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专业回答!选择考研有哪些机会成本?这些成本最终会影响你的决定吗?
一.基本假设
二、高考成本
三、研究生毕业后的收入分析
四。结论
一、基本假设1经济学基本假设。
既然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讨论考研的成本和收益,那么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在这里是适用的。具体内容如下:
A.理性人假设。人总是理性的,人是趋利避害的,人总是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体现在考研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包括专业和学校,不存在选择不当造成的损失。
B.完全信息假设。假设本科毕业生对于考研和工作的信息收集是完整的,不存在所谓的寻找成本。
C.资源稀缺假设。这里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的稀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本科毕业生都想考到更好的研究生,这就导致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2忽略时间成本、风险成本、心理成本等成本。考研往往面临经济支出之外的其他成本,这些成本往往难以计算。这里为了研究方便,忽略这些成本和收益。3.考研费用是根据考试的专业来计算的。现实中的考研不仅指本专业的考研,还面临跨专业的考研。当然跨专业的考研成本更高,但是这里只考虑本专业的考研,忽略跨专业的考研。4.假设考研准备时间一年,学制三年。此外,它没有考虑到公共资助的研究生学习、奖学金、补助金等的资金。
二、研究生的成本分析首先,从经济成本的角度。根据经济学的观点,预算成本有两层含义:
首先是衡量支付能力;二是预测成本和收益。所以在考研有能力支付的情况下谈经济成本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因为成本是相对于收益而言的。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经济成本包括基础成本,包括考研准备成本、报名费、学费、生活费以及其他必要的费用。以及读研究生导致的机会收益的减少和机会成本的增加。
1.根据考研学生的一般情况,估计准备考研的时间是一年。假设本科生准备考研的基本费用如下:参考书500左右,辅导班500左右;生活费,一个月600元(平均),一年准备;7200;总交通费500/年:。89002.读研究生的直接费用。目前国家规定如下:计划内非定向研究生学费全部由国家和学校提供;计划外研究生根据经费来源不同可分为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研究生,经费由委托培养单位承担,数额由招生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规定。比如清华大学硕士每人每年8000元,博士每人每年1万元。这类毕业生毕业后会回到委托单位工作;经费自筹的研究生,不再享受国家普通奖学金。从收费表可以看出,国内高校一般收费都在5000元以上,平均水平在8000元左右,热门专业收费普遍高于冷门专业,保持在1万元以上。但是,我们也看到,收费并不是因为学校的品牌而高低。比如清华、中山大学、东南大学一年只收5000元左右,西北工业大学也收6000多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收费也不一样。比如华东的复旦等高校收费不到1万,西南的四川大学收费8000多。同时,收费也不会因为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学生不同而不同,在高校里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ChinaHR.com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人们仍然习惯于“免费午餐”。在2328人的调查中,45%的人认为研究生教育的费用应该由国家承担;8%的人把球踢给学校,认为高校和院系应该自筹资金;只有11%的人赞成学生交学费。但值得注意的是,有36%的人认为助学贷款是最佳选择。看来贷款读书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相关商业银行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发展研究生贷款上学。(引自百度知道/Question/13213412 . html)国内部分高校研究生学费(单位:人民币,来源:/t2497005p1)
Xi交通大学1900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2000
中山大学18000(三年)
中国南方航空15000
北航27000
哈尔滨工业大学6000
东南15000
西北工业大学18000
华南理工36000(三年)
武汉大学30000(三年)
一年8000北里
按照我们之前的假设,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假设居民一年期存款年利率为2.5%。根据以上数据,研究生平均学费12000元/年,住宿费1200元/年,生活费600元/月。7200/年的研究生直接成本是20400元/年,折算成现值。第一年直接费用20400元,第二年19890元,第三年19392.75元。3.研究生的机会成本是指我做出选择后如果不做这个选择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当我的投资在别处能获得更多收益的时候,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面临着考研和工作的选择。估算考研的机会成本,可能有助于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考虑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我们这里研究的机会成本就是所谓的隐性成本,包括投资收益和雇佣成本。
(1)投资收益如果学生交的学费不是用于教育投资,而是用于其他投资,收益就构成了机会成本的一部分。根据以上计算,如果以一个应届毕业生三年学费36000元作为投资的主要资金,投资收益的计算取决于行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里我们只考虑储蓄的情况。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3.6万元在银行存款扣除利息税后获得的利息收入(假设存款利率为20%): p = 3,600 (65,438+0+2%)3-3.6万* (65,438+0-20%) = 65,438+0043.233从中可以看出,由于教育资本的投入,(2)就业收入根据中央党校研究室的相关数据,平均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工资一路持续走低。尽管如此,我们知道今年的研究生大部分是重点大学或其他本科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如果毕业后直接就业,月收入应该高于1700元。我们把这些研究生的月收入定在2000元似乎并不为过。除去三年约25200元的生活用品消费,应届毕业生这三年的收入约为46800元。这个收入构成了研究生的隐性成本。上面可以算出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之和,即个体经济的总机会成本在8万-654.38+万元之间。这个数字只能近似今年研究生学习机会成本的货币表现。可见,一个应届本科直接读三年硕士的机会成本至少是8万。对于一些专业比较紧张,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直接读研机会成本只会更高。(参考:本科生读硕士的机会成本分析)4。时间成本虽然本研究忽略了考研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但不可否认的是,考研成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下面简单分析一下。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考生年龄大多在23-26岁,这是人生最关键的黄金年龄。读研期间有没有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心理上有没有变得更加成熟,或者综合竞争力有没有超越自己和很多本科生?还是原地踏步,甚至在职业发展上落在别人后面?如果选择考研,可能会失去很多社会上的好机会。考研三年,年轻人的斗志可能没有三年前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么旺盛,这些都属于考研时间成本的增加。研究生三年,其实就是一个既定政策的执行和延续——通过提升学历来提升自己的理想。因此,如果毕业后目标没有实现或比原来的预期有所缩水,就会成为一种“沉淀成本”,即之前已经付出,但未来必须继续付出才能达到效益效果的相关成本,也应列入研究生的时间成本范畴。此外,工作经验的成本也不容忽视。三年工作经验和三年硕士哪个更重要?三年前毕业的学生,现在可能已经是一家公司的业务骨干之一,但还是新来的大学生。最尴尬的情况是,同一个班毕业的同学后来都成了自己的面试官,或者是上下级加入了同一家公司。这种情况在一些技术型企业尤其常见,都是以熟练程度和经验来划分专业水平的。获得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在职研究生、合作办学、MBA等等,可以让在职精英有很多教育机构可以选择。但是,工作经验的获得是在正式工作之后。对于银行、金融、商务咨询等公司来说,工作经验是招聘员工的硬性标准之一,一般要求求职者有三到五年的相关工作经验。这是我们的研究生,就算学历比别人高,也只能落后。所以很多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回来考研的目的比较明确,比如工程管理,会计等专业。有了工作经验,他们就会知道自己以后必须要准备什么,这样在学校的两年里就可以尽快弥补,然后回到职场获得比以前更高的起步平台。5.人年纪大了心理成本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不仅是针对女生的,也是针对男生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同学上学早,21岁大学毕业,读两年硕士,工作第一年23岁,5年后28岁做中层经理;有的同学23岁大学毕业,硕士三年。他们工作第一年26岁,五年后31岁。年龄越大,社会责任越重,压力越大。父母的支持,婚姻家庭的维系,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三年时间似乎很短,象牙塔里轻松美好。毕竟要面对社会。对于那些父母期望值高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不乐观的同学来说,压力会更大。付出了这么大的经济成本,读了三年研究生,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女大学生要面对生育的压力和对育龄女性歧视的压力,所以女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成本往往大于男性,这其实是一个无奈的现实。三。研究生毕业实习期间的收入分析,研究生的平均年薪在3-5万之间,是本科生的0.8倍到1.5倍,而且这个数字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和学术研究机构等行业。
四。结论考研的成本收益分析并不是简单的确定考研值不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这个分析假设了很多条件,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所以研究生考不考,要看个人情况。在这里,我只讨论通过以上分析得到的一些启示。1.理性分析考研,避免盲目考研。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应届毕业生把考研当成逃避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只是盲目跟风。面对考研和工作的选择,要理性分析考研的后果。象牙塔不是世外桃源,终究要步入社会。毕竟,社会需要实干家来避免过高的期望。2.提高研究生的成本意识,珍惜学习机会。从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了解到,研究生学习的成本确实很高,无论是金钱、时间、心理等各方面的成本,我们都不能忽视。我们付出成本只是为了获得收益,所以广大考生要牢牢把握读研提升自己能力、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充分利用高校宝贵的教学资源,用最少的机会成本取得更大的收益。从而实现人生价值,毕业后为社会做贡献。3.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就政府而言,必须增加对教育的投资,这是发展智力和教育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从长远来看,教育投资是最有利的投资。如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投资。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大学教育要因材施教,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技能,使其正确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也是避免盲目考研的方法之一。5.合理扩招,提高学历文凭含金量。2009年,国考线大幅跳水。除了少数专业,大部分专业的分数线下降了10到25分。此外,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6.4%,专业硕士招生计划增加5万人,使得招生总量创历史新高,达到47.5万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同学认为考研已经失去了精英教育的意义: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未来就业压力的增加。与其以后面临更大的压力,不如现在放弃考研。也有一些学生更坚定
继续考研,既然扩招就意味着你有更大的机会被录取,尤其是被重点大学录取。
研究生扩招会普及教育资源,但过度扩招会扩大学历,使研究生就业压力更大。当务之急是制定合理的扩建计划,协调扩建工作。
就业或者考研看似是两个问题,其实只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何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如何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看清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为了躲避就业浪潮,盲目考研,只会在未来面对更汹涌的浪潮时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