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关于考研的政治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讲“物质”,总是先讲它的客观实在,再讲物质的运动,再讲时间和空间。这三个要素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完整物质观。三者中,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没有这几点中的任何一点,对物质的描述或理解都不可能是完整和正确的。同样,在这三者之外再给“物质”增加点什么,也是多余的,会导致对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的曲解,滑向其他学说。这个命题本身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之外的时空和物质之外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存在的。
先说空间。空间是物质本身的广阔性。任何物质总是有自己的体积和形状,和周围的其他物体一起上下前后左右的存在。这叫空间。大到我们现在知道的宇宙星系,小到我们现在知道的基本粒子,都存在于太空中,它们的运动一定与空间变化有关。我们通常使用的空间测量单位和方法,如光年、千米、米、纳米等等,都是主观的、多变的。无论这种主观尺度如何变化,都无法改变物质空间特征的客观性。要说什么是太空外的“物质”,唯一的答案就是“什么都没有”——根本没有这种物质。同样,如果你要问脱离物质的空间是什么,你只能回答“没有”——没有这样的“空间”。当然,如果你是有神论者,你可以说有这样的“物质”和“空间”——那就是上帝的世界。当时牛顿无法摆脱“绝对空间”的困惑,不得不求助于上帝,他说:“上帝永远存在,无处不在;也正因为如此,他构成了时间和空间。”
时间也是。时间是物质过程发展的连续性,即物质运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齐头并进、不断变化、永远向前、永不停止的。就像空间一样,它与物质密不可分。没有时间,物质没有过程,没有变化,没有一切。而没有物质的时间会变得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在“时间”问题上,容易成为思维陷阱的是人们的时间观念。时间概念是人们对客观时间的反应,当然是主观的、相对的、变化的。就拿历法来说,来自西方的阳历用了2000多年,而我们的阴历用了3000多年,在这几千年里改了很多次。公历说元旦过了,新年过了。按农历来说,还早,春节还没到。但无论他们如何争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相当于地球自身公转365.2422周。这个客观时间并不取决于你相信阳历还是阴历。因此,人的时间概念必须与物质运动的客观时间过程相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如果因为人对时间的概念是主观的而否定时间的客观性,必然会导致唯心主义。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时空观。黑格尔说,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空间是绝对概念“外化”为自然后才出现的。自然不能在时间上发展,而是在空间上传播它的多样性。只有当绝对概念发展到“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即人类精神活动的阶段,才会有时间。康德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先天形式感知事物,然后才给予它们时间和空间。由此,他进一步得出结论,彼岸的自在之物只能知道它的外在现象,而不能知道它的内在规律,所以是未知的。马赫说,时间和空间是“经过调整的感官系列的系统”,是整理认知材料的工具。调整认知材料顺序的是时间,调整认知材料顺序的是上下左右的空间。因此,是否承认时空的客观性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至此,我们只触及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客观性。此外,还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时空的相对性。既然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必然会随着物质及其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另一种是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限可分。只有把这些观点联系起来,才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理解。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时空的认识早已超越了伽利略和牛顿的时空观,不再满足于爱因斯坦对相对论和量子场论的看法。他们正在探索超弦理论、时间隧道(虫洞)以及外层空间和时间。当然,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哲学思考不能停留在辩证唯物主义创始人的时代。但我认为,时空的客观性、相对性、无限性这些基本特征是不会被推翻的,只是我们不能用经验思维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