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研究生考试政治大纲

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能力,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标准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水平或以上,以保证被录取者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对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益。

二。考试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候选人需要:

1.准确识别或再现该学科的相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相关范畴、规律和结论。

3.运用相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一观点,分清理论的对错。

4.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比较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或现实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背景,理解和评价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和考试时间

本卷满分100,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回答问题的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和笔试。

三、试卷的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占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占30%左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概是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四、试卷的问题结构

选择题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选择题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50分

ⅳ.考试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渊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与实践

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社会的实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法律及其客观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趋势与选题的关系。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征。事物普遍联系原则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运动,变化与发展。发展的本质。发展和过程。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事物的质量、数量和程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中的肯定与否定。辩证否定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因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知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三)知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主客体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动态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动态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知的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

2.真理和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实与虚假,成功与失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估及其特点和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求真创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自由和必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旧历史观的缺陷与唯物史观的创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组成和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和动摇的渐进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起源和作用。阶级分析法。

社会革命的本质和根源。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科学技术的意义。科技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二重性。

3.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真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和社会历史。人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人民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个人与社会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导人。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与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两个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出现。货币的本质和功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

劳动力是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权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剩余价值的本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来源和后果。资本的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及其速度。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其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和激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和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和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辩证分析。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垄断的形成、本质和组织。垄断和竞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和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及其后果。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