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2017:考研复习一定要苦啊苦啊?
记得我在考研复习的时候,遇到一个陌生的研究员,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第一,你在哪里考的?第二,你复习了多久?第三,每天复习几个小时?
前两个问题有固定答案,比较容易回答。你问他们一次,就不会再问了。但第三个问题,因为它的灵活性,回答的多样性,以及一定的比较和竞争的味道,基本上是研究朋友常用的短语。答了六个小时的,属于“懒”考研派;八个小时,这属于规章制度的学校,十到十一个小时,这属于努力学习的学校。十二个小时以上往往是他早上来过,晚上走的那种“钉子户”。当然,轶事也是层出不穷。我听过的每天复习时间最高的是16个小时,中午12点睡觉,下午6点开始,然后通宵,挺诡异的。这应该已经是传说中的水平了,让人肃然起敬,倒吸一口凉气。
如果你恰好属于这种类型,或者坚定地准备朝这个方向努力,那么这篇文章就没有必要了。但是,对于那些听说过太多资深专家“羽化成仙”式复习时间,结果产生敬畏和负面情绪的同学来说,也许这篇文章对你并不是完全没有用。
平心而论,我属于中规中矩到举步维艰的范围。虽然我自觉不是很放松,但每次被问到的时候总是很羞愧,总觉得12个小时的复习时间不够,还没“把自己榨干”。而我回忆起那些日子,总会想起那些在天还早的时候,在校园的僻静处,在草坪上,在水池边,在树荫下,长时间苦读的身影。夜已经很深了,天空布满了星星。自习室里,图书馆里,苍白的日光灯下,也有一群“铁人”不肯放过对桌面有危险的习题。甚至当月亮和星星都在西方落下的时候,昆虫们已经不再歌唱,你仍然可以看到自习室里挣扎的身影。回忆复习经历时,这些片段常常令人感动。
但是,说实话,除了一些“真正精力充沛、生物钟与常人不同的极客”,我们真的需要“比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的复习方式吗?不一定。
虽然二十出头是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阶段,但人的精力毕竟不是无限的。人为什么需要睡眠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生物学问题,但普遍认为长期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尤其是考研复习阶段,白天脑力消耗很大,长期早起晚睡会增加大脑负担,不利于脑力恢复。四五点起床复习。到了八九点,我已经很累了,所以早上经常要补觉。不管是早上的时间还是凌晨的时间更适合复习,用凌晨的时间来补早上的时间是不够的。其实总体安排并不比那些正常起床的同学更合理。起床太早,睡觉太晚,一天复习时间太长,容易分散平均时间的精力。长时间保持注意力是非常困难的。再者,拉长复习时间,除了给自己一种虚幻的舒适感,似乎也看不到效率优势。
考研复习时经常一头扎进书的大山,体育锻炼普遍“退居二线”。缺乏运动容易削弱身体的调节能力,身体的抵抗力也会下降。长期睡眠不足甚至会造成神经衰弱等后遗症,实在是得不偿失。
对于一些体质比较优秀,在能量调节和恢复方面有特殊优势的同学来说,安排长时间的自我复习是可以理解的。但总的来说,试图通过早起晚睡来延长复习时间的同学,往往并不比正常作息的同学更自信。单纯的增加时间长度,试图通过时间优势获得复习优势,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考研确实是继高考之后的又一次“跳龙门”,是“第二次决定未来”的选择。压力大,或者说压力大,都是正常的。但不像高考,更多的是自主选择。同样,由此产生的压力也需要自己去缓解。不管正常作息的同学在学习基础上是否真的有优势,他们在这种压力下保持平常心态就已经赢了。压力太大,不知道怎么摆脱,每天都“苦不堪言”。我恨不得买个锥子来“刺我的股票”,因为很难保证我最后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有时候,不妨用“莫道君早走,早行人多”这样的场景来刺激他的情绪。有时候,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去复习,看着满屋子的DOTA室友,也有一种自豪感。乐观面对压力才是解决之道。毕竟压力只能转化为帮助复习的动力。
对于那些正在准备或者已经走上考研复习之路的同学来说,追求自己的梦想应该是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无论这个目标是为了取得学术成就,延长求学经历,还是仅仅为了拿到一张文凭,在就业大潮中站得更稳。我们的专业在高考中不一定能走自己的路,但是考研大多是我们完全独立完成人生的重要规划,如果不跟风走上这条路的话。这个选择只是我们众多选择中的一个,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学一边复习考研一边准备出国,越来越多的同学一边复习考研一边准备公务员考试或者各种行业资格考试,等等。全力以赴完成一件事是必须的,但没必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好像“非考研不能体现人生价值”或者“不然就不能叫考研”之类的。选择那么多,为什么要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
其次,在我们十几年的教育经历中,深受高考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坦白说,既然考研是一场考试,我们的复习无疑是一场“应试”。这两个字让我们每个人都觉得不开心,但我有些怀疑“应试”是不是应该让自己越苦越好。本文旨在提醒那些认为照搬高考“题海战术”和“孤注一掷战术”就能考研成功的人。因为无数人的经验证明,考研的“考”和高考的“考”是不一样的,机械套用高考的经验是不合适的。
前段时间有报道称,北京大学几位教授集体反对来自山东省某“大考”高校的考生,认为他们的能力“纯属书本知识”,该高校今年某专业考研排名第一。我在这里不是要贬低这些学生的努力。努力学习有什么不好?没有错。只是我们面对的对象变了,不再是“做所有的模拟题,高考没问题”。考研真正面对的是知识的海洋(不是问题的海洋),面对的是实际学科真正提出的学术问题。在“指定教材”上记下“参考答案”往往不能大获全胜,甚至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可循。
但其实考研过的同学,学习能力都不缺。他们只是懂得长期“吃苦”,而不懂得调整。他们总想一口气游到最后,“熬过去了就是晴天”。我不知道这是作为游泳池的大海。不知道正确的游泳方法,怎么在海里游泳?既然每天复习十几个小时的“苦中苦”的复习方法并不是一种合适的游泳方法,那么“懒”的复习方法或许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当然,这个“懒”不是主张不学习的懒人,而是通过“懒解”高效复习的一群人。他们非常自信,他们学习快乐而高效。所以,采用“懒人大法”,进而培养成“懒人”,学会平衡学习和生活,不仅对于考研几个月的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以后的研究生阶段或者其他工作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积极健康轻松的心态和学习方式。
祝每一位同学不仅把考研复习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锻炼自己心态,调整自己的机会。希望大家能通过自己几个月的复习,对“懒人”略知一二,对考研乃至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那么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实现了。
每一个经历过考研准备,最终步入考场的人,都会明白“坚持”二字背后的含义,比如焦虑、紧张、恐惧、抑郁。这些负面情绪会在你离开考场的那一刻烟消云散。要相信天道酬勤,你的努力不会白费!为了帮助考生复习备考,猎考考研特别推出了考研OL学习、全年培训、精品在线课程等2017系列备考专题。你不懂的一切,都会一一为你解答。同时,考研一直在为大家推出直播课,让你足不出户轻松学习!
推荐阅读:
专用:在职研究生备考手册
2017考研:“懒人”自有成功之道。
如果你对考研有疑问,不知道考研中心的内容怎么总结,不了解考研报名的地方政策,点击最下方咨询官网,免费获取复习资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