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牟家镇综合开发

大牟家是传统农业镇,粮、地、棉都很丰富。在高密素有“北方仓库”、“棉花仓库”之称。大牟家镇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初步形成了“南林北菜、东粮西桑”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农业基础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便利条件。全镇实现了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民农业收入居高密市前列。其中,小刘村冬季主要种植大棚蔬菜。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成为高密市第一个完全依靠农业的人均收入过万元的村。

大牟家镇本来有两个苦,一个是高氟水,一个是没有路。解放以来,只有一条狭窄的公路贯穿南北。大牟家镇是农业大镇,产品运不出去,项目带不进来,是经济发展落后镇。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上任后,深刻认识到大牟家镇发展缓慢并不是因为区位优势差。东、北均与经济相对发达的青岛接壤,南距高密市仅20公里。落后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道路,道路阻碍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阻碍了经济发展。高思江镇长说:“只有把道路建设纳入高密市经济圈,甚至纳入青岛经济圈,大牟家镇的发展才有希望。”

大牟家镇的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大牟家要想富,就要修路、改水、种树、上项目。”而道路建设首当其冲。为此,大牟家镇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富民强镇的重头戏。在市公路、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柏油路与镇内形成了3纵5横、60多公里、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大牟家镇已开通水泥路15公里,全镇100平方公里土地上道路硬化里程将达到80公里。在高密市,这个偏远的小镇将率先实现“村村通”工程。如今,大牟家镇可直达平度、昌邑,距离庆忌、蔚来两个高速入口仅15km。道路两旁种上了宽阔的林带,农田里种上了林网,使全镇树木存量达到300万株,建成了绿色银行。道路建设突破了制约大牟家镇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对接,项目接踵而至。仅今年上半年,引进项目16个,合同外资1.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1.0亿元,工商税收突破200万元,镇财政实现“农转非”。

随着北平路、秦明路、湛翠路、官舟路等省、县、乡公路的建设,全镇公路里程达到80公里,彻底打破了制约全镇经济发展的瓶颈,在高密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昌盛纺织、金庸纺织、同洲玩具、孚日集团大牟家加工车间、三双服装超市先后落户大牟家镇。实现了镇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赢”,探索出一条企业向农村延伸的成功经验,成为高密市招商引资的一大亮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镇党委政府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镇卫生院门诊楼、中学食堂相继建成,中心小学整体搬迁,敬老院修复。该镇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大牟家镇是“高氟水”的重灾区。虽然早在1982就组织实施了除氟改水工程,但由于从当地取水,氟中毒的危害还没有完全根部雕出的。这一次,祖祖辈辈一直期盼的饮水问题,即将得到圆满解决。老百姓都是跑来跑去的互相转告,干部们更加坚定。大牟家镇党委书记栾任侠说:“人民期待的就是我们想做的。不管有多难,都要把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做好。”记者翻了翻该项目的投资预算,她却吃了一惊,明白了她所说的困难:仅大牟家镇就负责10000米的主管道建设,投资约400万元;镇村支管道工程6.6万米,需要300万元;村到户管道工程涉及7000多户,投资300多万元。大牟家镇在道路和城镇建设、中心小学整体搬迁等方面已经花了500多万元,对于一个相对偏远的镇或者以农业为主的镇来说,花这么多钱改造自来水确实是相当困难的。

面对困难,党员镇干部没有退缩,而是主动迎难而上。难能可贵的是,该镇56名机关干部不仅日夜奋战在工地上,而且在短短三天内筹集了80万元,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1,000米主沟开挖工程基本结束,镇村到户、村到户工程全面铺开。预计今年春节前,全镇2.8万人将彻底告别含氟水,喝上健康水。2006年,安全饮水工程竣工,从根本上解决了全镇长期饮用高氟水的历史,最早实现了高密市每个村通自来水。大牟家镇呈现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水清路清、树美景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局面。

乡镇企业突飞猛进。1986以来,立足镇上优势,大力调整企业结构,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做文章,镇村企业有了长足发展。全镇共有镇办企业7家,村办企业23家,固定资产总额1870万元,从业人员1650人,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建筑、农业修理等。1996,全镇乡镇企业实现产值4.5亿元。利税31万元。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该镇个体私营企业成为一支生力军,主要有以粮油加工为主的“四方加工”,粮食购销、牛肉屠宰、木材加工、饲料加工等个体私营企业300余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全镇共有集市5个,年贸易额6543.8+0.5亿元。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780户,从业人员1480多人。到1996,全镇第三产业收入达到13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科学、教育和卫生发展迅速。从1986到1996,全镇先后投资87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为镇一建了教学楼,实现了中小学“六配套”。全镇有成人科技教育中心1个,中小学9所,师生4790人。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8%。初中升学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学前教育是潍坊市先进单位。文化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改善和加强了镇、区、村三级的医疗卫生网络。全镇有38个村级医疗诊所。镇中心医院医疗设施先进,是一所防治地方病的综合性医院,在地方病防治方面成绩显著。1989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地方病防治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