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如何防止考生在科举考场作弊的?

科举考试的难度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在古代,有很多人在科举考场上还是白发苍苍的“书生”。例如,在1889的北京地保中,有这样的记载:“福州(乡试)考场中,有几个考生年过八十,有两个年过九十,有的已是六十年的进士。安徽省90岁以上考生18人,80岁以上考生35人”,四五十岁的进士在古代科举考场上并不稀奇。所以科举考试的难度绝对可想而知,就像苏洵说的“不学无术易成大器,一老如天”。

不过,虽然科举难考,但是在科举中做一个秀才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科举考试几乎是中下层士人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所以那些中下层士人,在自身能力不达标的情况下,只能另辟蹊径,通过作弊获得进士的机会。

古往今来,科举考场作弊的方式层出不穷,贿赂考官、替考、改卷等。总之,那些考生为了考上科举,什么都愿意做,只要能帮他们增加考上科举的机会。在考场的诸多作弊手段中,“夹带”(所谓“夹带”,即作弊考生会利用缝入衣服、袍裤,甚至帽子、袜子等各种方法,或藏在头发、帽顶、砚台等物品中,偷偷将四书五经等考试资料带入考场,以方便他接下来的作弊行为)最为猖獗和常见。

比如清朝乾隆11年在顺天府参加乡试,乾隆派两个信得过的大臣带着大批士兵突击检查。然后据统计,在当时几千人的考场里发现了几千个样本,有近2800个夹杂物的考生当场逃掉,而且都叫不上名字。所以,就连融合了中国古代最完善的科举制度近千年的清朝,也出现了如此严重的“夹带”现象,历代“夹带”现象之猖獗可想而知。

当然,历代“夹带”现象虽然猖獗,但并没有视而不见,任其泛滥。历代对“夹带”现象最常见的防范制度是“搜检制度”。

“搜检制度”起源于唐代。《通典》曰:“阅考之日,礼部严设侍卫,荐其围之,搜其衣,嘲之,以禁其出入。”唐朝将要考试的时候,唐婷会在考场门口设置士兵。考生进入考场,必须经过士兵的搜身,才能进入。宋朝的制度沿袭了唐朝,甚至更加严格。在宋真宗景德镇的那些年,应试者要“脱衣搜身”,甚至要“捡起鞋底”,也就是要看鞋底。与此同时,与宋朝并立的金实行了比宋朝更为严格的“搜检制度”。大定二十九年(1189),规定考生不仅要搜身,还要洗澡,“官要穿上衣服,更要”。这时候考生还需要换上法院提供的衣服。

当然,唐宋时期的“搜检制度”并不完善,不仅没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和制度,而且已经过时。“搜检制”真正完善和定制是在明代。

明代乡试、公考都有一个搜查官,负责搜查考场。考试前,他负责带领战士搜查入学试卷,防止夹带。

首先,省考的查勘员都是卫生所所长任命的。《明太祖实录》记载:“对内,官员由巡抚署任命,对外,进京各省考的查缉官从巡抚署中选出,其余从各卫生所的千户、百户中选出。同时,为了防止全国各地的搜检官弄虚作假,明朝廷多采用“异地任命”的形式,即选拔不是来自省城而是来自本省的其他卫生中心的官员担任搜检官。比如成化十九年(1483),山东有两个省考官不是济南魏的,而是青州和平山魏的,弘治五年(1492),山西有三个省考官不是太原魏的,而是泸州魏的。

此外,明朝廷还会起用除省卫生所之外的省卫生所所长作为查缉官,有时还会让外省的卫生所官员去本省担任查缉官。如万历元年(1573),广西乡试后湖广荆州卫有1人,万历十年(1582),广西乡试后湖广卫所有3人。

然后会有一个搜查官。早期的京卫官员,如、卫、留守中卫、豹、应天威、留守前卫、勇前卫、沈阳佐为、留守右卫等,都担任过搜官。比如宣德五年(1430)考试,负责搜检的两个搜官分别是武德卫的郑文、千户,豹子陶伟的副千户。

到了后期,因为北京卫生局的官员担任搜证员很容易作弊,毕竟北京卫生局的官员也就那么几个。久而久之,很容易反复担任查勘员,所以查勘员很容易受贿帮助考生作弊。这样,从成化二年(1466)到明朝末年,除嘉靖三十二年(1553)和四十一年(1562)的两科外,其余时间的搜检官全部来自京外的卫所,覆盖两京十三省,从而大大减少了惠晶的搜检官数量。

同时,明朝不仅对乡试、中考的搜检官有严格的选拔制度,对直接负责搜检的士兵也有严格的规定。明初,省乡试的士兵都是由精卫或省城的士兵担任。将试搜、巡查之兵,皆由精卫之兵伺候。当然,这种选拔制度容易出现反复招募搜兵,或者别人冒充搜兵的情况。重复招聘很容易帮助应聘者作弊,因为他们熟悉搜索程序,而冒名顶替的是别人,所以即使后来发现欺诈,他们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样帮考生作弊没什么好隐瞒的。

所以成化二年(1466),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明朝廷决定:“巡、搜、守官军,止于营;曾经贫穷的人,不允许变得更坏;如果别人冒用顶级军名进入警卫队,将把人驱逐出军队,军队转为边防军”,即明确规定士兵只能从现役士兵中选拔,不能重复使用。一旦发现冒名顶替者,将严惩不贷。如果人民被驱逐,士兵将被转移到边防部队。

后来到了成化十年(1474),明朝廷又规定,京畿乡试后搜刮的兵要“用在官军之外,不得派京营之人”,“三唤之后换兵”,即京畿乡试后搜刮的兵不能再从京卫中选,而要从省卫中选,同时负责乡试后的三审。这样,在明朝廷的规定下,考生和搜兵勾结的几率大大降低。

在明代,无论是省考还是中考,都必须严格逐门逐户搜查。到时候除了考试必备的东西,剩下的“一个字都不要”都要带进考场。当然,省考和明廷中考的搜检严格程度是不一样的。

首先,明廷对乡试后的搜查是严格而严格的。乡试后搜身时,往往要“筛掉士子的衣服、毛巾,便会被赶走”,而“搜儒生的头发、脏脸、赤裸的身体、绊脚,是异于人性的”,即脱去衣服,再进行各方面的搜身,从头发到脚底。这样,在明朝廷的严查下,省考夹带的现象大大减少,但随之而来的是,考生看到夹带不好,便开始贿赂官员参加考试,甚至打起了卷子、补给、巡捕等执事的主意。

当然,随着官役的逐渐蔓延和乡试中对执事的贿赂,也引起了明朝廷的重视。就这样,到了成化十年(1474),明朝廷规定“入院官员亦受搜身,亦“不得带字、朱砂、墨笔”等惩戒物品。此外,为了彻底杜绝乡试中有关官员与考生相互勾结的情况,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一月,明朝廷颁布法令:“在(考生)即将入试时,除监督御史外,还派巡城在入口外审查后方可进行”,即乡试中,考生要经过两次搜查和检查,先巡城。

相比省考,省考的检索系统更加宽松。“搜的时候不用脱衣服暴露皮肤,但也不用像省考那样脱衣服暴露身体。”明朝廷在考试中放松搜身的主要原因是,能参加考试的考生都已经是举人了,身份和地位已经不是一个秀才能比的了,不能再像省考后的搜身那样要求考生脱衣露皮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举人不会因为他的高身份和地位而作弊,尽管朝廷因为他的面子而不善于像乡试那样搜查。然而,对举人来说,通过考试对他有很大的好处。因此,为了照顾举人的面子,放松搜查和检查,举人的“夹带”作弊行为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变本加厉。当谈到偿还陈冰时,很明显,这将是公开进行的。此后,明朝尝试“搬运”的做法蔚然成风,包括藏在“供方提供的高级米、面”中搬运的,以及官员、仆从等“先入后出、藏而搬运”的。

这样,明朝中期以后,朝廷开始严格搜刮考生。同时,除了搜索候选人,“徐莉、李佳、供应商等”进出考场也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此外,负责搜查的士兵还得由“部里官员”搜身,确认没有夹带,才能进入考场搜查考生。崇祯年间,因为审之风太过猖狂,明朝廷决定试行“乡下搜例”,所以举人也要“筛掉衣服,剥下皮”来搜。

此外,明朝中叶以后,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夹带”作弊方式,即在考试时,考场内的考生会用石块投掷考试内容或用信鸽将其送出考场,然后由埋伏在周围的枪手帮忙答题,再用同样的方式送回考场。于是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5),明朝廷采纳了御史李邦贞的建议,“增加兵力三百余人,在会场外严查”,御史率领三百余名士兵“日夜巡逻,直至败露”。之后明朝每次考试都会指派两名士兵,其中300多人是由各省卫生所挑选的,日夜在考场外巡逻,防止这种作弊行为。

到了明代,除了在乡试、公考中严格任用搜查官兵,进行搜查外,明朝廷还完善了对“夹带”考生的处罚规定。首先,明初对夹带考生的处罚比较轻。洪武十七年(1384),决定如果考生夹带,则“搜身,即记其名,助其出,仍一致,不准再试”,即只开除出考场,然后不准参加下次考试。

直到成化年间,“不准举人以军器互录,以文字委托军匠;其军事工匠亦不得为带和纵容而互相录言;罪犯根据他们自己的罪行受到惩罚”。这时,如果考生被发现有“夹带”,不仅会被逐出考场,还会受到处罚,帮他“夹带”的人也会受到处罚。

当然,成化年间,“夹带”考生最多是一棍子打死,真正对“夹带”考生进行处罚是在嘉庆以后。嘉靖四十四年(1565),嘉庆皇帝颁布诏书:“圣旨严禁携带传送,违者送法务部审问,仍为一月。”也就是说,一旦在搜查中发现有“夹带”现象的考生,将被戴上脚镣处罚一个月,然后再接受讯问。

此后,在今年的考试中,“夹带”之风依然存在,嘉靖皇帝大怒,从而加大了对“夹带”考生的处罚力度。几十个在考试中被抓个正着的举人,都被判“枷号不前,杖源于民”,即先被铐上一个月,再用棍棒处罚,然后被削去举人爵位,降职。这样,明朝的皇帝都是以“枷号一月,缘起为民”来惩罚有“夹带”的考生。比如天启五年(1625),举人杨一峰被罚“枷号一月,缘起为民”。

总的来说,明朝非常重视乡试和公考中的“搜检”,明朝廷将其作为防止科举作弊的第一道关卡,希望通过“搜检”直接扼杀科举作弊,以保证全国考生得到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当然,“搜索”真的能把作弊扼杀在摇篮里吗?这确实是不可能的,从“夹带”之风一直盛行到清代的科举考场就可见一斑。“夹带”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官员腐败。无论历代搜查有多严格,只要有人参与搜查,都不会阻止中考考生“夹带”的发生。

人总是贪婪的。一旦有人参加,就意味着有操作的空间,因为总有官员和士兵去搜刮钱财,选择铤而走险,让候选人进入会场。一旦被搜出枉法,“夹带”考生就能顺利进入考场。所以,无论“搜检”多么苛刻,总会有“夹带”之风盛行的时候,因为一个朝代总会有官员腐败盛行的时候。只要一个朝代不能阻止官员腐败的出现,那么无论它对科举考试的反作弊制度有多严格,科举作弊只会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