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这本书的重点是什么?
第一章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学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库利对传播P2的定义;皮尔士对沟通的定义P2-3;施拉姆对P3传播的定义。
第二,沟通和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属性P4-5
三、广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运作;人类社会交往的五大特征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P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广播的系统化:五种类型的社会传播(人、人、团体、组织和公众)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与社会发展:交流障碍与沟通障碍P 11;通信的任务P11-12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和交往理论。
1.在人类传播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二、从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上把握交往:精神生产中的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中的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 16-17;精神生产和精神交流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三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交往活动的历史和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一,动物社会的蔓延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P24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三、劳动创造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部分: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写作传播时代:写作P30的出现;;P31汉字发明的意义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古腾堡印刷机)p 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的论述和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像信息系统的外化)P33;计算机和电子媒体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无线、通信卫星和数字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和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体传播与社会发展的演变:哈特的媒体二分法P35-36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P37:;托夫勒P38中的三个波;;经济结构中信息社会的四个特征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和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征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中国信息化建设P39-40;;人类发展史简介P40
第三章人类交流的符号和意义
第一部分:符号在人类交流中的作用
一、符号定义:长野P42-43的符号定义
二、信号与符号:信号P44的特点;;符号不同于信号P44。
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三种非语言符号P45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
第二节:人类交流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
二、象征意义的分类:三种不同类型的意义P48;语言符号的模糊性P49
三。交际过程中的意义:除了象征意义之外,社会交际活动中还涉及三种意义(发送者的意义、接收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第三部分:象征性的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符号行为:符号行为P 51;符号行为的特征p 51;符号互动理论P52
二、象征性社会交往与沟通:象征性社会交往P52;意义交换的前提(* * *连通意义空间)P53;社会交往的唯物主义符号观P54
三。符号文化与现代社会:符号系统的传承与发展(“传承的观念系统”制约着社会生活和人类行为,人们会改变旧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象征环境P55;限制符号环境出现的两个原因P55-56
第四章:人际交往的过程和系统结构
信息传播的过程性和系统性
第一部分:沟通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发送者、信息、媒体、接收者、反馈)P58-59
二,传播过程的几种主要模式:P59模式的双重性
(1)广播过程的线性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型
(2)传播过程的循环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夫勒的交互过程模型
三。沟通过程的特点:沟通过程的三个特点P64
第二部分:社会交往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与传播系统的研究:总传播过程研究的必要性。
二、制度模式下的社会交往结构:莱利夫妇的制度模式;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型
三、社会传播的一般过程理论:日本学者对传播一般过程的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对历史唯物主义下社会交往一般过程四个方面的认识P70-71
第五章人际交往与人际交往
第一部分:人际交流
人际交往的定义:P73
一、人体交流的过程和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交流系统P74的特征。
二、作为动态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官知觉表征、概念判断和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P77。
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际交往:米德的“主客体”理论(主客体概念P78,主客体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可以自我互动P79,“自我互动”的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思维的观点P80-81
第二节:人际沟通
P81人际交往的定义
1.国际交往的动机:人际交往的四种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的我”理论P82-83
二、人际交往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交往的四大特点(渠道多样、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交往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
三、人际交往与自我表达:人际交往是真正的“多媒体”交往;姿势的交流功能;外貌形象和自我表现;自我表达和社会价值规范P85-88
第六章群体沟通和组织沟通
第一部分:小组交流
一,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1)组的概念:概念P89;人口P90的两个特征;;两类群体;组织团体和非组织团体
(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群体的三大社会功能P91
二、群体沟通及其内在机制
(1)群体交往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的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
(2)群体规范在群体交往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范数P93的四个函数;群体规范在群体沟通(内部和外部)中的作用P93
(3)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P94的概念;;信息压力P95的概念;;趋同心理学的概念P95
三、集体行为中的沟通机制:集体行为概念P95;集体行为的三个条件P96;集体行为的三种特殊传播机制(暗示和感染;模仿和匿名;异常流量)P96-99
第2部分:组织沟通
一.组织和组织交流:
(A)组织的概念和结构特征:组织的广义和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征P100
(二)组织沟通及其功能组织沟通的定义P101,组织沟通的四大功能P101-102。
二,组织内沟通的过程和机制
(A)本组织内部的正式沟通渠道:三个渠道P102-103
(B)本组织内部的非正式沟通渠道:两种形式的p 103;;三个特征P103-104
(3)组织内沟通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 * *组织内的媒体;计算机网络
第三,对外交流的极端形式
(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渠道P106。
(二)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推广、广告推广、企业识别系统P107-108。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的定义、特征和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二行)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 111-112。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理论p 113;赖特的四功能理论p 114;施拉姆的推广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 115-116
第二部分: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一、大众报纸与大众传播:现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 116;廉价论文的四大特点p 117;廉价纸完成了报纸的两次转型P117。
第二,电报、电影、广播和大众传播;电报p117的出现;电影p118的外观;广播P118的外观
三、电视媒体的发展与当代大众传播:电视媒体的特点p 119;电视媒体发展的四大新变化P119
第三部分: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一,大众传播和现代生活:
第二,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预期”的积极态度(布莱斯、塔尔德和库利的观点)p 121-122;《怀疑论》(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郁太郎,格林的观点)p 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
第三,交流、信息环境和人类行为
(A)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2)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信息环境概念p 125;;信息环境三内容p 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差异p 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中的两大优势
(3)现代社会的“环境信息环境”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隔离”的观点P 126-127;富士通肖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
第八章传播系统和媒体
控制研究的两个方面P129
第1节:通信系统和媒体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和政府在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
二、有什么好处?当柠檬屏累坏了,郝倒在身上?有点贪吃?搁浅132
第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与控制:受众控制媒体的四种手段
第二部分:关于传播系统的几种规范理论。
麦奎尔“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
一、极权体制下的媒体规范理论:极权媒体规范理论的背景p 135;;理论的四个坚持者的主要内容P135
二,资本关注体系下的媒体规范理论
(一)自由主义媒体规范理论:P136的背景;;主要原则和原理P136
(2)社会责任理论:其产生的背景(p 138;);主要原则和原理P1339
(3)民主参与论:背景p 139;;要点P1339-140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体规范理论
(1)缘起:马克思恩格斯党报思想要点p 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
(B)苏联:五项原则和准则P142
(3)中国:我已经讨论了通信系统的四个方面(公有制、党性原则、各种职能和经济职能)P143-144。
第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体系和媒介规范理论
mcguire P145总结的五个方面
第九章媒体的性质和功能
“媒体”的两层含义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媒体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体即信息:“媒体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体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总结(媒体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媒体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体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
(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延伸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历史)P149。
(3)“热介质”和“冷介质”;“冷热介质”概念的解释P149
(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其意义P 150;限量p 149;;正确认识媒体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
第二,媒体工具和技术的真实社会影响
(1)“电视人”和“集装箱人”的概念P152
(B)电视与人类的“欲望主义”:佐藤的“异性恋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价值观的影响
第三,新媒体的平衡发展及其影响
(一)新媒体的特征和性质: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四大特征P153-154
(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 155;;“电子乌托邦”思想的历史渊源p 156;;媒体技术中性P156。
第二部分: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大特征P157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一)大众传媒经营目标:传媒经济效益的两个方面P159
(2)大众媒体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入目标)p 159;;宣传目标P160的两种活动
(3)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基础p 160;;公共性和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制约基础(p 160;);“商业目标”、“宣传目标”和“公益”的限制程度因具体媒体机构而异(P161)
第三,媒体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看门人”理论:怀特的“看门人”模型及其后期补充P162。
(2)大众传媒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商务标准和市场标准p 164;;对新闻报道宣传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三)核对过程的本质:理解核对本质时要考虑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原因P165。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一,公众的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中“大众”的主要特征P168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变迁:早期贵族观点(奥尔特加观点)p 169;;法西斯极权主义批判(曼海姆的观点)P 179;美国战后的大众社会理论(米尔斯的观点)p 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建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
第三,大众社会理论和传播学。
大众社会理论的“被动”观众观(清水郁太郎;“复制支配”社会及其原因,以及“复制支配”转化为“心理暴力”的两个原理p 172-173;近年来观众观的变化(强调其主动性)P173
第二部分:几种主要的观众观。
克劳斯对观众规模的三种不同看法P174
一.属于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制约受众接触大众传媒的因素有很多。“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
第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市场角度的“受众”定义p 177;;对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 177;;“观众就是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 177;;“受众即市场”视角下的四个问题
第三,受众作为权利主体
受众的三项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情权和媒体接触权)
第三节:“使用和满足”
“使用和满意度”P180的基本观点反推为11-13行。
一,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模式
(1)关于广播媒体“使用和满意度”的研究:赫尔佐格的人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 181;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
(2)平面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莱尔森的阅读动机理论(实用、休闲、吹嘘、逃避)p 181;对于六种形式的报纸使用,P181-182
(3)电视媒体“使用与满意度”研究:“使用与满意度”研究过程p 182;;麦奎尔的四种基本满意类型P182
二,媒体接触的社会条件
施拉姆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是p 183;;卡茨“使用和满意”过程的基本模型P183
第三,对“使用和满意度”研究的评价
“使用与满意”研究中新视角的三层含义:“使用和满意度”研究的局限性P185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部分: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和问题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
(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P188
(2)传播效果三个层次:1和传播效果;认知水平;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2.大众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P189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主题:戈尔丁的四种类型;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效果的五个方面:P190
三、传播效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三大理论:常识论、场域论和社会科学论。
第二部分: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和发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P193
一、早期的“子弹理论”或“皮下注射理论”
早期核心观点p 193;;“子弹理论”的错误P195
第二,研究“传播流”和“有限效应”理论
这一时期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特点和三个主要研究领域P 195;“传播流”的概念P195
(一)《人民的选择》:《伊犁调查》总结了五个理论假设P196
(2)个人影响力与创新推广:个人影响力的四个“中介因素”p 197;;罗杰斯大众传播过程的两个方面(信息流和影响流)P197。
(C)“大众传播效应”和“有限效应理论”:克拉帕的“五大定理”P198
(四)“说服性沟通”效果研究
第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应研究
“有限效果论”在传播学视野和理论框架P200中的缺陷:;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理论或假设的三个* * *相同特征P200;宏观效应理论和子弹理论的区别P200
第三部分:传播效果的过程和制约因素。
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而制约传播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传播的主题和效果
(1)信息源的可信度效应:可信度的两个要素p 201;霍夫兰的“可信度效应”概念P202
(B)“冬眠效应”:冬眠效应P203的内容
二、沟通技巧和沟通效果
(1)单面提示和双面提示: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P203;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通信对象P204的属性之间的关系
(二)双方提示的“免疫效果”:“免疫效果”P205的内容
(C)“明示结论”和“实质效果”: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一般性结论P206
(D)“诉诸理性”和“诉诸情感”:关于哪种方法更有效,没有一致的原则。
“警报效应”:Dzhanis的实验结果P208。
三、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
(A)舆论领袖的作用:舆论领袖的概念P209;舆论领袖有四个基本特征P209;测量意见领袖的三个指标P210
(二)群体所有权和群体规范的影响:群体对个人影响力的两个基本视角P210。
(三)传播者的人格与传播效果:Dzhanis的自信假说P211。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应
第一部分: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述和特征
麦库姆斯和肖的观点p 21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三个特点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
用于检查议程设置功能的三种机制(感知模式、突显模式、优先模式P216)
韦弗的三种公共问题(个人问题、谈话问题和公共问题)P216
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特征P217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和问题
意义:对传播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有重要作用,使人们关注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P217-218)。
问题:只强调“形成”不强调“反射”,不能绝对化P218。
第二部分: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学和公众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述
三个命题构成假设: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观点的表达和“沉默”的传播是一个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创造“舆论环境”来影响和制约环境。P220-221有三点:P221。
二、“沉默的螺旋”的理论特征
考察大众传播与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舆论观:不同学科对舆论的理解(政治哲学观、社会学观、行为科学观、社会心理学观P 221-222;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容P222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考察大众传播与舆论关系时的效果观P222
第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和批判
《沉默的螺旋》的四个缺点;“害怕社会孤立”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数,而应该是一个条件变量;“多数意见”的压力和对它的抵制,根据问题的类型和性质而不同;“多数意见”的社会压力受到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忽视公众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人”的作用P223-224
“沉默的螺旋”的两个重要意义P224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
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的三个现实(客观现实、符号现实和主观现实)P224
一、“修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格伯纳“修养”理论的内容P226
二,“修养”理论对社会和交往的基本看法
现代传媒社会大众传播提供社会“* * *知识”的功能,远远超出了传统社会中的宗教和教育(传播范围广、缓和矛盾冲突的“大熔炉”;进一步解释:强调大众传播对形成“* * *知识”的巨大作用,指出大众传播带来的负面社会后果)P226-227。
电视媒体在形成“* * *知识”中的独特优势P227
第三,外围的“培养”理论
文化指标研究的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信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P228-229
第四部分:信息社会中的大众传播与阶层分化。
一,“知识差距”理论的背景:提契诺的“知识差距”假说P230
二、“知识鸿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A)song Berg p 231的“知识差距”模型的中心内容;提契诺“知识鸿沟”扩大的三个原因P231
(二)“上限效应”假说:“上限效应”假说的内容P231
第三,“知识鸿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意义重大。
卡特斯曼“信息鸿沟”理论的要点P232-233;;缩小社会“信息鸿沟”乃至“知识鸿沟”的两大对策P234
第十三章国际交流和全球交流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概念
(A)国际交流:Tsukiki对"国际交流"的定义,P237
(二)全球传播:全球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弗里德里希)P239
二、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全球信息传播系统P240的形成引起的人类世界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全球信息传播体系改变了传统国际媒体的形式和内容(形式:国际广播变成了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内容:对外宣传已转化为综合文化输出)P241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不平衡:现有的差距和问题(“信息富国”和“信息穷国”之间的两极分化以及世界单向信息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
二、“世界新秩序”的争论:
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3)
第二阶段:大众传媒宣言(1978)、一个世界多种声音(1980)、塔瓦罗宣言(1981)。
第三阶段:“信息主权”和“文化冲突”等新问题P247
第三部分: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课题。
P248,“世界信息新秩序”争论的核心问题
一、新闻在国际报道中的价值:“媒体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六个结论P249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个方面P251,发展中国家学者的意见P252。
三。文化帝国主义的三个特征P253。研究媒介帝国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
第十四章传播学的历史和主要流派
第一部分:传播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P257传播的三个原因
一,早期学术传播思想的起源
西欧:塔德的模型理论P258,斯麦隆的传播网络理论P259。
美国:杜威:《教育与大众传播的特性》P259,《为利益而哭:社会组织中的传播研究》,《初级群体与镜中自我的概念》P259,帕克:《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传播》,P259-260,《传播的定义》,米德:《主客体》P260,《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客观环境》。
第二,传播学的创始人和学科开创者。
(一)拉斯韦尔:沟通的三个基本功能和5W模式P261
(B)勒温:看门人研究P261
(三)霍夫兰: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传播,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P262。
(四)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的贡献和研究方法P262
(E)施拉姆: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建立教育机构、编写教材、出版著作)P263。
第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A)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信息论对传播的贡献(传播的普遍性和模式)P265
(二)韦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控制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P266
第二部分: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第一,经验主义学派的传播:
(一)实证方法的意义和局限性:实证研究方法的三个主要原则P267;四个限制P267
(B)美国实证学派: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P268;多元社会观P2668
(三)实证学派主要研究成果:14实证学派效应研究主要成果P26669-270。
第三,批判学派的传播
(一)批判学派的起源与地位:批判学派与实证学派的区别(研究目的不同,社会观点不同)P271-272
(2)批判学派的主要流派:政治经济学派P273;文化研究学院P273-274;;意识形态霸权理论P274-275;;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P275
第十五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