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木木心理学考研

01

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端午节的鸭蛋》。老师讲课的时候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表达乡愁的作文。作者看似真的在说鸭蛋,其实是借鸭蛋来寄托乡愁。

那时候我还小,对乡愁没什么感觉。反而对高邮鸭蛋感兴趣,又细又油。从小就贪吃,觉得能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咸鸭蛋极其好吃。

特别是鸭蛋壳可以装萤火虫,咸咸的鸭蛋,好吃又充满童趣,让我想起了“汪曾祺”这个名字,但我当时并没有看他作品的冲动。

后来在高中的一本杂志上,偶然看到他的《腌罐汤》。烂锅和家乡的洪水有关,是一段苦难的记忆。

文末“好想喝一碗泡菜汤,好想家乡的雪”,让人有莫名的酸楚。汪曾祺写的是食物,但不仅仅是食物。

后来我陆续看了他写的几篇散文。在他的作品中,普通的食物被赋予了令人垂涎的味道,充满了普遍的温暖和独特的回忆。

在这一点上,我把他当成“美食家”,一直读到现在。

02

高中的时候读《四面吃》,平实朴实的文笔讲解着日常的各种食物,让人看不到却在心里看到了它的形状,读着读着差点擦了口水。

不久前,我听了网上分享课“如何彻底地阅读一本书”,这是萧艺作为春风的老师教的。她在分享中提到:“要想读透一本书,就要读散文,散文最能看出作者的基本功。至于看什么书,选自己喜欢的就行了。”

我王力可曾祺和美食,所以我从图书馆借了他的《五味》,一本收录了32篇关于王老《谈吃》的散文集。

有些是以前看过的,现在再看,心情却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早前看过汪曾祺,但我把他当成了美食家。现在读汪曾祺,觉得自己浅薄无知。

文章透露的不仅仅是情绪,还有对文学创作的感受。他说的是吃饭,抒情,写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场的《葵秋》,恰好读到了《蔡澜的生活方式》。食神的话还没写的时候,王老就从汉乐府的《十五征兵》里把“葵”介绍成汤,表示只见过葵花,不知道是什么。然后用吴的两部植物学著作来说明“葵花”是冬苋菜,又引用了《齐书》和《农书》,感觉葵花这种当时中国的主要蔬菜,现在已经没有人认可了,蔬菜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它的盛衰。

以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学功底,开放的心态,读王老的文章,如果只读到食物的形、色、味,那真是对他的亵渎。

之前看过他的文章,但一直没有看透彻。现在终于可以一窥“超脱”的真相了。

03

王老说,写《葵池》这篇散文,本来是想让年轻人多积累一些生活常识,不要太小心眼。结尾一句是“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是一个和文艺创作有关系的问题。”

不要直接指出意图,而是让自己明白,巧妙避免说教语气。我只是在说食物。和文学创作有关系。至于关系,你自己明白。所谓“我不会说,你懂的”真的是一个爱油嘴滑舌的老顽童。

看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他的人。只有透明豁达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大气的文章。

在把写作的爱好发展成能力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热爱写作和能够写作并不是一字之差。

以前写文章只是记录一些伤春悲秋的个人感受,不需要太多的文学修养和素材积累。但现在写作成了我自己的经济来源,我的爱好也逐渐上升到了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读的书很少,知道的名言名句很少,没有注意积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我看书的品味很狭隘,局限于青春小说。世界上的木木舟很擅长心理学。每次看她的文章,都不是很懂。总觉得晦涩难懂。平时看书会有意识地避开这类文章,但现在看完《五味》,马上借了一本周的《妞妞》。

穆周目说,学习心理学最大的收获是帮助自己。我没学过心理学,看看懂心理学的人写的文字,希望能从中了解一些生活技巧。

王老说:“很多东西第一眼吃起来就很难吃。”?习惯心理学的文章我还没吃过,感觉不可理解。以后会多读书,但不指望能明白其中的奥妙。我只想洗去心中的灰尘。

04

王老一生尝遍了无数美食,走过了各国的名河大海。

酸溜溜的北方人;爱吃甜食的广东人;以前不吃苦瓜的北京人;不辣不欢的云贵川;长沙和南京的臭豆腐。每个地方的特色都是数不胜数的,来自不同地区,口味相似的人,把他们平常吃的食物都带到了一起。

他在说吃的,他也在和你说他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

他不吹嘘自己的经历,也不以自己作家的身份跟你谈“文学之道”。他在谈到如何吃苦瓜时,只提到了文学创作。他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评论家和老作家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不习惯的作品。

吃苦瓜时,未成熟的果实作为蔬菜,成熟的果肉可以生吃。你可以对一部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无论是探索其哲学内涵,还是在美学追求中追寻。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个都没有错。

苦瓜是瓜类,属于葫芦科。说是瓜还是葫芦都可以。只要是作品就是作品,就可以认为是现实主义,也可以认为是现代主义。

他真的是在用一种不同的天赋谈论食物。食物是情感的载体,是创作体验的隐喻,食物还是食物本身。

有人说汪曾祺有两个美:一个是美国作家,一个是美食家。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教育者,教你懂得食物中的情怀;教你包容,开阔文学创作视野。

同理,人生总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包括挫折和磨难,但只要你活着,就好。

05

人生总有烦恼,但该吃的吃,该喝的喝,不必难过。杜甫在《魏作成二十二韵》中说:“游京春...剩杯冷烤,处处有愁。”王老觉得旅行是一种乐趣,途中的食物很好吃,比如蒙古手抓肉,半熟的时候吃起来很好吃。福建小芸的吸血动物生吃最新鲜。

文中有对往事的留恋,透露出他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七十大寿时,他写了一首诗来抒发自己的心情:“七十年你还在醉,却觉得来不及爬山。”多么豪放的不服老的汪曾祺。

王老提到自己年纪大了,胃口差,很多东西吃不下。他不能像过去那样品尝美味的食物了。他食道的静脉曲张让他把苹果吃成了糊状,但他仍然可以用一桌子豆腐来治疗他的胃。

那些在生活中抱怨自己有病的悲观主义者,真的应该学习一下王老的生活态度。

舍伍德·安德森在《小镇怪人》中写了一个老作家:

王老希望自己能像那位老作家一样童心未泯。我也写一些东西,还可以陆续写更多的东西。

他做到了。没有一个写美食的作家能把美食写得如此超凡脱俗,让普通人悟出许多人生哲理,也启发了从事文艺创作的作家。

06

食物有五味,人有情绪和恐惧,任何事物都有其价值和意义。

作为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多尝试不同的食物,看淡生活中的悲伤,学会包容不符合我们主流价值观的东西。

这是品味美食的方式,是创作文学的方式,不是做人的方式。

“五味”——汪曾祺谈吃三十二篇,王老谈吃,但他只是谈吃吗?

难道只是,我就不细说了。我只想告诉你,他谈美食,和别人不一样,有不一样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