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爱娣的教育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用自己的方式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成就自己喜欢的事业。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我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个笨孩子,所以更加努力,相信勤奋可以弥补。几十年来,我虽默默无闻,却不敢忘记为国担忧。在坚持自己喜欢的语文教学的同时,也在思考探索中国的语文教育之路。

用勤奋弥补读书的艰辛

1982,初中毕业,考入安徽宣城师范。在校四年,有三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奠定了我当老师的人生基础。第一,年幼体弱,我居然成了校运动会中长跑冠军,而且跑了四年。咬紧牙关,争取毅力,在赛场上奔跑、冲刺、夺冠,造就了毅力,成为我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第二,贪婪的阅读让我深深爱上了语文。从萧军的四卷本《春秋吴越史话》,到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志摩诗》,从先秦诸子、三百首《离骚》到司马迁的《史记》到汉代的史传,从魏晋到建安体,从唐诗宋词到传奇故事,甚至到明清小说。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尤其是中国的古典文学,让我惊叹不已,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对文学的贪婪吸收,清洗了我,浸润了我,滋养了我,提高了我对语言和文字的感悟,引领我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自由驰骋。第三,坚持学习英语,多掌握一门语言,多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接触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说我还有一些外语优势的话,那应该得益于我不间断的英语学习。正常期间,我坚持自学。在我决定考研、读研后,我继续加大外语学习力度。我已经仔细阅读了许国璋英语到新概念英语,大学英语(1-8卷)和研究生英语。学习英语也让我明白,学好一门语言不一定要靠背孤立的单词;大量的阅读练习比单纯做题有效得多。

我当老师的四年没有虚度。长跑的经历,确立了我不轻易放弃的信念;热爱文学,为生活增添亮色;学习英语的经历抬高了我的平台,让我从另一个高度回望我们的母语教学,为中国的汉语教育打开了另一扇窗。

1986师范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65438到0992,转到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遇到第七次课改,我的文献积累开始慢慢释放。参加教学研讨,参加公开课,撰写教改论文多次获芜湖市一等奖,撰写全市小学语文六年课改总结报告。当时蔡澄清主编的《中国新园》给我开了一个专栏“探诗园胜”,我写了几篇古诗词鉴赏的文章,如《古典诗词中的数字》《深诗贵在真&;LT;在山上度假想起我在山东的兄弟& GT赏析》、《轻快的节奏、豪迈的气势——读李白的&;LT;白帝城&的早期发展;GT;”等等,小学课本上的古诗词几乎都被“欣赏”了一遍。配合课文教学,安排学生循序渐进背诵古诗词,积累古典文化,受到一些身为大学教授的家长的称赞。

从我当老师毕业到1998的夏天,我当了13年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上也是相当得心应手,教完也很容易写一些文章。在这期间,我深深地感觉到教中文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板凳肯定凉了十年。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传道授业,讲台上的经典感,正面临着教育转型和社会转型期的挑战。从继续学习和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到加入第八次课改,我正在努力改变我的汉语教育观念,以组织者、指导者和分享者的身份与特区的外国学生和中学生一起学习汉语。

65438-0998,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读全日制硕士。在南大的这三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段旅程。在过去的三年里,我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上课和教学(我被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聘为对外汉语兼职教师)。一方面,我选修了大量的专业课和自己喜欢的文化课,学分是规定学分的近两倍;听专家讲座,比如古典文学的莫砺锋,美国学者费正清,增长见识;坚持阅读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如牛津大学斯基汉的《语言学习的认知方法》(英文原版),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夸美纽斯的《伟大的教学理论》等。以及、朱、叶圣陶、陶行知等国内语言学和语文教育家的文集。,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使我跳出了以汉语为母语教学的圈子,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回顾过去的汉语教学。与外国留学生的语言交流和文化碰撞,提高了我的英语水平,开阔了我的视野,更新了我的思维,打开了问题思维的新视角,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意识,这是13年来汉语教学中从未有过的宝贵收获。

2001年7月,我从南京来到深圳,成为深圳北师大南山附属学校的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幸运的是,我遇到了第八次课改。从初中到高中,我有幸全程参与。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把语文教研当作爱人的研究者唐建新先生。从此,我开始了我不为人知却又欣喜的课改实践。南山区是全国首批38个课改实验区之一。在课改培训会上见名人,听专家讲座是常事。当其他老师还沉浸在即将到来的雨的恐慌中时,我们已经迈着相对悠闲的步伐开始了。

课改之初,虽然大家都很迷茫,但我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放在第一位。在牢牢守住阅读和写作两个阵地的同时,以阅读和写作三线推进的方式,带领学生开展综合学习活动,实践我的初中语文课改实验。首先,以“综合学习”为阵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诚实地实践了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36个综合学习活动,设计了教案,探索了教学思路。2002年6月5438+10月,中国戏曲大舞台在全国首届语文课程改革培训会上展示并获得成功。应《语文建设》主编的要求,教学实录发表在2002年第8期,我接受了傅道春教授和江平教授的采访,发表了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看法(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与价值取向》一文,此后不久,人教社录制出版了这一课。此外,还举办了十多期各级公开课,我的《谈古往今来的浪漫人物》、《给母亲的歌》、《诉说雨情》等课程受到了广泛欢迎。其次,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给他们列个书目,读课文,读名著,读畅销书,定读书时间。第三,要求学生做两项作业:一是写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第二种是写随笔,写日记,写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模仿,展开,缩写,改写,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我的要求是“把所有的瞬间都变成永恒”。初中三年,绝大多数同学写的作文多达200篇,十几万字。初中毕业前夕,指导学生整理自己的语文成长袋,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成为学生人生历程中非常珍贵的素材。

2004年9月,他成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在初中课改实验的基础上,他继续了全国第一批高中语文课改实践。在此期间,我的教学案例&;LT;学者&;GT;《旷超人,穷极书生》教学设计,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中。LT;中国小说鉴赏&;GT;《教师教学用书》、《蜡烛戒掉秦老师》等教学实例被人教社录制出版,作为新课程必修教材的培训教材。

在十几年的课改教学中,我努力实践自己掌握的语言习得理论:一方面,语言和思维是与生俱来的,语言的生成依赖于思维的敏捷;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增加语言输出,坚持以读促写,通过综合学习活动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落实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解。

课改让我思考,课改促进我成长,课改让我喜欢思考语文学习。

然而,我和我的中国同事所做的是一种理想的汉语教学吗?为什么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还有很多实际问题没有解决,语文素养的落实和提高还是难有成效?我们的新课程在角色、理念、形式上是否从根本上找到了正确的语文教育方式?中国教育应该怎么走?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问自己一颗不甘寂寞,只从教20年的心。

在国外不停地研究

虽然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过一些思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并不满足于现状。我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受益于深圳教师海训项目和学生出国留学与我不断交流的便利条件,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看看国外同行是怎么教汉语的。

从2004年至今,我对美国、英国乃至港澳台的语文教育进行了梳理,纵观其课堂教学、作业、考试评价、教学指导、教材使用等教学要素,以探讨其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启示,以及对脱胎于农业文明的语文教育和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宝贵借鉴。

2004年,作为深圳市教育局海培的学生,我有幸到加州协和大学学习考察。从我降落在洛杉矶国际机场,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刻起,我就以一个在中国的中国老师的视角,睁开眼睛看美国。培训期间,我听美国老师讲课,考察中小学教育,走进大学图书馆,阅读美国中文教材,贪婪地收集美国中文教育资料,观察和思考美国中文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回国后完成系列研究论文17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其中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收录,1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系列全文数据库收录,3篇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录入论文库),撰写出版专著《美国语言教育》。本研究主要展示了美国母语教育涉及的所有对象、内容和板块,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作业本、作业、课外书、试卷等。介绍的内容涉及拼写、单词识别、词汇、语法、阅读、写作、文学、评价等。,这些部分涉及65,430个基础教育。全书从不同层面客观准确地介绍了美国中文教育的整体面貌。《美国华文教育》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评为“2009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并获得中国教育学会第五届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美国华文教育一系列研究成果获深圳市首届教育教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深圳市南山区教育改革创新一等奖。

作为一个只有200年历史的移民国家,美国有很多民族。他们的语文教育紧扣课程标准,注重规范性和实用性,强调批判性思维训练,依靠强大的经济和科研力量支撑,用标准考试来控制学校教育质量,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相比之下,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的中文教育重视诵读经典,传承民族文化,坚守母语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注重绅士气质和贵族精神的培养,将莎士比亚视为英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比如莎士比亚在学校教谁,什么时候教,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试等一系列问题,英国教育界争论了一百年。终于在1988年,“教授莎士比亚”被写入国家课程,规定“人人必读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成为语文考试中唯一的必考作家。这种重视经典传统的态度,坚持以读写能力为主,强调听说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我的莎士比亚:英语语言课程的一道独特风景,英语语言课程中莎士比亚教什么,怎么教?》、《英国高考写作题型及其特点分析》等论文集中探讨了这些问题。

鉴于深圳毗邻港澳台的地理优势,我还整理了港澳台汉语教育的资料,先后发表了《两岸四地汉语教学异同》、《从听说训练看香港汉语教学的特点》等论文。港澳台吸收西方教育多年,没有割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吸收和沉淀了中西方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对我们融入世界教育潮流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

平时好像有一种奇怪的上升,实现起来很容易,也很难。回顾25年的从教之路,我从一个热爱语文的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个喜欢琢磨、热爱研究的中国人。我愿意吃苦,探索迷茫的、可能没有终极标准答案的中国教育之路。用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为中国的汉语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虽然卑微,但我始终期待更多的中国人看到真正的美国老师是如何教中文的,英国老师是如何坚守中国教育的根基的,港澳台老师是如何不出国门在工商社会坚守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的。我始终期待有更多的中国人吸取欧美及国外语文教育的丰富营养为己所用,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踏实、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