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考研

大学永远是大家闹鬼的地方。初高中的孩子幻想着上了大学,就不会有做不完的作业,于是日日夜夜盼望着;毕业生回忆起大学也不用无休止的加班,日日夜夜的思念。

大学可以开设上百种姿势和风格,开设的专业科目包罗万象,各行各业都有。但是有些知识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但是很少有大学开设专门的课程来教授这些知识。

好在有了互联网,信息很方便,学习方法也多种多样。即使学校不教,也可以通过有意的学习,对以下三个题目有初步的了解。

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实际上都在把我们引向死亡。没有任何东西或任何人可以脱离时间而独立存在。时间无声无形,却能影响你的音容笑貌;它无比珍贵,却能让不思进取的人穷一辈子。因为总有天生幸运、含着银汤匙出生的人,生活是不平等的;但是构成生命的时间是绝对相等的。不管你在哪里,你是谁,你在做什么,今天永远是你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

我曾经在地铁13号线下班的时候在朋友圈里发过一张图片:因为高峰时段没有座位,两个女生在地铁里面对面站着,一个在用手机看电视剧,一个在看书。照片里我加了这句话:“在地铁里看书的人回家不一定看书,在地铁里看电视剧的人回家肯定看电视剧。”

这个状态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留言,赞同的人说,是的,我一个月利用地铁时间可以看三本书。有人不屑,说人天生就是享受的,何必呢。这种评论我一般不回复。因为如果我在知道自己的价值观与对方不同的情况下争论,争论本身就是浪费时间。

人对时间的态度就是对生活的态度。我很小的时候就看着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段话一直令人印象深刻:

这段话让我从小就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应该珍惜。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会觉得大学四年很长,一眨眼就毕业了,会觉得上大学也不过如此。心中有明确规划的,要么提高技能直接毕业工作,要么提高学习能力考研毕业或者出国,要么找到商机和自己的才华退学创业。大学四年,对待时间的态度早就能拉开你和其他同学的区别。

让我们把时间的维度延伸到整个人生。网上有一篇很流行很现实的文章叫《A4纸生活》。大意是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只有900个月(75岁)。如果把这900个月用30X30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一张A4纸就足以书写我们的一生。

下图是A4纸生活截图。

很直观很简洁吧?也很震撼吧?你以为漫长的四年大学生活只是这张“A4生命表”里多了一条尾巴的线。时光荏苒,青春有限,毕业那天的眼泪里应该没有遗憾,只有对四年奋斗的感激。

时间管理的书可以看《番茄工作法》的前两章,《萧蔷升职记》和《黑暗时间》(第三章主要和计算机有关,可以有选择的看)。第一本可以教你集中注意力,第二本可以教你“时间四象限法”,第三本可以教你用碎片化的时间去思考和总结。APP推荐“番茄钟”(配合番茄工作法使用)和“今日爱”,微信官方账号可关注“战鹰”。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金钱的本质,是典型的批判性思维。“钱就是一切”和“钱没用”都太片面,很容易误导大学生。

201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主要研究的是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自2008年以来,他和他的团队已经收集了45万份关于它的问卷。经过分析,他们得出结论:有钱不一定能让你幸福,但没钱通常会让你痛苦。

没有钱,人们不敢买好衣服,不敢进大酒店,甚至不敢谈恋爱。没钱面对这么大的世界,他们只能在网上找图。有多少农村大学生,即使学习能力非常优秀,本科毕业后还可以读研,但面对高昂的学费和家庭负担,却不得不毕业工作。而这么重要的东西,大学居然一个字都不教。听说南方某市曾在一所小学开设炒股课程,却引起了超过半数网友的反对。

其实学校开设理财课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课程不应该从风险最大、波动最大的股票入手,而应该从钱的性质、钱的作用、如何赚钱入手。即使是在股市摸爬滚打多年的成年人也可能会大跌眼镜,让小学生去炒股的想法很幼稚。但无论如何,至少说明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了教学生理财的重要性。

事实上,中国的贫困差距之大,与金融教育的缺失和财商意识的缺失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以色列是一个沙漠国家,自然条件根本不适合国家发展,但却通过“科教兴国”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医疗、科技、军事非常发达的国家。财务管理教育是以色列科教兴国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里的新生儿父母会用敲钱的声音迎接新生儿的到来,可见他们对钱的重视。

以色列孩子长大稍微懂事一点,父母就会通过让孩子做家务、给孩子发工资的方式,让孩子自食其力,从小就种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分耕耘”的理财观念。股神巴菲特11岁投身股市,与启蒙的理财教育有直接关系。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培养理财意识,开源节流,通过兼职勤工俭学赚点闲钱,有意识的开始攒钱。最重要的是理解商业原则和灵活的思维。现实无数次证明,光在大学学习是不够的。读博士的可能只有高中学历。

学历比不上能力,能力比不上经验。多年在商界积累的经验,让初入社会的人对金钱的看法比普通人更加敏感。正是这种观念,拉开了人与财富的距离。我不提倡过度投资,但如果真的靠敏锐的洞察力赶上最后一波房价上涨,少奋斗30年,为什么不多走走,看看更大的世界?

但是理财领域的知识比较复杂,大学生一下子靠基金和股票赚钱是不现实的。但是启蒙(虽然在大学的时候有点晚,如果后来不学的话)还是来不及入门。这里我推荐一本谢弗写的书,叫《狗千千》。一* * *由两卷组成,只看第一卷就够了。书的定位是儿童理财书,但书并不幼稚。只是作者自己的经历,用非常简单的方式讲述了财富相关的复杂定义和理论。其实成年人读这本书也会深深认同作者对财富的理解。

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教育的又一大缺失。先说所有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小时候,我们总是出于好奇问父母我们从哪里来,但几乎没有父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我们得到的回答大多是“从垃圾堆里”、“从厕所里”或者“你妈妈不想要你了,所以把你送到我们家”。

前两个回答已经很糟糕了,让很多孩子以为自己生来就有垃圾和厕所,觉得自己很脏。但这种负面情绪会在初中生物课上释放。

最糟糕的是第三个答案,因为“妈妈不要你”这个答案会让刚刚建立自我意识的孩子信以为真,在心里种下自我怀疑的种子。他们会认为自己从小不受欢迎,没有人喜欢我,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很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父母的一个不经意的回答,已经远远超出了孩子对性本身的理解,甚至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和一生的成就。

孩子从2岁到10岁处于心智启蒙阶段,对知识好奇是很正常的。对他们来说,问父母从哪里来,和为什么打雷下雨一样,根本就是出于对知识的向往。但是父母想的太复杂,总是在他身边东张西望,堵住了孩子第一次了解性的入口。

再说说学校教育。学校确实开设了生理学课,但大部分关键的性相关内容都被置之不理。老师讲课的时候,底层的同学还是很尴尬,觉得很搞笑,很害羞。限于维护教师的崇高形象,学校不可能通过播放真人视频来解释(家长不会同意,舆论的口水足以淹没全校)。

虽然学校开设了性课程(准确的鉴定性别是不准确的,其实生物课只讲结构),但是教学内容太少,时间也来不及。

学生对性感感兴趣,但学校教授的正规内容较少,必然导致学生通过其他渠道学习,动手能力强的甚至去实践。高二的时候,同年级有11对男女同学,因为在校外开房,全部被学校开除。甚至出现过同学家长听说孩子因为这种事被开除,觉得面子会挂起来自杀的悲剧。

但是学生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他们为什么入住?一方面是好奇,另一方面是同学朋友的鼓励。几个孩子不懂人情世故,一个人起哄,其他人不知不觉跟着起哄。而这两个原因都是学校教育可以弥补的。

如果学校教得太晚,学生就不会形成对性的正确认识,就会导致那些可能自学能力很强的人,甚至在小学就已经自学了全部的性基础知识。学校开设这门课的意义是什么?

要知道,日本已经在小学普及了性教育,法国父母会陪孩子看成人电影,邪恶的美帝甚至带着大学逛妓院。性的本质是知识。既然是知识,就要去学习,去理解,去观察。因为出于逆反心理,你越不让孩子知道,他们越会绞尽脑汁去寻找答案。而如何找到答案是家长难以掌控的。

古语有云:“食色亦性”,意识即性。就像吃饭一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有些大学生对性过于轻视,过于放纵。这不仅是对TA们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极大蔑视。过早地尝到性爱的快感,可能会让男生沉迷于这种征服欲,荒废学业,最终可能会毁掉自己的健康。

对于性的理解,可以看金赛性学报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者收集了65,438+08,000个与性有关的案例,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将其整合到本书中。对大学生了解性有很大帮助。

社会是人生的课堂。尽早开始学习这三门课,可以让你的大学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学一小步,人生一大步。最美好的祝愿。

丢失的指南针

黑龙江北漂,现在是机械行业的英语翻译。2016决心改变,读金融英语,记录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