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咨询系列: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
这是一些考研前辈提出的关于选择专业的一些注意事项。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充满热情,不管这些事情有多辛苦多累。所以考研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很重要。正因为你所学的是你的兴趣所在,你才不会把考研当成负担,当成一块放不下的巨石,轻松愉快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因为对翻译的热爱,我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报考了外交学院。翻译,顾名思义,涉及两种语言的比较,其中选词造句的学问很大,确实耐人寻味。看着那些著名的翻译名著,我不禁出丑。把自己的拙劣作品和原译文对比或者提供给老师朋友讨论,很有意思。这样,翻译不仅不再是我时间表中的正式考试科目,也成了我努力学习治病的消遣。考研最忌讳的就是一味追求“人气”,而忽视自身的条件和优势。英语专业中,商务英语和翻译比较热,文学、语言学和教学法比较冷。热门专业往往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而冷门专业优势面临招生不足。所以考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和专业。对于考研方向不明确的同学来说,报考“冷门”专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经过慎重权衡,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来自中国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都是知名的会计老师。本来我报的是厦大。后来觉得中国人民大学地理位置好,北京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信息比较多。况且人大会计系师资力量很强,聚集了很多会计领域的知名教授,所以我选择了人大会计系。当时人大会计系基础科目录取分数线是372,录取比例是1: 10。(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罗)选择专业主要看考生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实力预测。当然,报考专业的老师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北大经济学院研究生考试采用统一命题,录取也是统一的,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所以考生一开始不要过多考虑这个专业问题,最重要的是专心练好“内功”。只要过了分数线,即使没有被原专业录取,也可以被调配到其他专业。当然,拒绝去和调配专业的考生也要“孤注一掷”。另外,我的一个指导原则就是尽量报个好专业,避免“高分差专业”的遗憾结果。(张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去年,我以管理学第一名的身份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但当时对我来说,做决定是一个挑战。当然,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决定。我始终相信,挑战是一种让人觉得生命真的存在的方式。我本科历史是自动化的,当时很多人看起来都是不错的专业。但事业和爱情一样,不是由别人来评判,而是看是否合适,是否能始终如一。虽然我十几岁的时候对理工科很狂热,但是兴趣广泛。大三开始,大学放了很多经济读物和教授,辅修了管理学,逐渐对经济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突然发现,我毕生的事业就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寻求平衡。另外,北大的民主、科学、自由、博大一直是我深深的向往,也一直渴望冲进现实,体现自我价值。经过几年的思考,我逐渐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大三下学期,我下定决心考研。因为我越来越知道,北大是我的目标,管理学院是我的目标,读研也是我的目标。经过多方考察,选择了文理兼备的管理科学专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冯刚)两年前,我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突然决定报考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一是觉得冰冷的键盘和闪烁的光标太没有人情味。二是梦想在当前经济热点的研究中使用计算机这一最先进的工具;第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定量研究经济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想法。简而言之,它利用了个人爱好者的社会发展趋势的“决策原理”。数量经济学研究做得比较好的学校主要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的数字经济专业很高级。博士点已通过国家审批,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金融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和部分国家机关。专业课考试主要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程序设计。欢迎对本专业感兴趣的朋友报考。(郭新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系)我考研主要是因为我更喜欢校园生活。而且四年本科给我的感觉是只学了一门学科受益,只是粗略的触及了会计领域。第三个半学期,我们去了一家会计事务所实习,才真正接触到会计专业人士的生活,让我真正对会计产生了兴趣。我想学习更高深的知识,所以我选择了考研。未来社会对人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越进步和发展,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就越多。所以年轻的时候各方面条件好一些,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对以后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