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考研教授来说

广东梅州是叶剑英、黄遵宪、邱的故乡。

最近,这里又出现了一位伟人——嘉应学院中文系教授赵毅武。

肺癌晚期,他坦然面对。

2003年6月初,赵毅武被诊断出患有小细胞肺癌,在他的右肺支气管中有两个肿瘤。赵毅武的肺癌是中晚期,不能手术,只能化疗。医生私下说他还能活两个月左右。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对妻子撒了谎,为了不耽误学校工作,他对领导撒了谎,把医生开的住院账单放在口袋里。四天后,领导夫妇知道他得了癌症。

面对死亡,赵毅武非常冷静,一点也不惊慌。治疗中出现了各种凶兆。他泰然处之,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心态平和。他还跟院长开玩笑说自己是个“没心没肺”的人。

在化疗中,赵毅武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在广州中山肿瘤医院做了11个疗程的化疗。

2006年6月5438+10月初,在赵毅武患病近三年后,另一个打击发生了。赵毅武早上给学生们介绍了文化。下午开完会,他回到家,突然心肌梗塞,晕倒在家里。送到医院后,医院发了三次病危通知书,抢救希望渺茫。但死神还是怕坚强的人,奇迹喜欢光顾乐观的人。他又一次活了下来,年过60的赵毅武很快又回到讲台上给学生们讲课。

今年是赵毅武战胜癌症五周年,也是他战胜心肌梗塞两周年。他总结了自己战胜疾病的经验:坦然面对,积极治疗,努力饮食,咬牙坚持。

从最初发现癌症到治疗中出现各种不祥征兆,赵毅武都能坦然面对。在外地治疗期间,只要精力允许,他会去网吧查看学校的新闻,打开邮箱回复学生的邮件,或者去附近的书店买书。化疗期间,他食欲不振。为了恢复体力,他强迫自己努力进食。

2005年9月,在嘉应学校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学院对赵毅武进行了表彰,授予他“* * *模范党员”称号。这些都增加了他战胜癌魔的信心和勇气。

重新登上讲台,教好课,培养好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是现在高校里有一种倾向,老师忙着写论文,教学成了次要的事情,更不用说育人。自从赵毅武调到嘉应学院后,他一直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我宁愿不写文章,也不愿好好教书育人。

赵毅武在1999之前是专业研究员。他从1999转到嘉应学院后,积极适应大学教学环境。他以为自己从此以后的工作就是当好老师,教好书,要从专业科研中走出来,投身教学,把研究成果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备课、教好一堂课,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他发现自己教的古代文学史教材很旧,于是花了很多时间备课。这本教科书是给学生课后阅读的。课本上有些内容很少或者没有,但经过实践和时间证明是创新成果,所以他尽力向大家介绍和传授。他给自己定的讲课目标是,把每一堂课都当成一堂开放的观摩课。谁想听课,随时过来听,不用刻意准备;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讲课内容以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为基础;每堂课都要精彩,要有冲击力,要有震撼力,要和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互动,而不仅仅是问答的形式。他的教学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2001被广东省教育厅授予“南粤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在赵毅武接受治疗期间,包括体力下降期间,他从未放弃重返讲台为学生服务和讲课的强烈愿望。他外出治疗一年零四个月后返校,向系领导申请给他安排一些课。不像一些癌症患者,他想的是活下去,好好干。治疗间歇期间,他带病上课,每周给本科班上两门课,给研究生上专业课,一次参加学校和系里的很多活动。

他把重返讲台,上好课,教育好人,当做对学校和学生的回报。如今他已经患病五年,始终坚守在教学岗位上,依然上课育人。他说:“虽然死亡随时可能降临,但只要你还有一口气,就必须站在讲台上。”

创造活力,为学生提供有益的精神滋养。

教书是为了育人。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赵毅武注重健康积极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除了教学之外,他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非常注重育人。在他治疗的过程中,有同学告诉他,思想问题解决不了。他马上回复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往远处看,有斗志,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当他了解到有的同学找工作受阻,或者考研受挫,有的同学思想障碍严重时,他告诫他们不要灰心,不要放弃,不要气馁,要尽最大努力去争取。这就是大学生的风格。虽然身在异国,但他清楚地知道谁过了四六级,谁报了考研。

为了营造活跃的氛围,在担任代理院长、代理书记期间,赵毅武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组织大大小小的学术报告座谈会,邀请校外知名学者来讲课或召开座谈会;有的班级,尽量取消班主任,让学生自己管理;奖励在公开报刊上发表文章的学生,奖励在中文系组织的书法、论文、演讲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关爱贫困学生和因病需要治疗的学生。倡导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进取精神和兴趣的精神。

七年写了五篇稿子,他把转椅的轴弄坏了。

从1981到1999,赵毅武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度过了18年,先是普通研究员,后担任文史所副所长、历史所所长。1992年底,他在全院召开的科研总结交流会上发言时郑重声明:从今以后,不再写对自己莫名其妙的所谓科研成果,要写真正有学术价值,经得起50年考验的作品。不要补贴你写的东西。

此言一出,很多年轻人都笑了。当时正是国家“下海”的高潮,各出版社都在搞承包,自负盈亏。出版学术著作很困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赵毅武接受了挑战。学术质量是他赢得发表的保证,实事求是创新是他的写作指南。从此,他安下心来坐冷板凳,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他的独立研究始于梁陈之间的南朝诗人殷铿。到5月,1993,他已经完成了初稿,大概20万字。除了大年初二,他每天早上5: 30起床,6: 00到12: 30,下午2: 30到6: 30一直在查阅资料和写作。手稿完成后,他生病了,但巨大的收获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和快乐。他的研究证明,殷铿在中国古典诗歌由永明体向近体诗的过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从诗中找到了殷铿生平事迹的线索,纠正了前人和今人注释中的一些错误。从1993年5月到1994年5月,他用了整整1年的时间,从事研究,写了一篇30万字左右的稿子。在接下来的七年里,他连续写了五篇稿子,几乎没有间隔地学习写作。他光头写了四笔,右手中指磨出一个厚厚的茧,把转椅的轴磨断了,直径6厘米。看到他的笔茧和焊接他的椅子轴的人都很惊讶。

***1第一页上一页1下一页最后一页转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