中医考研必备针灸歌曲

对于中医来说,有时候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更重要。比如我年轻的时候,因为临床经验短,知识少,必然会有很多我没见过的病,都要自己摸索,会耽误病情,走很多弯路。如果你看了很多书,发现古今名医都有类似的治疗经验,可以用它来弥补自己的直接经验。即使年纪大了,临床经验丰富了,也不可能什么病都看过了,别人的经验总是值得珍惜的。这就需要读书,阅读,吸收别人的经验。在我看来,一个一生沉浸在临床实践中,只注重自己的经验或家庭经验,而不肯花时间多读书,多吸收别人的经验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庸的医生,永远成不了一个有成就的临床医生。

当然,读书是有诀窍的。我们应该有计划、有选择、分阶段地阅读。

首先,读几本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成为新的“四大经典”。这些书是一个中医临床医生安身立命的根本。在阅读阶段要背,至少《伤寒论》《伤寒论》要背,其他的要熟悉。可以用一辈子。为什么一定要读,一定要背?因为这些书解决了中医临床方法论的问题,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活思想,表达的是一个体系,而不是一面一法。更何况《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提供了400多个经过临床检验、联系紧密、疗效突出的系列方剂。只有掌握了胸部,在临床上练了一辈子,了解了,确认了,才能升华自己的临床水平。

我从读《伤寒论》中学到了中医,感觉最大的收获是思维技巧和临床方法论,这是中医临床的灵魂。你必须记住这些文章,然后才能在临床上使用它们。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中医临床的本质。我举个最近的例子:我治疗了一个中年糖尿病患者,用了各种西药,但是血糖降不下来。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胃肠不适,上腹部胀满、咕噜声,大便干燥、稀薄,舌苔薄黄。我用过半夏泻心汤,调中益气汤,吴梅丸等。好几个月了,但是血糖还是很高,但是因为黄连的降糖作用,我一直不敢贸然去秦连。我几乎黔驴技穷,但当我偶然摸到脉搏时,发现虽然是夏天,但病人的整个手肘都是冰凉的。这不就是《伤寒论》中的“四逆”证吗?腹中咕噜声,即肠鸣音亢进,不就是《金匮要略》“水饮”证:“水过肠,雨声”吗?舌苔薄黄只是热的错觉。我改用大剂量的四逆汤配合吉焦李荒丸,见效了,血糖开始下降。我出了一身冷汗,感到羞愧。是我对不起病人,还是我不熟悉《伤寒论》的条文,辨证论治的功夫没到家,所以才被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