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考研可信吗?
当时的儒墨还称得上是杰出的学派,两家弟子众多,遍布全国。但两派的阶级立场明显不同。孔丘旨在维护衰落的奴隶主和贵族的统治,而翟墨则反映了崛起的“农工”即小生产者的要求。彼此的利益是对立的,所以两派形成对立。由于儒墨立场不同,社会政治思想也背道而驰。儒家主张“爱有差异”,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信“命”,墨家信“非命”;儒家鄙视生产劳动,墨家则强调“力不差者不生”;儒家“繁礼而兴”,墨家则节俭;儒家区分义利,墨家主张“义利”;儒家的格言是“穷则独善其身,成则独善其身”,墨家的格言是“固守脚跟,造福天下”等等。因此,这两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各有特色。
首先,关于教育的作用
儒家认为教育是一种统治手段,同时又优于政治和法律。它能影响和征服人心,产生一种道德信仰的力量,从而收到“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的效果。“通往政治的道路,连同惩罚,人们自由而无耻;道以德,气以礼,耻而合。”同时提出了“人性论”。虽然这一时期对人性善与固有恶没有达成共识,但儒家认同教育可以使人性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为“仁政”与“德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墨家则从人性平等的立场来理解和阐述教育的功能。翟墨说:“在世上徒步行走的人,对义知之甚少,但教导世人为义的人,更有功德。”对于社会来说,教育通过使世间的人“知义”来实现社会的完善,即教育对于人是一种兴利除弊的社会;在人的发展上,他反对命运,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宿四论”。
第二,关于教育的目的
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使其忠君勇武,体现在“为官时学为优,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中。这说明学习是为官之道,特别强调“优”才能为官,也就是说只有学习优秀、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为官,体现了儒家“重才”的思想,提出了“兴才”的主张,使平民参政成为可能,也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以官为本的教育模式。教育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和各种官员的候选人。
墨家的教育是培养“智者”或“兼济士”,为承担治国利民的责任做准备。作为一个圣人或兼职学者,你必须能够“以德为诚,以言为辩,以道为知。”在这三种美德中,德是第一种,因为“一个读书人是有学问的,但他的行为是内在的”,这和儒家的说法颇为相似。但墨家强调的是“有权者有病助人,有钱者愿与人分享,有智者宜教人”,与儒家不同。关于言论,墨家认为,在学派争鸣的时代,论点能否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关系到一个学派的势力兴衰。因此,作为一个圣人或兼职学者,必须能言善辩,能够宣扬和转移社会风气。兼职学者还必须“好学博学”,所学不仅是墨家的中心思想,更是对技术的掌握。一般来说,墨家要培养的圣人或兼职学者,必须具备“兼爱”的精神,善于论辩,明辨是非,知识渊博,有益于世。
第三,关于教育对象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向老百姓普及教育的第一人,打破了“学在官”的局限,开了“学在四夷”的先河。儒家认为“性相近,学远。”人的气质本来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人与人之间才不一样。否定了人的等级差别,首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不仅提出了要求,而且付诸实践。孔子的学生成分复杂,人数众多,来自各行各业,素有“三千弟子,七十圣贤”之称。
墨家代表“农工之民”的利益,说明“农工之民”是墨家的主要对象;而墨家所倡导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说明墨家的教育对象都是社会性的。
第四,关于教育内容
先秦儒家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道德和文化知识,其中政治道德教育是重点。子教四样东西:文学、品行、忠诚和信仰。其中“行为、忠信”都属于道德范畴。“文学”一部分属于道德教育,一部分属于文化知识。可见,德育在整个儒家教育中占据首要地位,文化知识的基本任务是为德育服务。儒家教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墨家则以“兼爱”、“不侵犯”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学习。墨家弟子多来自“农、工”,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增加了许多科学知识。经典,经典,经典与经典,经典与经典,还有大曲与小曲,大概都是墨家后学的结晶,在百家争鸣中不断总结完善。所涉及的认识论、肾学、几何学、力学、光学等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
动词 (verb的缩写)关于教学方法
“学而知之”是儒家在教学中的主导思想,学习是求知的途径和唯一手段。从学习出发,从学习中思考。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求知若渴、实事求是也是儒家在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方法。如“不怒则威,不怒则发”,“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墨家则在教学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关于知识的来源,墨家提出:“知:闻、言、近。”在这三种知识来源中,“前知识”中的“前知识”和“前知识”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因为“亲知”只能知道一部分,“道听途说”不靠谱,所以一定要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去追求理性的知识。关于认识客观事物和检验认识正确性的方法,也提出了三个著名的方法,即“有基础者,有原者,有用者”。墨家重视思维的发展和逻辑概念的启蒙。翟墨擅长说教。他除了说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还借鉴了日常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经验,或直接引用,或作为比喻。具体生动,能启发弟子的思想,更容易被他人接受。翟墨还特别重视“强调人”的积极的教育态度,这与儒家的“以礼学而不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及物动词关于道德教育
在儒家教育中,道德教育占据首要地位。道德观念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知识传递来进行的。道德教育的过程首先是道德理解。要能够明辨善恶是非,进一步形成道德信仰,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践。儒家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立志、克己、实践、中庸、自省、改革。
墨家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的首位。他重视劳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一些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他主张“恃强者生,不差钱者不生。”他提倡艰苦朴素,反对“好逸恶劳,贪食懒政”。德育在于榜样和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儒家是教育、道德、政治三位一体的,其中教育是基础。“孜孜不倦地学习,如此对待自己;百教不厌,所以待人。”自治即修身,属于道德范畴,通过学习即教化伦理来培养;治民属于政治范畴,是教育培养出来的,教育政治。儒家希望通过道德教育达到统治的目的,道德教育是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国政治理想。墨家的道德教育、辩论教育、科学教育都有其局限性,但都有相同的积极因素,即重视实践,与实践相结合。墨家强调言必信,行必有果,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墨家反对“说得多做得少”,认为说得多,说得好而不实行,不会有好结果。只有“自己实践”,也就是说,只有指导实践,看到行动,才能成为“学者”,通过实际行动来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