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分享-关于课程和日常问题
2.如何学习
3.日常问题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4.衍生讨论
关于课程和日常问题-我的想法
很多朋友对我的日常提问赞不绝口,也有助教说我对课程的理解很到位,回答很深入全面,所以多次上了个人攻略的封面。
非常感谢朋友和助教们的认可,所以我就简单的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每天的问题是怎么写的,以及在自己脑海中的整个思考过程。
我将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从道和术两个方面与大家分享这一点。
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我的底层思维模式——我的思维方式。
1.你想从你的个人策略中学到什么?
问题一:为什么我参加一个战争课,愿意认真思考这门课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其实我在做每一个选择的时候,从今天要看什么书到今天要做什么工作,我都会用以下的思维模式:
(1)目标思维——我想要什么?
(2)时间成本——如果我不做,有没有其他有效的方式可以获得?
(3)利益最大化——选择这样做还能得到什么?
目标思维-我想要什么。
这就是回归自我,找到自己需要的,缺乏的,想要的。
因为裁员失去了原来的工作,属于工作的迷茫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身边也没有特别能理解我的同事或者朋友。然后正好看到了我们的战争课,于是想了想:这门课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有很多有经验的人在这里上课,战争课给了我们一个交流的机会,所以我可以通过交流和分享来解决我的困惑。我在这里的另一个原因是我相信古典老师的能力。之前有机会参加了经典老师职业规划师培训班,了解了新精英的能力和实力。于是,有了这个认识,我就报名了。
时间成本——如果我不来战课,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帮我解决职业问题?读书?问别人?问长者?直接准备面试,摔几个坑。
其实上面说的这些方法都可以帮我解决职业困惑,但是我很清楚一个道理,有效果不等于有效率。
如果有办法快速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不选择更高效的方式呢?我读书慢,身边有经验的人屈指可数,可能没时间跟我有更深入的交流。如果直接面试,感觉有点黑。所以在了解了课程的内容和资源后,我进一步确认了这门课程的价值。
利益最大化——我还能得到什么?
无论是上课还是写日常问题,我都会下意识的思考这个问题:我还能得到什么?
比如我在写每日一题的时候,我知道回答每日一题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更清晰的把握课程内容,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内化。而且老师还会点评自己的答案,通过这些我知道自己是否很好的掌握了课程内容。
写日常问题还能得到什么?
那么这其实就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的问题要写得这么深入?
除了回答刚才提到的日常问题,还可以更多的了解自己的职业,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得到老师的点评。还有好处就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从朋友那里获取链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写出有深度的东西,或者有机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比如,当我们突然被老板问了一件事,你会怎么想?很多时候,我有点迷茫,因为不知道从何说起,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能让老板很快明白我说的话的意思。有了这个意识,我就刻意在这方面提升自己。在战争课上,我通过思考和回答日常的问题,强迫自己从更多的方面去思考,尽可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意识到我可以从我的朋友那里得到链接,在我加入战争班之后。经常有朋友在群里或者加我微信跟我说,“你写得很好”、“你写得很有逻辑”、“我从你的回答中学到了很多”。后来才知道,努力认真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重视。我也很感谢群里的男生,因为我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朋友的故事也会激励我更加努力!
还有一点,我知道别人会看我的答案,所以我不想让别人浪费时间。希望朋友们看到他们的回答能有所启发,因为我也一样。有些人每天问我问题真的不知道怎么开始,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然后这个时候我就会去看群里朋友的回答,看能不能得到启发。希望花时间看我回答的朋友没有浪费时间。
这也是我非常重视日常问题的原因。
第三个问题是,我的日常问题怎么写?
我从两个角度分享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
(1)我当时是如何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完成我的日常提问的?
其实说起来挺简单的,就是黄金金字塔原理,或者结构化思维。说白了就是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我给大家分享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来自微信官方账号的“艾菲的理想”
结构化思维是模糊抽象思维的结构化思维模式。比如,当你的朋友问你“我不知道我对我现在的男朋友的感情是爱还是别的。可以帮我分析一下吗?”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用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来看待这个问题。
根据斯腾伯格的理论,爱情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要素都不能算是完整的爱或者真爱。虽然这个理论框架最初是由斯腾伯格提出的,但我认为复旦陈果对这三个要素的解释更为恰当。以下是陈果的解释。
首先,激情
激情是爱情中的情感因素。激情会让你对她产生深深的好奇和好感,会不由自主的被她吸引,会心碎,无法抗拒。
第二,亲密
亲密是爱情中的理性元素。真正的亲密是“和这个人在一起,这个人的存在让你觉得不再孤独。”亲密是心灵与灵魂之间的亲密,是精神上的契合,是精神上的交流。身体上的亲密是精神上的亲密带来的。
第三,承诺
承诺就是实践,不自觉的想对对方好,想让对方开心。
现在,你可以从这三个要素来评价你对男朋友的感情,进而判断你对他的感情是真爱还是完完全全的爱。但必须注意的是,当你思考这三个要素时,每一个都必须有充分的事实,而不是想当然。
至此,你是不是已经明白,我回答这个爱情谜题的方式是用“结构化思维”的过程?
在回答这个爱情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结构化思维的帮助,会有一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最大的可能就是东拉西扯很多,比如:看到他会脸红吗?你想和他共度一生吗?你和他在一起舒服吗?但实际上,即使这些问题真的与判断是否有“爱”有关,也是零散的、不系统的、遗漏的或重叠的。所以,这个问题无法明确回答。
我再举一个我自己写的例子。
06.18每日一问
妙新路B16
在你的行业/职业赛道上,你最想和谁竞争?为什么?
这个问题是我最近所有日常问题中遇到最难的一个。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中两个明确的关键词针对的是行业和具体的职业,又因为我对教育和互联网产品都感兴趣,选择哪一个是我现在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我非常感谢我的两个朋友,韩熙和谷米(谷米现在是我们B4组的助教~ ~)。谷米给了我们一份标杆人物的评估表。在这种形式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想通过标杆人物来解决或学习什么问题?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的小朋友韩熙启发了我,我们可以从我们可以着手的方面着手。于是我从我能从标杆人物身上学到的能力出发,研究我的标杆人物。
巧了,我认识的一个同学,刘,成功从化学专业转到了英语翻译专业,最后被聘为亚马逊的产品经理。我先以这位同学的例子作为我的具体标杆,从做产品经理的角度来看她的经历。
之所以考虑这位同学,是因为从相似度、参考度、详细体验度、可及度四个方面来看,都是最匹配的。
1.相似度和参考度都比较高。她是跨领域、跨专业、跨岗位的,虽然我没有那么大的飞跃,但是从她的亲身经历来看,她蜕变的过程完全是我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为什么?因为她曾经做过营销老师,研究生老师,公关与营地老师,翻译。这些工作并没有直接帮她找到产品经理的位置,但是她的经历告诉我,转行并不是特别难。
2.经验很详细,可以借鉴。她完整的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虽然没有谈到每份工作的具体内容,但她和我们分享了她考虑转行时考虑的点,以及她这样思考背后的东西。
她有很多优点,我能从她身上学到的能力包括:
1.自我反思能力。在考虑了自己的专业缺陷和能力后,她决定从化学转到英语。在知道自己处于舒适区之后,她能够勇敢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开始了解以前不知道的领域。我觉得她对我说的话特别鼓舞人心,大意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设定自己的极限。比如因为我是XX专业的,所以只能做XX的工作;学习就是坐在办公桌前,把待办事项清单上的任务一个一个的完成,勾选了就满了。这都是错的。我们应该朝着我们需要的能力学习,朝着我们想要的生活努力。不要只关注我知道的,而忘记我想要的。
2.积极思考和学会提问的能力。换工作的时候,她不停地问自己“我想要的工作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这份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我需要为这些能力做些什么?”。有了这种积极思考、不断提问的能力,她去看了产品经理这个职位需要的书籍,做了案例分析,研究了以前不懂的专业问题。
就在昨天,我看到一个产品经理给出的每个产品经理级别的职责和所需能力。很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中积累。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接近所需的能力。
这是刘从的亲身经历中得到的最大启发。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上完古典老师的课程后的反思。在课程中,老师提到我们在对标人的时候可以考虑四个方面:相似性、参考性、体验细节性和可及性。
所以我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时候会考虑从这四个方面来回答。之后,我问自己这个问题。了解标杆之后有什么我可以向她学习的吗?或者说,她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然后我看到了她的反思能力,以及积极思考和学会提问的能力。然后自己写答案的时候充实这两点就好了。
其实我在回答每一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考虑应该从哪些角度入手。
确定了角度之后,我要做的就是写清楚。
(2)你从助教的角度对你的朋友有什么建议吗?
做助教半个月了,每天都不定时的浏览群里朋友的回答,还有每天我们榜单上封面人物的日常提问。我会发现上榜的原因如下:
1.从自身需求和现状考虑问题。
举个例子?
来看看徐诺小伙伴08.22的日常提问吧~
08.22?日常问题
V8-B10组徐诺
-
通过本周的基准研究,如果你被要求为自己迈出一小步,会是什么呢?
-
?通过对标杆人物的学习和昨晚的小组讨论,我目前的问题是,选择的标杆人物比较高。
我是运营商,对标选对了人,但他的路径目前不适合我,所以很难到达;尤其是通过对标杆人物职业生涯拐点的分析,发现自己过于理想化,目前很难走他的路。
这两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1.对目标人物存在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
2.对职位了解不足。
1.反复讲课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目标人物存在的意义。
今天已经听了三遍课程,感触越来越深。之所以说标杆人物不适合,是因为我是根据结果来选择标杆人物的,而没有真正从职业路径的角度来分析人物,所以无法落地。
接下来,在做人物分析的时候,首先我会更加关注目标人物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决定,尤其是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其次,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一步步分析这些决策是否和我的相似,找到目前可行的标杆人物。
2.向同行请教,以便找到更合适的标杆人物。
我目前是运营负责人,接下来想走管理这条路。目前链接了几个做运营的助教,后面会咨询群内更多相关领域的同学;除此之外,我还会链接竞争公司或者合作公司的运营经理,学习他们的发展路径,让自己的路径更好。
我个人对徐诺回答的评价是:
我可以在对标的过程中从自己的现状和职业地位调整自己的对标数字,说是名师合伙人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我们的课程有了进一步的学习。
而且我在制定自己下一步的“一小步”计划时,也是从同龄人和公司同事考虑的,很踏实。
2.详细审题,找到日常题中的关键词。
我们说:“通过这一周的标杆学习,如果让你为自己迈出最容易的一小步,会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我们的分析点。
这个问题对应的关键词是什么?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标杆人物研究”、“最容易起步”、“一小步”。
接下来,我们对这三个关键词进行逻辑分析。
“标杆人物研究”——这个关键词是我们课程中的一个项目,目的是找到我们的专业指导,找到自己的差距,然后弥补。
所以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重点是自己和标杆人物的差距。
“最容易入手”——这个关键词指的是在发现的标杆差异中,从标杆人物身上最容易学到的点是什么。
“一小步”——这个关键词表示我们下一步要采取的弥补能力差的行动。之所以用“一小步”这个词,是希望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具体,要有可操作性,要能马上行动的东西。
明白了这一点,再回头看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清晰很多?
再给我一个?
“项目过半,还记得我刚来时的目标吗?如果更清楚,是因为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如果还是不清楚,你打算怎么办?
这个问题的关键词在哪里?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项目”和“来时的目标”。
为什么?很明显,这个问题的用意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自己来的时候的路和这两周我们走过的路,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来之路”是什么意思?而是我们一开始对这门课的期望或者说我们想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大家刚入行时写的《新生报告》和他们的《策略十问》。
这两周“走过的路”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进行的每一个项目,学到的每一个内容。
别忘了我们参与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你可以花点时间问自己两个问题:
通过这两周的单独学习,你的目标明确了吗?
这两周的学习,我收获了什么?
-
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熟能生巧。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内容熟悉吗?
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这是我们P0项目的第三个音频——L3面对和解决问题。
这个内容你熟悉吗?
三层幕-事物、策略、价值观/驱动力
这是我们P2项目的第三个音频——L3三层窗帘。
但是,你想过如何应用课程中的内容吗?来,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好朋友写的作业。
08.22?日常问题
V8-B14组-哪吒战神一对-雷虎
-
通过本周的基准研究,如果你被要求为自己迈出一小步,会是什么呢?
开始回答
对于这个简单却不简单的问题。我尝试用三层帘的方法来回答!
第一层,事件和规律。这是什么问题?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
1.事件分析: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标杆人物的研究。
第二部分是如何利用标杆人物学习中获得的灵感,生成自己的认知(第三层:为什么——底层逻辑、信念、价值观和驱动因素),并以认知引导自己开始改变可执行的再成长的第一步(轻松起步+一小步=快速实施)。第一步,用什么策略和资源去推动(第二层次:How-方法和资源做任务)什么具体行动(What-任务分析,具体说明是什么)。
2.规律分析:从最初的十个战略问题,到行业研究,再到标杆人物,每一个问题都有针对性,每一个问题都为下一个问题做铺垫。
这个问题看似简短,看似简短,看似内容不多。事实上,它是基于我们对我们自己的基准数据的充分和完整的研究。如果我们系统深入地研究标杆人物,就不会真正揭开我们标杆人物的三层帷幕——
我想知道他做了什么让他成为今天的他。
我想知道使用了什么策略和资源来实现这些事情。
不知道他对这件事的看法,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策略和资源,背后的认知是什么?
如果不知道以上三个问题,那一小步怎么回答自己的提法呢?
这其实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所以,我说这个问题简短但不简单!
三层幕布的思维模式很吸引我,所以我会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学习并灵活运用,开始练习。用三层幕布系统回答问题。
首先回答第一部分,标杆人物的学习。
我的标杆是我叔叔。
他的第一幕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是毕业留校,第二是自己创业。我以第一个拐点事件为例,用三层幕来回答问题。
第一件事,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了教学科研之路,迈出了从农民子弟到大学教授的第一步。
本次活动采用的策略是放弃大学社团丰富多彩的生活,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专注于专业领域的研究,用优秀的毕业成绩和实用的价值模型(用自己的产品)赢得学校的青睐和认可,成功抓住留校机会。用的资源是自己的聪明和努力。
背后的认知是:
1.农民子弟想要出人头地,必须进入好的单位,强大稳定的组织才会安全,才有发展空间。
2.想要得到组织和学校的认可,就要满足组织对人才的要求(学习成绩优秀),要表现出自己能创造价值,能为组织做贡献(快毕业了设计一个模型解决技术问题)。
价值观和驱动力是:舅舅出身苦,吃了很多零食。他有改变命运的强烈动机。想出人头地,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留在学校会带来安全感,稳定性和成长机会。教学科研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学校学技术成为顶尖专家有话语权,也是权力的象征。
现在,对标志性人物三层幕布的分析和讨论就结束了。
然后我开始回答问题的第二部分,如何利用从标杆人物的学习中获得的灵感,产生自己的认知(第三层:为什么——底层的逻辑、信念、价值观和驱动因素),并以认知来引导我开始改变可执行的再成长的第一步(轻松起步+一小步=快速实施)。第一步,用什么策略和资源去推动(第二层:How-方法和资源做任务)什么具体行动(What-任务分析,具体说明是什么)。
三层幕思维模式其实应该是按照先有价值观、驱动力、认知,再思考自身资源和策略的顺序展开,最后一个事件是前两幕结果的呈现。
但是我们在分析一个事物的时候,通常是先看到事件和规律的客观事物。然后分析事件背后的策略和资源。只有愿意深入探索的人,才会想找到调用这些资源的认知和价值。
我还是按照通常的陈述顺序回答问题。我最容易开始的第一小步是什么?
1.具体的小步骤是什么?
我喜欢看书。从今天开始,我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写一篇以上的读后感,回顾一下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整理一下自己在阅读时的各种感受和理解。通过阅读和阅读后的感受来锻炼自己持续输出的写作能力。
2.方法-完成任务的方法、策略和资源。
策略就是你想走内容创作这条路,但是缺乏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能力。每读完一本书,至少写一篇文章,通过书籍的针对性功能,解决想写却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每天阅读,养成持续输出的习惯,积累写作能量。
资源是我所在的成都有四川省图书馆,市民可以免费借阅。里面的书非常丰富,门类齐全。每次去都觉得又看了新书,一辈子也看不完这么多书。我在图书馆心里想,我喜欢读书,这是我老了还能坚持的爱好,这样我就不会像一些不知道做什么的老人一样天天无聊了。我会读,一直读,读不完。多好啊!
3.为什么-价值观,动力和认知。
1.价值观:我的价值观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我喜欢写作,好文章是美好的东西。
2.驱动:写得好可以获得经济收入,也可以在写作中获得成长机会。我曾经很感慨的写了一篇文章,提交到自己公司的微信官方账号。没想到第一篇第一次654.38+百万+。我当时好开心,但只是兴趣,不想靠写作赚钱。但是通过这个事情,可以知道我在写作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写作可以发挥我的优势。
想写好,就要深入生活,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才能吸收养分。我喜欢新鲜多样的生活。
3.认知:我一直在新媒体行业,知道新媒体行业其实是缺优质内容的。如果能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无论是做编辑主编还是做自己的自媒体。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而且内容创作属于自己选题,自己找资源的高阶问题,可以锻炼你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写作是基于内容的输出,而不是通勤的固定时间。你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让自己的创造能力高于自己的欲望水平,你可以追求生活的平衡。
回答完毕!
-
当我第一次看到B14组-哪吒战神对雷虎小伙伴的回答时,我只能用两个字来表达内心的敬佩:厉害!
相信很多朋友会和我有同感。什么叫神奇?最重要的是,雷虎的朋友们非常善于运用我们课程中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模型。
这也是我作为助教要提醒你的地方。我们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模型都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还会遇到聪明原理、明星原理等等。可能有些朋友听说过,但真正学会用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我们很少有人会刻意去实践所学的东西。
那怎么练呢?这正是我要强调的。注意输出!注意输出!!注意输出!!!
为什么要注重输出?请回头看——利益最大化——我还能得到什么?
那么你可能会问,我怎么会有这种思维方式呢?有什么方法或者书籍推荐吗?
我觉得这可能跟我看过的书和思维导图有很大关系。
思维导图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好体现。之前做过一些思维导图,比如读书笔记或者制定计划。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做笔记,或者自己写计划之类的。
我推荐的三本书是:
金塔的原则
学会提问(英文版叫问对问题)。
批判性思维(英文版叫批判性思维)
这方面的书会很多,建议吃几本。
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坚持练习就够了。
当然,这些书可能和大家平时看的休闲书不一样,会有很多思考,会花更多的时间。不过,花这个时间还是值得的。
以上是我想分享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