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学佛成功后为什么不回花果山?

今天不谈学习,只谈剧情和正能量。

很多朋友问我这个问题:孙悟空成佛后为什么不回花果山?花果山多幸福。难道是如来佛祖不让他回去了?

当然,故事没说,但我的回答是:

就算佛祖让孙悟空回去,恐怕他也不想回去。因为他的心态变了。

为什么?

我看过一部美国动画电影《反过来》。里面的小英雄莫莉,脑子里有五个小人:乐乐、担心、厌恶、愤怒、恐惧。还有一个小怪物,冰邦,是莫莉想象中的童年玩伴。

掌管快乐的乐乐,不小心被莫莉的精神控制中心扔了出去。为了回到控制中心,她费了一番周折。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你的脚总会掉进记忆的垃圾堆。一旦跌倒,就再也无法前进。

乐乐遇到了Bing Bong,Bing Bong说Riley很久没和它玩了。其实是因为Riley长大了,不再需要Bing Bong的陪伴了。

乐乐和冰峰一起掉进了垃圾填埋场,出不来了。还好有火箭车可以骑,但是只能载一个人。

于是,冰峰选择留在记忆的垃圾堆里,被莫莉永远遗忘。

许多朋友在看到Bing Bong消失的那一刻哭了。

其实,冰峰的消失就相当于莫莉真的长大了,但童年那种无忧无虑、纯净透明的世界再也回不去了。

花果山对孙悟空也有这样的意义。

他在花果山度过了童年。他的朋友是许多小猴子,孙悟空和他们一起玩。

与其说他们是猴子和孙子,不如说他们是孙悟空的小伙伴。那些小猴子是孙悟空的冰棍。

花果山是个世外桃源,这里没有金钱带来的傲慢,没有权力带来的压迫,没有勾心斗角的勾心斗角。上至孙悟空,下至小猴子,都平等相待,玩得开心。猴王,俗称“猴王”、“猴王”,无非是一群孩子的首领。

在发现水幕洞之前,所有的猴子都看到一股汹涌的水,说:“我不知道这水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今天无事可做,就偷偷爬上山沟,看看它是从哪里来的,玩一玩吧!”喊一声,立刻“拖男女,叫兄弟叫兄弟,一起来”,这和孩子们互相招呼出去玩一模一样。

孙悟空发现了水帘洞,一群猴子“跳过桥,一个个抢锅碗,把厨房占为床,挪过去,挪过去,就像猴子一样倔强,不得安宁”,就像小孩子在游乐场玩耍。

孙悟空从海底拿来一个金箍棒,小猴子们都围过来看新鲜。孙悟空没有拒绝,把金箍棒刺向天空,就像小孩子炫耀玩具一样。

孙悟空从奥莱那里偷了武器,猴子们“都争剑夺斧夺枪,拉弓拉弩,又喊又喝,玩了一整天”。这和小孩子抢玩具抢好吃的有什么区别?

于是,孙悟空在这里,享受着无忧无虑、晶莹剔透的快乐。

但猴王被抓后,花果山的世外桃源逐渐荒废,小猴子们四散而去。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赶回郭华山时,他看到了下面的景象:“那山上没有花草,阴霾尽散;峰岩崩塌,林树烧焦。”不再有旧的天堂。

他当然想找回记忆,保护童年的天堂。所以很多猎人上山抓小猴子,都被孙悟空的魔法,飞沙走石无情杀死。

这大概是杀的人最多,下手最狠的孙悟空了。他在西天从来没有这么无情过。

我觉得没有别的原因:花果山对他来说太珍贵了。他不允许任何人侵犯或欺负他的小朋友。

为了还原当年的景观,孙悟空还用魔法还原了郭华:

他出手大方,足智多谋,就去找四海龙王借了些淡水来洗山青。前植榆柳,后植松楠、桃、李、枣、李,万事俱备,自由自在,其乐融融。

按说,孙悟空回到了乐土,应该继续幸福地生活吧?

但是,我们发现,虽然花果山又变成了原来的花果山,但是美猴王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美猴王了。

因为他虽然留在了花果山,但心思已经不在这里了。他和他的朋友一起玩,但是他想他的主人。他对前来邀请他回去的猪八戒说:

当我回到水帘洞时,我渴望向僧侣们学习。那个师傅是一步一步闯祸的,应该处处吃亏。

这个时候,他始终怀念的不是花果山的快乐时光,而是取经的事业。

他不再是永远无忧无虑,而是开始担忧和牵挂。即使他还在和童年一样的天堂里,他身边还有他的朋友,但这些都吸引不了他。

所以猪八戒解释唐僧的困境时,孙悟空毅然放下花果山,放下朋友,归队取经。

然而,此时的他,依然心存幻想。

当他离开花果山时,小猴子们试图阻止他,但孙悟空对他们说:

猴子刚跳下悬崖,撞进洞里,脱下妖衣。整直一整块织锦,系上一束虎皮裙,手持铁棒,走出门去。众猴慌停道:“大圣爷爷,你往那里去?带我们几年就不错了。”行者道:“小儿,不可如此说话!我向唐僧担保,天下人都知道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他没有开车送我回去,而是教我回家看看,送我回家玩。现在,因为这一点,你们所有人都应该仔细看守你们的财产,在适当的时候种植柳树,不要浪费它们。等我去保唐僧,我就回东宫。成功之后,我还是会回来和你一起开心的。”所有的猴子都有自己的生活。

孙悟空向朋友们许下诺言:学完经书,他还是会回来的。

然而最后,他食言了。

他保护了唐僧,得到了真经,成功成为了“斗佛”。然而,他回来了吗?

不尽然!花果山的小猴子白等了,年复一年,孙悟空再也没有出现。

我当时相信孙悟空没有说谎。恐怕他当时想的是,学完经书,一定会回花果山找他的小猴子们。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心态已经在一点一点的改变。

就像我们中学或小学毕业后,十年后或二十年后,依然相见。然而,当我们再次遇见儿时的玩伴,回到小时候玩耍的地方,我们还能像小时候一样玩耍吗?

不,甚至只是沉默和礼貌,甚至不知道该对对方说些什么。因为都长大了,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心里都是各种各样的事,再也不能无忧无虑的玩了。

《匆匆那年》:清晰的记忆在一片浑浊中结束。

其实孙悟空在取经成功后,后半程也不想回花果山了。

唐僧第二次把他踢出去,是在他杀了几个拦路的强盗之后。孙悟空越想越委屈:

如果我要留在花果山水帘洞,我怕这个洞里的小妖会笑,会嘲笑我是男人的工具。要去天宫,在天宫待不了多久;我想上岛,却羞于见三岛之仙;我想去龙宫,但我不想向龙王哭诉。整件事无可奈何。

这时,他心中的价值发生了逆转。他想到了花果山的朋友,不是急着回去见他们,而是怕他们嘲笑自己,半途而废。

于是他没有回花果山,而是去找观世音菩萨诉苦。

这就像毕业后的重逢。有些同学工作生活不顺利就不愿意来了。

在他们心目中,价值已经颠倒:当年的小伙伴已经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害怕被嘲笑已经成为一个持续的担忧。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学聚会

童年的世界已经被成人的世界所取代。

苏格兰作家詹姆斯·马修·巴瑞有一部小说《彼得潘》,讲的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神秘小孩彼得潘。

他可以教所有的孩子学会飞向一个永无止境的岛屿,那里有仙女、美人鱼和海盗船长。孩子们喜欢他们在岛上的冒险经历。但飞回家后,他们都长大了,再也没有飞去过梦幻岛。但是彼得潘永远长不大,永远飞来飞去。

如果每个欧洲孩子心里都有一个会飞的孩子彼得潘;然后,中国每个孩子都有一只飞猴,孙悟空,还有一座花果山。

但是,这些终究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淡去,消失在那水晶般的记忆里。

真的,孙悟空直到最后都保持着他可爱的童心,没有任何变化。比如他成佛后,还念念有词,对唐僧说:

师父,这个时候我已经成佛了,跟您一样,还戴着金箍棒。你在读什么《紧箍咒》?去除神秘感?你在晒太阳吗?处罚?颜鲁闯,梅梅?心?聪明又嫉妒?你原谅我吗?/p & gt;

然而,花果山,孙悟空最珍贵的童年记忆,却渐渐消失了。

然而,虽然郭华山很美,但它不可能是孙悟空的永恒的目的地。就像里面的冰棒一样。该消失的总会消失。该忘记的总要忘记。

因为随着人的成长,生活不会一直简单透明,总会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介入成人的冲突,这是必然的。不可能一遇到困难就退到“花果山”。

花果山虽好,也不能保护我们一辈子。正如你在西游记中看到的,它是孩子们的天堂,所以它也是脆弱的,容易受到侵略。

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不愿意找工作。他们是家里的“啃老族”,每天的任务就是打游戏。电脑游戏,对他们来说,某种意义上就是“花果山”。

也有一些年轻人,其实并不想做什么科研,但是毕业了就考研,考研完了就继续读。原因很简单:他不想进入社会,总想待在学校相对透明快乐的环境里。校园,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花果山”。

《Inside Out》中莫莉的记忆球都是12岁之前的美金,象征着纯粹的幸福。然而,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她的记忆球变得复杂起来,有快乐,有悲伤,有愤怒,有恐惧,却又变得丰富多彩,是另一种美:丰富多样的美。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答应给我们一座永恒的花果山,让我们在里面自由的玩耍。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仍然不自由。

因为如果是这样,花果山只是一个快乐的大笼子。虽然我们不是权力、选择、环境、关怀的奴隶,但我们却成了幸福的奴隶!

在众多中国经典中,《西游记》是不可多得的让你自由飞翔的书。人是生来自由的,但即使看起来很美,比如幸福,纯洁,天真,无忧无虑,我们也不应该被他们奴役!

童年的记忆终将消失,单纯的心灵永远被玷污。“猴王”“猴王”通过丰富的社会经验,最终成长为战无不胜的“斗佛”。与童真快乐的郭华山相比,那种境界有一种明亮壮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