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孔子考研真的有用吗?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全国考研在各地举行。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山东农业大学的考生们把目光投向了校园里的孔子雕塑。他们把孔子雕塑装满了各种食物,密密麻麻,连头都不放过。苹果、橘子、薯片、饮料...令人眼花缭乱,有些人甚至给孔子写了一封“求援”信。(齐鲁晚报关伟65438+2月25日)

每逢大考,“花式加持”总是媒体必不可少的报道之一。比如高考时,送考的妈妈会穿旗袍,寓意“旗开得胜”;家长会给孩子一根油条,两个鸡蛋,希望孩子考100分;淘宝甚至推出了“VIP智商充值卡”、“考试不及格保险”等可笑的产品。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强烈的求考心态催生了各种安慰性的商品和服务。买“智商充值卡”智商能暴涨吗?妈妈穿旗袍能帮助孩子考高分吗?我相信任何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当真!但是为什么会有市场呢?因为焦虑是最好的营销方式,而“仪式”是最简单最容易安抚心灵的方式。

近年来,“仪式感”成为网民使用的热词之一。似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和“礼”扯上关系。那么,到底什么是“礼”?范·根纳普在《收养的仪式》中说,仪式的功能是“使个体能够从某种情境过渡到另一种同样确定的情境”。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仪式给自己一定的保证。具体到考试的“花式加持”,就是用很小的成本换取一个重要的保障。

祭奠孔子能有多重要?无非就是买点零食,花点时间。我祈祷的是考上研究生,这是能影响我一生的大事。所以,即使明知道这可能做不到,但只要能给自己的内心蒙上一层安全的魔纱,很多人都会乐此不疲。

从这个角度来说,“仪式感”主要是营造某种想象,类似于安慰剂。然而生活真的很苦。很多时候,我们靠什么去相信?可能只是心里的一点执念吧。在人生的重要关头,很少有人能走得从容不迫。所以,即使是安慰剂也有存在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花式加持”的考生和家长。

我明白“花式加持”只是“加持”,让我不能沉迷于“加持”的幻想;明白仪式只是仪式,你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某种程度上放松心情无可厚非,是灵魂必要的休息,但不能是生活本身。因为归根结底,没有什么可以代替脚踏实地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