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就业汇总和宣传工作的申请材料

学校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申请材料范文

第一部分:答就业总结宣传工作手册一、网站使用

1.各级账号怎么用?

省属和省属高校的户口由全国就业中心统一发放。每个省有1个省户口,5个大学户口(申请数量看证件)。省级账号负责管理省属高校的申请,并在线审核。网站上已经提前设置了省属大学的账号,由各省发给推荐的大学。推荐的大学只有激活网站才能使用。

部属高校账号需要网站自行注册,经全国就业中心批准后使用。

2.网上申请院校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报考高校,网上提交所有材料(表1至表6),提交* * *四个文档:1个word文档,3个excel文档。Word文件必须包含表1至表4的内容,三个excel文件分别是就业基本信息(表5)、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表6)。网站上可以找到excel文件的模板(登录账号后可见)。

二、各省的初步评价

3.学校是否通过初评,是否应该先提交纸质材料?各省自行组织初评推荐,根据推荐名额确定推荐院校。只有各省推荐的学校才需要提交申请材料。

4.各省组织的初评推荐工作需要网上操作吗?

各省自行组织的初评推荐与往年一致,不需要在网站上进行,由各省自行组织。最终确定推荐院校,其申请材料需要各省网上审核。

三。基本就业情况(表5)

5.“毕业生人数指取得毕业(结业)资格的毕业生总数”。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算不算毕业人数?

取得毕业资格的,也要纳入毕业生总数统计。统计全国毕业生总数时,毕业生也算在内。

6.这个推荐中的“四到位”还是按照以前的标准吗?今年工作中的“四到位”还是按照往年的标准,即机构、人员、经费、场地。

7.截止到8月份的毕业生统计是31吗?

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所有信息项的统计以就业计划为准,截止到8月31。

8.毕业生签约人数是否既包括研究生也包括专科生?指所有毕业生人数,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9.学校发放的求职补贴专项资金(万元)是指学校自有资金还是政府发放的求职补贴?

指学校发放的资金。

10.专业总数需填写本科或专科数量。如果这个学校既有本科又有专科,应该怎么填?

统计在一起,按学院总人数填写。

11.发表论文和项目的数量只统计20xx年吗?这个问题需要填写近三年的数据。

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数据库(表6)

12.比如汽车电子技术和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安全与控制技术)属于一个大类但是专业方向不同。应该把它们归为一个专业吗?

专业代码以专业代码库为准(详见字母编号。教科[2014]1)。

13.用人单位是指所有接收过我校20xx届毕业生的单位(不含进修、出国)。需要填写人事代理的人才中心和灵活就业的单位吗?

人才中心不需要填写,灵活就业单位需要填写。本问题主要是填写了解毕业生就业和工作的单位及相关负责人。

第二章:高校就业工作总结与汇报。学院的主体是什么?充分就业

——化学化工学院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申报材料就业工作一直是政府、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就业服务的有效性一直是我院工作的重点。在我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关怀下,根据我校相关规定和学院专业特点,我院与时俱进,扎实细致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现在,我院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实行全院全员参与。

学院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学院分管领导、共管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团委书记、辅导员、毕业班班主任组成。高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出台。各学院领导联系一个毕业班,每年4月起每周一的党政联席会议上公布各班就业数据。从5月份开始,每个院系会议上都会公布各专业未就业学生的信息,要求相关导师在指导论文的同时,帮助指导学生就业。特别是许多与企业有横向合作的教师主动向合作企业推荐学生,努力形成院内教职工关心就业、支持就业、参与就业、促进就业的“全方位”格局。每年9月份起,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到省内外各地调研,了解政策和市场需求,制定学院的就业工作计划,同时广泛联系全国各地的校友和就业同行,巩固就业市场。10月,院领导走访省内各地化工企业和人事局(见附图),介绍毕业生信息,邀请企业参加11月院专场招聘会。明年4月,针对考研未被录取的同学的需求,联系相关企业召开小型推荐会。

第二,校企联谊,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产学研结合。

学院实行本科生实习制度,要求二、三年级学生暑期到企业实习,实地体验企业文化和专业需求。学院依托各专业的实习基地,建立了多个实习实训项目。

产业与创业综合基地。例如,扬州石油化工厂、扬子乙烯、杨紫茳医药集团等。,特别是启东、姜堰、金坛等区域化工园区的数百家企业,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签约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针对化工园区布局调整的新形势,积极联系新企业,挖掘新需求。

为提高研究生就业水平,学院先后在姜堰科技创业指导中心、仪征化工开发区、常州亚邦集团公司建立教育实践和项目孵化基地,每年召开项目推介会,推广“教学+模拟+实践”和“三位一体”联合培养模式,大幅完善研究生就业平台。每年7月初,学院举办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座谈会和研究生创新工作站建设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大型化工和制药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众多企业代表介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研究生入驻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在平时的工作中,学院积极联系、邀请企业来校讲学,从65438到2月每月举办一次校企联谊、项目洽谈会,邀请企业到会洽谈招生、联合培养、产学研合作等事宜,全面推进学院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作为学院的特色工作,这项活动已经举办了九年,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每年约有100家企业参与,很多企业通过该活动与学院达成科研合作意向,合作完成横向项目。同时,与会的各大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工作岗位和机会,增进了校企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加强指导,提高职业技能,提供综合服务。

针对学生身处校园,对社会缺乏相对的了解,学院充分利用“职前教育网校”资源,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选择。学院邀请南京九五高科、上海药明康德等国内知名研究型企业的技术总监为学生授课,让学生对专业相关领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明确专业学习方向;邀请上海高德实业、仙尼克化工集团总经理为学员讲解人才的定义和要求;为毕业生编写了就业手册,加强了就业政策的宣传。每年举办10多场专题团体辅导和个性化职业咨询活动,定期在全国各地举办就业创业政策咨询会。

20xx年,学院开始引入技能研究体系,引导学生积极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我院已有43名学生取得了化学分析师证书,不仅增加了就业码,还提高了动手能力。每年4月举办师范生技能竞赛,包括实验技能、三字一句、讲座等。,并要求所有三年级师范毕业生参加,以提高师范生技能,促进就业。联系发布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学校的硕士招生简章,为部分有出国意向的学生提供雅思、托福信息,帮助学生明确个人发展目标,从多个层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激发创业意识,树立成功典范,鼓励就业创业联动。

作为创业教育的示范院校,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制定就业创业条例,统筹学院就业创业指导,注重提高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很明显,创业教育不是教学生如何开店、办厂,而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这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的勇气和坚持。提出了“先参与创业,再主导创业”的理念。学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为自己创造职业基础的过程,就是“创业”。同时,学院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结合性格测试结果,对创业进行分类指导和针对性指导。学院每学期邀请校内外导师进行专题讲座,从就业创业政策、形势、择业创业基本原则等方面给予指导,增强学生创业的热情和信心。学院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创业计划竞赛,引导学生科技创业。通过开放大型仪器室,模拟智能实验室,为有创新能力和需求的学生提供激发兴趣和丰富氛围的平台。我院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副校长朱爱平教授关注学生就业和创业。除了亲自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并获得一等奖(大连理工大学,2011+1)外,他还注重吸引学生。

引导学生,吸引众多学生和毕业生到相关高科技企业就业创业。发挥学生社团优势,开展多种活动,模拟就业创业,举办模拟人才招聘、化工技能大赛、创新作品赞助计划,设立高校科技创新基金,资助申报项目,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提前体验创业就业,早日选择自己的方向。

近几年,我们学院很多校友都成功创业了。这些成功的校友是我们学院不可多得的资源。通过邀请他们做创业导师,返校讲课做报告,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做成展板,不断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

五、关注个体,做细节,增强人文关怀。

学院及时更新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关注困难学生,优先推荐优秀贫困毕业生就业。安排班主任和院领导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对“困难”毕业生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比如发放免费简历券,为考研困难学生提供牛奶等营养品,为异地申请的双困学生提供部分交通费用。

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学院学生处突出“服务”二字,在日常工作中提高效率,科学、规范、精准地为毕业生提供各项基础服务。建立就业月报制度,及时了解每个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开展就业调查研究,发放毕业生职业价值观问卷、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问卷、毕业生就业需求问卷,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就业创新提供依据。大学生就业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立了爱心企业库,发放了配套的就业服务卡,举办了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为就业困难学生举办了“简历咨询”工作坊和“模拟面试”工作坊。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全面发展,真正把就业援助工作落到实处。

近年来,我院就业工作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做好市场调研。注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加强创业教育,不断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在工作中,我觉得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就业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规划、师生互动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