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案例分析题解答
特此分享。希望大家都能喜欢。
1.介绍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会继续坚持自己的文化,还是会迁就他人?很明显,主要是保持固有文化,根据情况适当迁就他人。这样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难免会有小摩擦。因为矛盾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心态,如何应对。是为了逃避吗?被搁置了吗?还是积极面对,寻求解决办法?请看下面的案例分析。
2.个案分析
为了方便起见,我在案例中用小李,国际学生用苏菲,国际学生的中国学生用小英。
2.1案例陈述
背景:小李每周四上午经常在二号楼二楼打球,直到中午12:30才离开。因为苏菲和小英该上排球课了。所以他们经常见面,几次眼神交流。
案例1的第一印象
小李打球的时候,救球很积极,组织进攻,经常大喊“好球”“我的错”。此外,他也是场上的主要得分手。所以往往是会场内外观众关注的焦点。小李得分时,苏菲有时会鼓掌。这一次,苏菲在场外练习时,不小心把球打到场内。小李帮忙捡起来,笑着递给她。苏菲也笑了,一脸歉意,说“谢谢!”用中文。。
案例2索菲生气了
小李打完球,在场边的铁衣架上拿了一件风衣外套。大家的风衣都挂在同一个支架上,小李的风衣在最里面。他问,“喂?请你让小李拿小李的衣服好吗?”然后开玩笑的说:“喂?是谁躲在里面?”因为这么多外套都挂在一个地方,看起来很大,让人觉得里面藏着一个人。小李问,看了看周围的衣服。由于没人回应,小李拿起了衣服。准备好拿衣服。这时,苏菲和小颖急匆匆地一路小跑过来不远处。小李对苏菲微笑,但她没有还礼。相反,她看起来很严肃。小李一不留神把风衣掉在了地上,但她没有注意到。苏菲皱起眉头。看到苏菲的表情,小李又没有找到自己的外套,有点不知所措。他很快就想把所有的衣服挂回原位。但是没有用。我连续试了几次,都不行。苏菲这时伸出手来帮忙,喃喃自语。小李只听出苏菲说的是法语。而且声音里包含着不满和抱怨。小李更慌了,没有办法把外套都挂好。这一次,苏菲用很重的语气说了句,不是很标准的中文。“拿过来!”她把衣服拖走,皱着眉头,显得很生气,脸对着小李。因为苏菲的身材很好,在拉扯的过程中,小李的右臂碰到了苏菲的胸部,她像条件反射一样赶紧把手缩了回去,一脸尴尬。这一举动让苏菲转过头盯着小李,小李觉得很热,不敢直视对方。这时,小李的同学唐宁捡起地上的风衣,准备拍两下烟灰,被小李制止并拿走。小李说:“别拍,没关系,外套只是把它弄脏了。”说完,苏菲把衣服挂起来,小李跟她说对不起。苏菲没有理会。一旁的小英说:“没关系,没关系。”苏菲又眯起眼睛看着小英。小李深吸一口气,调整心态。用非常谦卑的态度和可爱调皮的语气对苏菲说:“你真美得像拉·卢恩!”、“沙拉”、“沙瓦迪卡”、“哦,哇,哇”。正在备课的同学们都被逗乐了,但这些招数似乎对苏菲不起作用,小李只好用无奈和道歉的手势来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正要离开时,我灵机一动。我先微微鞠了一躬,然后膝盖微微着地,像拍照一样做了个手势,笑着用英语问:“你能跟我说‘cheese’吗?”大家都转向苏菲,苏菲不理,背对着小李,小李只好离开。
案例3苏菲说“嗨”
周末过后,周一,小李在去专业课的路上,一个女生朝她走来。小李没有认出苏菲。当她来到前面时,苏菲微笑着说:“你好!”小李认出了苏菲,赶紧回答:“沙拉。”
案例四两个人很有默契。
星期四,又是体育课,苏菲在外面。小李回头看她时,她用手示意。小李也向她招手。然后,她指了指挂在支架上的小李的风衣,又指了指自己的风衣,做了个交换的手势。小李明白了她的意思,笑着用力点了点头,做了个OK的手势,大声说:“OK!好吧!”
2.2案例分析
2.2.1跨文化交际阶段分析
上述小李与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即友谊的开始、风波的发起、积极的补救和再次的友谊。让我们逐一分析。
第一阶段——友谊的开始
首先,小李和索菲娅都是高学历,素质高,愿意与人为善。其次,苏菲来中国读书也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且,小李也是一个爱交朋友的人;最后,是体育课给了他们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机会。通过初步接触,双方都表现出了各自的亮点。小李的闪光点是帅气、健康、有活力、热情,从小李在1号案例中出场时的样子和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如:积极救球,喊好球,帮人捡球等。苏菲的闪光点是漂亮,聪明,善良,品质好。这一点从1号案中苏菲在场外鼓掌,将球打入场内时苏菲的样子和道歉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既然双方都只是在对方面前传递了正面的信息,那他们做朋友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阶段——风暴的发起
首先,小李犯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错误。他不介意别人看他、摸他的衣服,所以他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不会介意自己这么做。虽然我提前问了,但是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情况。我是一名国际学生,所以我可能对我们的话反应不够快。更何况球员都是脏的。然后,在触碰到女性身体比较敏感的部位后,她露出了猥琐的神色。最后一系列搞笑动作更是哗众取宠。上述行为让苏菲的厌恶感逐渐升级,先是严肃,然后皱眉,再是嘟囔,愤怒地说:“拿过来!””眼睛直直地盯着,以便最后,背对着我。
其次,小英说:“不要紧,不要紧!”显然,基于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我认为我不是这个意思是可以原谅的。另外,小英是苏菲的同学。她可能更了解苏菲,知道苏菲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所以她一定会原谅我,所以她大胆地为自己断言或者说话。但是,小英毕竟不是苏菲,她没有权利代表苏菲说没关系。于是苏菲斜眼看着小英。
最后小李觉得自己误会了,但对方还是没有一点理解的迹象。不得不离开。暂时的结果是谁也不和谁说话。
第三阶段——积极补救
这场风波的主要起因是小李。于是,小李绞尽脑汁补救。先是一脸愧疚的说对不起,然后是一系列搞笑的礼貌用语缓和气氛。最后,我很机智,很有创意,假装拍照,乞求原谅,不仅给了对方最高的尊重,还为你跪下了。同时也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因为这个姿势也可以是照片,不要太低。最后,说:“你能对我说‘茄子’吗?”一方面是摄影术语,即要求对方微笑;另一方面,此时此刻,他要求对方微笑,以示对小李错误的原谅;可谓非常经典。但显然当时很生气的苏菲并不买账。
小英在这里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可惜文化背景是站在小李这边的,所以小李的行为很容易理解。相信,平时和苏菲私下交流的时候,她也解释了一些中国人的行为,可能包括小李的行为,让苏菲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一些生活学习的习惯。
苏菲事后冷静下来,回顾了整个过程。苏菲是一个非常聪明善良的国际学生。当她意识到小李无意侵犯隐私时,她想轻佻,哗众取宠等等。在主动道歉并发出友好信号后,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李并没有给苏菲带来实质性的伤害,哪怕是伤害。当然,苏菲宽容、豁达、修养高,是更重要的原因之一。总之,她的素养让她过了价值判断,认为这是小事。于是四天后见到小李,她主动打招呼,发出友好的信号。
第四阶段——回归友谊
双方都对小李和索菲交换友好信号做出了积极回应。促进双方最终重归于好。然而,就在伤口愈合的同时,伤疤依然存在;如果绳子断了,就会打结。所以,两人还是面临一个尴尬的心结。聪明的苏菲,通过对小李的一个手势,示意她把小李的风衣取下来,先把自己的风衣披上,再把小李的风衣披在她身上。这样小李打完球拿衣服就更方便了。小李也心领神会。于是,两个人就有了这种默契。
2.2.2跨文化交际现象分析
案例涉及跨文化焦点、交流障碍、禁忌、文化冲击、非语言等。我们来总结一下。
跨文化焦点:跨文化焦点是指对不同文化的正确解读。对于聚焦不足的外来文化,要解读为聚焦过度;我们应该少关注过度关注的外国文化。
小李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但也很自信。而自信的度把握不好,往往会导致过度专注于解读别人的信号。比如苏菲表示友好的微笑信号,小李把苏菲解读为喜欢自己;苏菲很少喜欢小阿利,小李解读为很喜欢自己;苏菲礼貌地向她道谢,小李解读为苏菲被感动了。总之最后小李把自己整体定位过度聚焦了。也就是大大超过了苏菲价值观中的真实地位。所以,和好朋友开玩笑,对普通朋友说些力所能及的话,是很放肆的。以至于后来小李一步步激怒了苏菲。
苏菲觉得她的隐私权和女性尊严受到了侵犯。所以负面情绪因素占主导。当人的情感因素占主导时,也容易出现认知失衡,进而导致行为过激。索菲生气后,无论小李后来做了什么,索菲都解读为消极的一面,最终导致焦点过度。这就是为什么小李当时做了那么多事情来表达歉意,但是没有用。
小英对苏菲的演绎属于缺乏重点。在没有真正了解苏菲的情况下,贸然说对苏菲来说无所谓,最后导致苏菲斜眼看她。
交流障碍: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的差异,双方的交流会出现障碍。
小李法语和英语都不流利,当时很紧张。所以我无法准确表达我的歉意,只能说更多相关的话来表达我的重视,讨好对方的心态,想化解矛盾。但是外在的形式和陈述的内容都是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文字。所以苏菲很难领悟小李当时所谓的重视,心态,心情。
苏菲的中文不流利,发音也不标准。她的第一反应是法语,所以不满意的时候就嘟囔法语。小李没看懂,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当然还有皱眉、嘟囔、大声说话,甚至抱怨、咒骂等。最终传达了丰富的情感信息。小李的回应是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只能通过表达歉意,做一些让对方开心的事情来弥补。
跨文化禁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禁忌是逆鳞,通常是碰不得的。一旦触碰,后果很严重。之前打下的友好印象基础几乎要被颠覆。
小李和索菲见面时应该互相问候并微笑。这样的关系是健康良性的。但后来被打破了。就是因为小李触碰了苏菲的禁忌。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在这里,对于苏菲,小李触及了两个严重的禁忌。首先是看她的衣服,把衣服抱在身上,侵犯了她的隐私权。第二,RF对于法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来说,是值得称道的东西。在他们的文化中,他们以开放、健康、平静的心态看待RF。在中国,大部分人还是受传统影响,RF是禁忌。这造成了小李尴尬的表情。在中国文化看来,男人不小心触碰,表示尴尬,是一种礼貌。在西方人看来,小李的行为相当于占了便宜,说了实话。而且是对女性的极度不尊重。
文化冲击:苏菲经历了一个小小的文化冲击的过程。
蜜月——小李和其他同学给她的美好印象,还有她自己对中国的向往,对体育课的热爱。这些都让她感受到了北大的美好和甜蜜。这个时期就是蜜月期。
抑郁期——小李连续触碰苏菲的禁忌,说了一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话。让她很反感。在这样愤怒的情况下,他身边的中国朋友居然帮中国人说话,说没经过允许没关系。这些都让苏菲觉得消极。这个时期是抑郁期。
适应期——苏菲事后冷静时回头想想整个过程。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观点,渐渐理解和原谅了小李的行为。这个时期就是调整期。
适应期——由于这件事,相当于让苏菲产生了抗体。以后类似事件你就免疫了。我将来能够适应小李或其他中国人的行为。之后的时期是适应期。在本文的几个案例中,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苏菲已经到了适应期。我只是按照苏菲的主动给小李打了个招呼,把小李的外套挂在最外层,方便他拿。从这些信息可以推断,苏菲已经调整好了自己。因此,自然进入了适应期。
非语言:这个案例中有许多非语言。
对于小李来说,涉及到的非语言有:在球场上打球,帮苏菲捡球,对苏菲微笑,看苏菲的外套,触碰苏菲敏感部位后不直视苏菲,跪在苏菲面前,给苏菲一个OK的手势。小李的这些举动,显然不是在用语言传递信息。它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传达。这些语言传达的信息有些是礼貌的,有些是冒犯人的,有些就像小丑一样。
对苏菲来说,涉及的非语言有:歉意的表情、微笑、严肃、皱眉、凝视、眯眼、背过身去、挥手、换衣服的手势。苏菲的动作显然不是在用语言传递信息。它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传达。这些语言传递的信息有的是礼貌,有的是不满、愤怒,甚至是怨恨和敌意,有的传递的是宽容和理解。
2.3案例总结
在与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小摩擦。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不是故意的。但是由于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一些误解。如果我们称自己为主人,称留学生为客人。所以
作为主持人,当他无意伤害对方,而对方已经表现出明显不高兴的信号时。同类伤害行为应立即停止。同时及时道歉。你不能再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道德标准,也不能因为面子而不再请求原谅。向对方道歉请求原谅时,不急着要求客人立即原谅。毕竟客人受到伤害后,会有一个情绪期。我们应该给客人时间思考,耐心等待他们的原谅。当主客一方受到客人伤害时,一开始不高兴是很自然的。但事后冷静下来,你要设身处地,试着以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对方。否则会把小误会变成大冲突。从新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留学生和国内外当地人的冲突甚至流血事件。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作为客人,首先要入乡随俗,宾至如归。同时要对文化冲击有所了解,清楚自己目前处于哪个时期,及时调整自己。
本文中的四个案例说明了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沟通是双方的,所以问题的解决一定是双方的互动。在问题形成的过程中,往往分不清谁更对,谁更错。原则上,谁是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谁就应该先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小李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因此,他必然要负责任。即使有可能表现得像个小丑,在别人看来也可能有点疯狂。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还是值得的。
3.结束语
通过案例,我们知道在和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语言交流困难,生活习惯差异,思维方式差异等等。但是,我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我们都有一颗寻求友谊的心,我们都有能相互理解的手势、面部表情等等。只要双方遇到问题,都能克制理智,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补救。最终,双方可以重归于好。换句话说,虽然会有问题,但是我们完全有可能和留学生相处好。
-
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鲜明,材料丰富,结构严谨,组织清晰,语言规范,纸张整洁。
材料:李晓雨毕业于云南大学。毕业后,她被国家汉办选为志愿者,派往泰国成为一名志愿汉语教师。她一直性格开朗,所以当她一个人去泰国北部的一所中学教书时,她充满了憧憬;然而,她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校工作人员对她很冷漠,在从机场到学校的8个小时的路程中,几乎没有和她说过一句话。她知道这不是因为语言障碍。李晓雨是一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次试图打破沉默,却始终不明白自己哪里得罪了来接她的人,或者说别人根本就不想和自己说话。她不得不独自看着窗外美丽的风景,但她不再觉得美丽。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待员把她放在一个小房子里就走了。房间里只有一张平躺的床,没有任何被褥。一个新来的女孩已经几个小时没吃东西没喝水了,也不知道店铺在哪里,身上也没有当地的硬币。小宇实在受不了了,眼泪忍不住在床板上往下流。她问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对她那么冷漠,为什么她和自己想象中的好客的泰国人那么不一样。在学校的第一天,她仍然感觉不好。似乎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对她很冷淡,没有真诚的微笑和主动的问候。这可把小宇急坏了,她开始注意自己的每一个小动作,每一句话,生怕别人不喜欢。她总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别人才不接受她,哪怕是语文老师的课程。
小雨是个倔强又坚强的女孩。她不服输,认真向泰国老师学习他们对待学生和同事的方式,积极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有一次在办公室,她看到一个30多岁的女老师在批改一个学生的作业,还亲了那个初中生的脸颊。小宇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有接受过,甚至没有见过老师亲吻学生。但是,在这里她发现效果真的很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在老师的鼓励下,她也开始尝试亲吻学生的脸颊,她发现效果出奇的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小玉,成为她的朋友。她慢慢体会到冰在融化的感觉。有一次一位老教师来问她要不要去参加学校的升旗活动,她乐呵呵地回答:“好啊!”老教师有些惊讶地说:“你们中国来的老师不是不愿意参加我们的升旗仪式吗?你是真的愿意还是假的?”她坚定地说:“我愿意!”从那以后,她每周都会早早来到升泰国国旗的地方。老师和同学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升旗成了一个分水岭。
回答:
在这种情况下,李晓雨被独自送到泰国,成为一名志愿汉语教师。刚到目的地,她发现来接他的当地学校工作人员的态度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热情,而是非常冷淡,并没有对新来的人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关心。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晓雨发现学校里的其他泰国老师对她并不热情。不仅没有帮助她适应教学工作,甚至没有主动打招呼。学生没有和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问题也影响了语文的教学。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李晓雨和当地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并不是由语言障碍引起的,而是文化障碍是主要原因。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挫折期、调整期和适应期。一开始,李晓雨对泰国人有一种心态,即原始的“文化偏见”。在她的想象中,泰国人是“好客”的。然而,当她受到接待人员的冷遇时,她想象中与实际情况的巨大落差让她很难及时调整心态来适应这种情况,甚至不断质疑她的行为。这使得李晓雨在与泰国人的跨文化交流中迅速从蜜月期进入挫折阶段。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晓雨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直到她看到一名泰国老师在批改完一名学生的作业后亲吻了他的脸颊。这件事对李晓雨触动很大,因为她以前从未有过老师亲吻学生的经历。这部分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尊师重道”,老师往往是不应该得罪的对象。泰国师生亲吻脸颊在中国很少见。一部分也和中国人含蓄内向的性格传统有关。因此,不难看出,母语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很容易将母语文化的思维模式带入跨文化交际中,从而加深双方的隔阂。李晓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她也开始尝试用当地的方式交流,并试着亲吻学生的脸颊。效果出乎意料,她和当地人的交流开始融洽起来。此时,李晓雨已经能够逐渐克服母语文化和外来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逐渐进入适应阶段。
案件中提到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升旗事件。李晓雨热情爽快地答应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让当地老师大吃一惊,也改变了其他泰国师生对她的态度。这一事件是一个分水岭,李晓雨开始进入适应阶段,这与她坚持不懈地努力融入不同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从泰国老师的惊讶中可以看出,学校的中国老师在与当地人的跨文化交流中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没有积极尝试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从而给对方留下了中国人不尊重泰国文化的负面印象,这也是最初接待人员对李晓雨态度冷淡的原因。由此可见,正确的文化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会影响自身的正常交际,还会影响这个群体其他成员的跨文化交际。
对于像李晓雨这样的汉语教师来说,在正常的汉语教学之前,需要与当地人,尤其是学生进行和谐的交流。通过以上对案例中提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多学习、多吸收不同文化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语用文化知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和适应。其次,要注意分析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异同,多关注两者的差异,提高文化敏感度,多与当地人交流,求同存异。通过更多的了解和接触,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而促进沟通的顺畅。第三,也要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选择地进行适当的文化依恋。我们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完全接受。比如,李晓雨每周都会准时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这是一种非常恰当的选择性文化依恋的体现。它减少了李晓雨和当地人民之间的文化差异感,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亲和力。此外,还要注意提高共情能力。同理心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才能避免误解和沟通偏差。除了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李晓雨亲吻学生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来看,适当的非语言交流有时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最后,从个人角度来说,及时调整个人心态尤为重要。李晓雨独自来到泰国,这使她很容易感到孤独,想家和其他负面情绪。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她更要注意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避免消极回避甚至敌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克服“文化冲击”。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看似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
可以看跨文化交流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