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考研、硕士、硕士真的差别很大吗?

众所周知,硕士主要分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两类,医学专业也不例外。

医学专业硕士更注重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的有机结合,而医学学术型硕士更倾向于培养科研能力,研究课程也更倾向于学习基础理论。

但是,学术硕士的含金量真的比专业硕士低很多吗?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关于学术大师的几个误区。

1.学历硕士门槛低,落地快含金量低?

首先,从考核方式来看,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也是国家招的,英语I和政审和专业型硕士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全面的体检。

2017开始,临床医学学术硕士初步改革开始,各大高校可自主提出综合医学考试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985、211综合类大学的临床专业,一般都是学术型硕士,其专业考题难度不一定比专业型硕士低。

其次,从录取方式来看,一般考生认为硕士学位竞争激烈,复试差比往往高于国家规定的1: 1.2,有的学校甚至差比高达1:2。简单来说,如果学校准备招收10的学生,那么就有20个学生进入复试。

而学术型硕士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因为考生在调剂时,学术型专业不能调剂到专业型专业,而专业型专业可以调剂到学术型专业,所以这就大大增加了学术型硕士复试的差额比例。

以某机构为例:

如果复试只录取7名学生,一志愿上线率不高,但由于调剂人数较多,最终14名学生进入面试,相当于淘汰了一半学生,面试难度大大增加。

所以每年有多达370、380的学生没有办法报考也是合理的。在申请专业的时候,专业的选择往往比努力考高分更重要。

无论是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都存在人山人海,竞争激烈的局面。所以申请学术型硕士的心态一定要端正,不能有侥幸心理。

2.学术大师脱离临床背离初心?

专业型硕士更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往往在理论学习一个月后就开始在各大导师所在的医院实习,而学术型硕士的专业学习时间往往长达一年,知识点侧重于科研和创新能力。

但是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学术硕士都是脱离临床的,这主要取决于你导师所在的科室和你导师的研究方向。

有些学生的导师在医院的临床科室,那么很有可能在1年的基础知识学习之后,还必须在临床跟导师学习,也可以学到临床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有一些学生的导师以基础医学研究为主,可能需要接触一些基础实验,这些实验会涉及到基础实验技能的学习和基础课题的设计。这些技巧有利于阅读和理解文献,甚至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或读博过程中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和SCI的撰写和投稿。

可见,学术型硕士更重要的是培养科研和创新思维,所以对论文发表的要求更为严格。

在学术型硕士的学习过程中,其学习任务并不比专业型硕士轻松,完成自己学科的实验研究并兼顾每周的后续任务也是非常忙碌的。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学术大师都偏离临床,但也有一些学术大师参与临床研究,也能学到很多实验技能。

03.学术型硕士就业难,时间周期长?

就业一直是所有毕业生关注的焦点,大部分学生考研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众所周知,三甲医院大多门槛较高,对学历的要求更高。

没有培训证书的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相比,往往处于劣势。但近年来,由于各大医院对科研人才的重视和基础实验室的建立,有科研能力的学生有了相应的优势。

在时间成本上,对于想在高校工作的学生,学术硕士有直博资格,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直博获得博士学位,降低时间成本;

而专业硕士只能通过考试或统考获得博士学位,难度较大。而且在读博士的过程中,更需要学生自己设计毕业设计,写文章。所以在硕士期间,学术型硕士积累的科研能力对读博士有很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虽然大师手握诸多优势,但大师的含金量也不容小觑。无论是选择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在硕士培养方向上各有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