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热潮的背景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热?
中国金融中心热的成因分析
我们认为,中国出现了一股关于金融中心的热潮,虽然具体原因很多,每个城市也有自己不同的考虑,但总体来看,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建设金融中心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对其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城市要想在国内外获得更高的地位和知名度,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还需要发达的金融业、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苏黎世、法兰克福、巴黎、新加坡和香港之所以举世闻名,并在世界金融市场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城市都是全球或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所在地。特别是在经济金融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否在世界经济金融运行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取决于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例。这两个城市是很小的地方。它们之所以世界闻名,不是因为它们巨大的经济规模和实力,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亚洲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从中国国内情况来看,上海、北京、深圳之所以在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拥有相对丰富的金融资源。特别是上海还拥有证券交易所、黄金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国内金融市场,事实上具有中国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正是因为能否成为金融中心,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所以不难理解国内一些经济中心城市兴起金融中心热。
其次,建设金融中心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强大的标志。根据经济决定金融的一般原理,一个城市的金融状况和金融地位是由其经济状况和经济地位决定的。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正是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些城市才逐渐地、自然地演变成举世闻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所以可以说,一个城市的金融中心地位,其实就是其经济实力的展示和体现。任何一个城市敢于提出建设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就意味着它有信心拥有与相应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经济实力。
第三,建设金融中心可以促进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的一般原理,虽然一个城市能否成为金融中心,根本上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城市能够通过政府的推动建设成为国际或国内的金融中心,反过来也会极大地促进金融中心的经济发展。因为建设金融中心的过程就是聚集金融资源的过程,必然会给金融中心所在地带来巨大的资金流入,从而有效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我们课题组对上海和北京的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弹性为1.66,即金融发展每增加1%将导致经济增长增加1.66%,而前期金融发展增加1%将导致当期经济增长增加。上海金融发展1%将导致经济增长6.579%,而上期金融发展1%将导致本期经济增长0.35%。此外,在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随着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聚集,还会提升一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当地的就业和税收,还会带来大量的相关人才。正是因为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能够给所在城市带来无尽的经济和非经济收益。所以中国很多城市呼吁建立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是合理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竞争的实质在于掌握国际金融主导权,争夺全球资本控制权和支配权。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不仅可以提高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可以有效促进其经济发展。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包括亚洲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把自己国家或地区的一个大城市培育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无一例外。
就中国大陆众多大城市争夺金融中心而言,综合条件最好的上海被认为是最有希望争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历史上,上海曾是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天的上海已经形成了包括证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在内的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聚集最多、金融交易量最大、运作最规范的地区。
多年来,上海围绕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努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与一些老牌的全球甚至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相比,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有不小的差距。作为发展战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成为上海金融业乃至整个城市发展的最高理想,但要实现这一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于未来全球金融竞争的战略考虑,在保持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时,中国需要齐心协力将上海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全球国际金融中心。除了香港,如果有一个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的土地上崛起,对中国未来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国有一个像伦敦、纽约这样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可以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中国经济发展走向世界的需求,大大提高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和金融产品上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从而为中国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做出贡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笔者看来,面对来自国外大城市的挑战,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确保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并把它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应该是中国的当务之急。这也是应对国外大城市竞争压力的有效战略选择。如果许多城市一哄而上,齐头并进,建设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会稀释有限的资源,必然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且会削弱国内城市和周边国家争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集中化,金融中心的建设是排他性的。稍微有点金融知识的人都会明白,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建立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即使是美国、日本、英国这样的经济强国,尽管金融机构众多,金融总量庞大,但也只有一两个国际金融中心。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很多,但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认金融中心只有十几个,比如伦敦、纽约、东京、法兰克福、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中国虽然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而是人均GDP排名在100之外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机构类型较少,机构数量和金融总量仍然较少,各类金融机构的分工与合作不够完善,金融市场环境有待改善。特别是香港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回归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必须保持。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决定在上海重建国际金融中心。中国大陆怎么可能建成一两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种政府行为,离不开政府的合理规划、认可和支持。国外的经验表明,政府在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初期的“自由放任”方针,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被放弃。当今世界几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民间金融资本还很薄弱,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更为重要。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成立面向全国的专门研究机构,就如何借鉴国外现代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如何发挥全国整合资源的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和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出谋划策。
既然国内很多大城市都在规划建立国内区域性或者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金融中心,那么政府相关部门就不应该久拖不决,而应该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步骤。这样,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规划我国建设金融中心的布局,而且有助于推动这项工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