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坚持做一件事10000小时。
能坚持一件事10000小时的人。
文/兰亭于风
“嗯,只要你能合理规划时间,足够好地执行,久而久之,你真的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
前段时间下班后看了星姐的一系列文章。邢大姐说,平时工作再苦再累,下班后也会抽出两个小时码字。至今,她已经坚持了七年。七年来,通过每天用两个小时的码字,星姐出了四本书,在各个平台积累了不少粉丝。她说,这笔额外收入现在成了她最大的经济来源,支撑着全家的开销。
其实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一万小时理论。但我相信,除了工作,能坚持做一件事一万个小时的人真的很少,而一旦你做到了,你就真的能同时把很多事情做到极致。
几年前,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很茫然。我的世界只有阅读、做学生作业和不断参加活动。我不仅没有一个具体的方向性目标,还经常做自己来做的事情,从来没有想过时间的管理。直到考研提上日程,我才开始思考每月时间的规划,每天时间的安排。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当时的计划几乎填满了吃饭睡觉之外的所有时间。不同于以前拍着脑袋根据心情决定学什么的情况,从早上06:30到晚上00:30,我会规定自己在不同的时间段学习不同的科目,做不同的事情。例如,我会在早上花一个小时学英语单词,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学数学,午饭后的一个小时读我感兴趣的书,下午的大部分时间学英语。我会把这些安排做成一个详细的表格,强迫自己在相应的时间间隔里做自己计划好的事情。即使我对数学的兴趣远胜于英语,我也绝不允许数学占用英语时间。最后的结果是我考研成绩优秀,不仅总分排名第一,单科也是前三。
从那以后,我开始特别注意时间的规划。虽然我经常会因为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而感到迷茫,但只要我定下目标,我就会制定具体的时间计划,然后强迫自己严格按照计划去做。
但事实上,在随后的几年里,虽然我一直在尝试这样练习,但始终达不到考研时的状态。现在想想,当时的状态真的很奇妙。毫不夸张的说,我一天能维持12小时以上的高效学习时间。
现在除了工作,我会充分利用每天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我会在每周三下午17:3018:50去健身房做力量训练。晚上22:0000:00下班后,我会用它来学习一些大V的文章,学习一些微信官方账号运营推广的方案,写文章;在上班的路上,我会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下班路上,我会刷刷朋友圈,看看别人的日常。而且周末很大一部分时间会用来充电。
当然,所有这些安排都是建立在没有特殊原因的前提下。其实很多时候,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如果有,可以实时调整。比如去年,新年红包项目进行了一个多月,项目启动后确实没有办法暂停健身一个月,恢复训练。
这些,我希望自己能长期坚持,而一旦能坚持到一定时间,就完全有可能同时把几件事做到极致。只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举个例子,我写了一年多关于CSDN的博客,现在累计访问量已经接近百万。这期间有很多出版社联系我出书,也有一些在线教育网站联系我录制视频教程。这些可能都是在你建立了影响力之后才会出现的,但是前期的坚持是一条漫长而没有回报的路。
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很多人在出发后不久就掉队了,因为走错了路,或者更多的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找到这样一条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了钱)。
有很多路。出发前,我们需要选择一条合适的路(明确目标),然后合理规划行程(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我们可以在日常的旅行中,在不同的时间段做不同的事情,最终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当我们走到最后,你会发现,你不仅拍了很多一路的风景,也写了很多一路的感悟(同时也做了几件做到极致的事)。
事情这么多,我该怎么办?
“做好一件事并不难,把很多事按顺序做好才是本事。”
工作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身边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人: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像“消防队”一样被动地处理各种紧急的事情,似乎停不下来。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状态。如果你是这样的状态,是时候做出调整了。
当你的任务日程表上只有一件事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因为你可能除了这个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除非你是在“找麻烦”。而如果同时有很多东西在你身上,你该怎么办?先做哪个?这个时候,合理的时间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你不断遇到以上问题时,是时候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决定哪些需要做,哪些不需要做,哪些应该马上做,哪些可以推迟。
时间管理中的“四象限法则”
时间管理中有个概念叫“四象限法则”。一个人的工作可以分为四种:重要紧急(第一象限)、重要不紧急(第二象限)、紧急不重要(第三象限)和不紧急不重要(第四象限)。
第一象限:这个不用说了。无论从重要性还是紧迫性的角度来看,这件事都必须马上做。比如产品上线前就有很严重的问题。这时候当务之急自然是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保证产品如期上线;再比如,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好准备或者拖到临近截止日期。这个时候,原本“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就变成了“重要紧急”,很多时候这个象限的工作就是从第二象限换来的。
第二象限:这个象限的工作虽然不急,但是很重要。这里的工作能不能做好,决定了会不会有更多的工作从这里转移到第一象限。做好这个象限的工作,可以减少其向第一象限的转移;相反,这一区域的浪费会使第一象限的工作量不断扩大,从而陷入持续灭火的泥潭。因此,这是四个象限中最关键的区域。
第三象限: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这个象限的工作往往很有欺骗性,因为按照我们平常的思维,紧急往往和重要联系在一起。事情紧急的时候,潜意识里肯定是重要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当你正在专心工作时,有人来问你一个问题。这个时候,你其实是被这个象限的事件打断了。这种事情对你来说可能不重要,但因为你的感受,往往是必须要做的。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显然,刷朋友圈、逛论坛之类的事情就属于这个象限。你可以选择不做这样的事情,也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做,比如在排队吃饭、坐公交的时候。
显然,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第二象限的工作中,以保证这些重要的、非紧急的事情能够如期完成,而不会被拖进第一象限,否则,我们就会疲于处理各种紧急的、重要的事情,从而让自己看起来“很忙”。
简单划分工作重点后,我们需要初步评估每项工作的难度,然后我们要决定是先做难度大的,还是先做难度小的。
吃大青蛙
出生?Tracy建议我们先吃最大最丑的青蛙,也就是先把时间投入到最有挑战性的工作中,然后完成相对容易的事情。这大概和很多人平时的做法相反。至少我不这么做。我总是先把简单的事情做完,然后再做有挑战性的事情,但我总能按时完成工作。其实我觉得这里的顺序不算太大,有时候连简单的工作都有更高的优先级。比如产品的一个体验点需要改进。作为一名程序员,你可能认为只做三两行代码是如此容易,但是产品需要尽快看到效果。这时,你需要立即开始添加这三行代码。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两个基本概念。时间管理往往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优化完善,在不同时期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