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华轶事。

一门全新学科的诞生

在物流领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

1981年,36岁的陈清华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他在运筹学的研究中崭露头角,被山东大学安排公费出国深造。

听到这个消息,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许国志立即来到济南,动员陈清华到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当老师,教授运筹学。当时国防科大在全军招收了第一批运筹学研究生,高水平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许国志没有想到,他的挽留和邀请促成了一门意义重大的学科——军事运筹学的诞生。

“能不能创建一个军事运筹学的学科来培养军事运筹学的研究生?”到国防科大后转为军人的陈清华就有了这个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总部机关和学校的大力支持。

陈清华不停地上门请教国内著名专家,勾画出军事运筹学的课程体系:一是军事学基础知识,二是作战决策基本理论方法,三是作战与装备建设建模仿真能力,并和同事一起完成了研究生培养计划。

1984期间,军事运筹学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国防科技大学设立全国首个军事运筹学硕士授权点。

聪明人的“傻瓜软件”

陈清华一直认为,军事运筹学应该以战场和军事应用为目标。“不能只在一个学校播下种子发芽,还要在全军开花结果。”陈清华说。

1986期间,陈清华以专家身份观摩了广州军区某摩托化步兵师演习。部队拉动半小时后,机动速度下降,指挥意图难以落实。陈清华带领课题组用两个月的时间,运用运筹学理论,优化出最佳行军路线。师作训科长向陈清华提议:“能不能教我们一个方法,或者开发一个软件,像傻瓜相机一样,通过简单操作就能告诉我们最佳路线?”

作战科长的问题,让陈庆华放在了心上。一回到学校,他就带着自己的研究生,深入军事院校,研究战备等级转换、战斗推进等各种课题。之后,他一头扎进实验室,确认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算法。

“有一次,为了解决一个最优算法问题,他连续三天没有离开实验大楼。他饿了吃午饭,渴了喝开水,困了趴在桌子上睡觉。”清华大学研究生周说。

1989年,陈清华的《军事行动通用工具软件》通过成果鉴定,并与美国当时提出的最新作战管理软件进行比对。同样的问题,美国的软件用了26秒完成,而陈清华只用了4秒。陈清华专门为部队开发的这套软件,被官兵们称为“傻瓜软件”。

截至目前,陈清华有20多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教学中的“绝望的三郎太”

“以你在运筹学领域的名气,抓几个课题就能取得很大的成果,根本不用站在讲台上吃粉笔灰。”1981年开始在国防科大任教;65438-0993因工作需要,调到北京怀柔装备指挥与技术学院当老师。在他28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常有人建议他这样做。但陈清华说,“教学是‘1’,科研是‘0’。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

2008年,陈清华的妻子被查出肝硬化,需要肝移植。这期间,陈清华每天都有课,家里的事他也没跟任何人说。

“半夜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守在床边,专心备课,困了就睡在床边,真的很感人。”值班护士说。

“60多岁的人陪了我10多天,每天晚上陪我,白天上课。我怎么没发现?”陈清华所在的教研室主任说,“这个‘绝望的三郎太’舍不得教室,舍不得学生。”

如今,陈清华已指导研究生100多人,成为全军培养研究生最多的导师之一。“教学是教师的工作和责任。这个讲台,我会继续站着。”已经两次推迟退休的64岁的陈清华说。

不签导师名字的规定

曾经有一个研究生在陈清华的指导下完成了一项科研成果,并形成论文发表。为了增加投稿的“命中率”,他把导师的名字放在最前面,第二个签上自己的名字。陈清华发现后马上批评他:“论文要看质量,我的名字不能盖章。”但同时,他小心翼翼地指导学生修改论文,直到论文发表。从此,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了这个规则,没有人敢例外。

对于这样“严格”的导师,学生们由衷地尊敬他。侯艳在2002年申请了陈清华的博士学位,当时她已经是副教授了。在做研究项目时,侯艳上交的研究报告中引用的200多篇参考文献中,约有100篇未注明出处。“我觉得这100篇都是一般的文档,这种不标注的现象在当时也很普遍。谁知陈教授把它们还给我了。”那时候侯颜不是很懂。第二天她到了陈清华的办公室,陈清华拿出两大叠文件让她看。一堆标记完整,另一堆没有标记。看完之后,她发现完整的一叠论文明显多了。“虽然阅卷是小事,但主要是让你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你以后学习更加严谨。”有些话让侯艳感受到了导师的良苦用心。

我对培养学生一点也不了解。我下去调研的时候,不顾年龄,活跃在一线。当我请他作事迹报告时,他说:“我已经64岁了,所以我要让年轻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向着军事运筹学的更高目标攀登。”这就是人们眼中的陈清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