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种戏剧的特点(分类)

中国戏曲的主要类型和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京剧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

1,谭牌。代表人物谭鑫培,专门扮演老学生。

2.于派。代表人物余叔岩扮演老人,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刘派。代表人物刘鸿生饰演一个老人,以声音高而出名。

4.杨派。代表人物杨小楼是一位武术家,讲究“唱武”。

5.梅派。代表人物梅兰芳是“丹麦四大名旦”之一,擅长扮演青衣、花旦、京剧蓝调等各种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四大名家”之一的程,饰演青衣。他根据自己声音的特点,创造了一种温柔凄苦,有延续性的演唱声音。

7.盖派。代表人物盖叫天,主要是武术家,在武术中会打武术,会唱歌。

8.言语学派。代表人物严。

9.黄金学校。代表人物金少山饰演花脸。

10,齐牌。代表人物周(艺名麒麟童)饰演老学生。

11,迅拍。代表人物荀慧生,是“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上派。代表人物尚小云是“四大名家”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马牌。代表人物马与谭、杨、奚晓波并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四大熊”。

主要地方戏及其代表人物

京剧:中国最受欢迎的剧种,有近200年的历史。

昆曲:又叫昆山腔、昆曲、昆曲。他自编自演了《十五关》、《长城》、《李慧娘》等剧目,获得了重生。著名演员有、华、、张。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约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西厢记》《梁祝》《红楼梦》广为流传。著名演员包括袁雪芬、、傅全祥、徐玉兰、王、、、。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省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部分地区。它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山西梆子逐渐演变成河北梆子的。著名演员包括、尹达子、金宝焕、张淑敏、裴艳玲、、赵、和戚华潭。

评剧:流行于北京、内蒙古自治区、华北和东北地区。著名演员包括、采莲、、、、、、和马泰。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腔,流行于河南省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部分地区。著名演员包括常翔宇、陈素真、崔兰田、和牛。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著名演员包括和刘。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流行于山西中部。主要演员是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和纪美莲。

川剧:流行于四川省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著名演员包括张德成、贾沛智、周慕莲、杨佑赫和陈。

粤剧:流行于广东省、广西部分地区和东南亚华侨社区。历代著名演员有李、、邝新华、、辛努红等。

汉剧:又称汉调,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著名演员包括陈伯华和吴天宝。

黄梅戏:流行于安徽、江西和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歌。著名女演员严凤英在演唱和表演上都有新的创造。

1,昆曲

昆曲,又称“昆曲”、“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起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以后开始流行。那时候昆曲多用来唱传奇剧。南昆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的特点外,还在全国形成了许多分支,如北方的昆艺、项堃、川昆等。昆曲以其优美柔和的风格、细腻抒情的表演、载歌载舞、严谨的程式,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空腔

高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声腔体系的总称。因发源于江西益阳,故原名“益阳戏”或“弋戏”。其特点是表演简单,歌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打节,不用管弦乐伴奏。明中叶起,由江西传至全国各地,并在各地形成了川剧、湘剧、赣剧等不同风格的高腔。

3.梆子腔

梆子腔是一种戏曲声腔体系的总称。它起源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陕梆子”,以高亢有力的唱腔和用木梆子击掌为特征。然后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黄儿两个基本音调组成,还唱一些地方曲调(如刘孜戏、吹腔)和昆曲曲牌。1840左右在北京形成,盛行于三四十年代。它有时被称为“国剧”。现在还是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剧。它是中国现代戏曲的代表,业务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宏。

5.萍聚

清末,评剧是在河北滦县小曲《对面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最早流行于河北农村,后进入唐山,被称为“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东北流行,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京剧和河北梆子的影响下,评剧日趋成熟,出现了白、采莲、艾连军等流派。1950后,《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的抱怨》、《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影响较大,出现了新、、、等著名演员。评剧在河北和北京仍然很受欢迎。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流行于河北和北京的梆子剧种,起源于陕陕交界的鄯善梆子,经山西传入河北,由河北方言和北京方言结合而成。它保持了梆梆腔的特点,唱腔洪亮暴力,善于表演悲壮的情节。河北梆子的名剧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由晋陕交界的鄯善梆子发展到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的特点而形成。现在流行于山西中部、内蒙古、河北。它保持了以拍子击掌的特点,其音乐风格不仅高亢,而且温柔细腻。表演通俗简单。名剧有《金枝》、《小宴》、《卖画劈开门》。

8.蒲剧

蒲剧,又称“周浦梆子”,是由晋陕交界的鄯善梆子发展而来,是最初的鄯善梆子。现在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的西南地区,音腔和陕西差不多,语言也是陕西话。名剧有挂画、杀狗、杀驿站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是由山西西南部的周浦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东南部的上党地区。除了梆子,它的声腔还唱昆曲、皮黄戏和罗罗戏。剧目有《三俗宴》《东门会》。

10,雁戏

燕戏,又称“北路梆子”,由“周浦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晋西北、张家口、河北、内蒙一带。据说对河北梆子的形成影响很大。剧有《血手印》、《金水桥》。

11,秦腔

秦腔又称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剧种,形成于明代中期。他的表演粗犷朴实,唱腔洪亮激越,声音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桂山》、《三滴血》等。

12,两人桌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山西、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它是在内蒙古民歌和山西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吸收了山西戏曲的表演元素而逐渐成熟。表演充满生活气息,歌词脍炙人口。剧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剧,如《走西口》、《五兄弟放羊》。

13,嵇戏

吉戏是吉林省流行的一个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朴实通俗,有《燕青》、《包公的补偿》等剧目。

14,龙江戏

流行于黑龙江省的龙江戏,是20世纪50年代在“二人转”、拉戏、皮影戏和东北地方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表演轻松幽默,歌词脍炙人口。剧目有《双锁山》、《废都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末传入河南的陕西梆子,是结合河南方言和民间曲调发展起来的,现在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最初有四大流派,即豫东、豫西、湘府和沙河调。现在以豫东豫西为主。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女演员纷纷亮相。剧目有《指挥中的穆》、《红娘》、《花大朝》、《花转枪》和现代话剧《朝阳沟》。

16,粤调

越调是河南的一种地方戏,流行于河南和湖北北部。又叫“四股弦”,因为是主要的伴奏乐器。音乐以板腔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包括沈等。剧目有《姜维》、《李天宝的嫁衣》、《诸葛亮的丧》等。

17,河南曲阜

河南曲剧是河南省的一种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鄂西北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来。歌声轻柔婉转,擅长悲剧内容。剧目有童、陈三亮、华庭辉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东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山东菏泽。因其古名“曹州”,故又称“曹州梆子”。这个梆子体系是由鄯善梆子经河南传入山东后形成的。主要剧目有《墙的故事》。

19,鲁剧

鲁剧是山东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鲁中、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发展而来,1950命名为“鲁剧”。鲁剧表演充满生活气息,通俗朴实,唱腔简单,易学易唱。因此,庐剧在广大农村有很大的影响。话剧有《王的之借》、《冼大嫂》和话剧《李二娘再嫁》。

20.淮剧

淮剧是江苏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它起源于江苏民间戏剧,后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逐渐发展成熟。他的表演粗糙简单。剧目包括传统剧目《女审》、《三个女人抢板子》和新剧《金龙与蜉蝣》。

21,沪剧

沪剧是流行于上海的地方剧种,起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来形成了上海《谈春调》,受到苏州《谈春》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定名为沪剧。剧多为现代题材,如哭笑婚、罗汉钱、芦荡火等。

22.闹剧

滑稽戏是一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浙江的中国传统戏剧。“独角戏”起源于上海,后来发展成为曲调复杂、表演滑稽的闹剧。主要剧目有三毛的《学生的意向》和《123快步》。

23.越剧

越剧是流行于浙江的地方戏。发源于浙江省嵊县“杜班”,1916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名义演出。先是演员主导,后来变成了女演员主导。1938后,使用“越剧”名称。1942期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演员对表演和演唱进行了改革,吸收了昆曲表演艺术的长处,形成了温柔细腻的表演风格。有许多艺术流派,如袁(雪粉)派,殷()派,范(瑞娟)派,傅(泉乡)派和徐(玉兰)派。越剧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个过生日的女人》、《西厢记》等。

24.吴剧

吴剧是流行于浙江金华的一种地方戏,又称“金华戏”。这是一部多声部歌剧。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纯、徽调组成,各有曲目和表演特色。剧目有《和尚与和尚会》、《牡丹去上课》、《断桥》等。

25.邵剧

邵剧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和宁波一带的地方戏,形成于明末。以“357”“范二”为主声腔,表演上擅长武术,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悬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是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是一种多声部的剧种。主要声部有坝子、吹腔、黄儿,还会唱昆曲、高腔、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后来演变成京剧。剧多为历史题材,如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水淹七军》。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中叶以后形成了一种民间戏曲叫“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徽剧日臻成熟,发展成为安徽地方剧种。名剧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徐》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的一种戏曲。明代中期兴起,清代基本成型,但规模较小。20世纪初,京剧的影响越来越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滑稽腔、洋腔、江湖、小调、班戈五种。剧目有《连音》、《天鹅宴》。

29.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的一个地方剧种,原名兴化戏,在明代中期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是曲牌风格,表演相当古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的《状元》、《重逢后》、《春草奔月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可以说是戏曲的“活化石”。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温的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董生与施立和尹碣夫被编辑和演出。

31,高甲戏

流行于福建晋江、陇西一带的高甲戏,起源于清代中叶,后吸收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和剧目,逐渐形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受京剧影响,逐渐走向成熟。它以小丑为主业,表演就像木偶一样,很有特色。剧有《连续升三级》《金魁星》。

32.赣剧

赣剧是流行于赣东北地区的一种戏曲,由明代益阳戏发展而来,由益阳戏、青阳戏、昆曲、乱弹戏等组成。剧目有《窦娥元》、《柴静集》、《珍珠集》、《重生集》等。

33.采茶剧

采茶戏是江西流行的一种戏曲,主要是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和曲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来。江西采茶戏分为东、南、西、北、中,在表演上各有特色。剧目有《孙城大九》等。

34.汉剧

汉剧泛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剧种。它起源于湖北,原名“楚调”或“汉调”。主调是西皮调,也唱黄儿调。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前线》、《两个李子》、《沈涛大学》等。此外,还有常德、湖南、广东的汉剧,都是多腔戏,和湖北的有很大区别。

35.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的一种地方戏,流行于长沙和湘潭。它起源于明代的益阳戏,后来吸收了昆曲和皮黄戏,形成了包括高音、低牌、昆曲、乱弹在内的多腔戏。剧目以高亢、随性为主,如琵琶、白兔、拜月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于明代益阳戏,声腔以高音为主,也唱昆曲、戏。剧目有《木莲传》、《仲晶传》、《大师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古画戏是湖南古画和花灯戏的总称,包括长沙古画、岳阳古画、常德古画、衡阳古画、邵阳古画等。他们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古画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以小生、肖丹、小丑为主要行当,善于利用戏迷的毛巾。剧目有《射鸟》、《刘海劈柴》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地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曲、皮黄、梆子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音乐既是板腔体,也是音乐风格。剧有《搜索学院》《关汉卿》。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汕头、福建南部和台湾省。主要受益阳戏、昆曲和外地传入的汉剧影响,形成于明中叶,剧目中保留了不少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鹿林回》等。

40.桂剧

流行于桂东北和湘南的桂剧,形成于明末清初。其唱法以皮黄为主,也唱昆曲、高腔、吹腔。剧目有抢伞、捡玉镯、柜子边等。

41,色调

彩调,原名“调”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在当地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已有近200年的历史,1955年命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充满生活气息。最有名的戏是《刘三姐》。

42.壮剧

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地区的壮剧,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起源于当地的“板凳戏”,其主要剧目是《龙文》和《肖尼》。后者起源于“双簧戏”,其主要剧目是“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是四川省的一种地方戏,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它由昆曲、高腔、胡琴戏、弹戏和登喜戏组成,各有各的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主要剧目包括传统剧目《玉簪》、《柳荫的故事》、《活捉王魁》,以及新编剧目《死水》、《变脸》、《黄金》。

44.贵州戏剧

黔剧是贵州省流行的地方剧种,由民间艺术“秦文”发展而来,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剧目有《珠娘郎妹》《奢香夫人》。

45.云南戏剧

云南戏是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进口丝弦、襄阳、胡琴曲三种声腔组成,以丝弦腔为主。戏剧包括牛皋的欺骗和闯入皇宫。

46.傣剧

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的傣族戏,形成于清代中叶,起源于当地的民间歌舞,吸收了京剧和云南戏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简单,载歌载舞。剧目有《E与洛桑·尼玛》等。

47.藏戏

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区的藏戏,用藏语演唱。形成于17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代表。演员表演时戴面具。演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场,名为《遁》;第二部是戏剧,叫《熊》;第三部分是结尾的祝福,叫做“扎西”。最著名的戏是《文成公主》。

48.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皮影戏”、“轻皮影戏”、“地方皮影戏”。一种戏剧,其中用灯光照亮由动物皮或纸板雕刻的人物轮廓来表演故事。戏曲和唱腔多与地方戏互动,地方戏由艺人操纵,用音乐演唱。中国电影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唱腔和剪影材料的不同,形成了许多门类和剧种,其中以河北唐山的驴皮影戏和西北的牛皮皮影戏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戏以精湛的雕刻技艺、灵巧的操纵技巧、抒情的唱腔音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