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意识之虎
本质上是一种悲剧性的幸存者偏差。
01
精英家庭孵化精英
高考成绩已经出炉,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陆续浮出水面。然而,最受欢迎的一页,是北京顶尖文科学者熊选昂的《诚实坦率的男孩》说的话。
“现在的冠军都是这个家的好的厉害的。”
一个大写的真相瞬间戳中无数人的心!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孩子根本不能让人产生嫉妒的感觉。在他如此优秀的同时,又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对底层民众抱有同情。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孩子会很优秀。我一直反对精英统治,但是这个孩子告诉大家,一个未来的精英才是最好的。
那么熊玄昂的家族到底有多强大呢?熊玄昂来自中产阶级家庭,这是小康和小资产阶级家庭望尘莫及的。
什么是中产阶级?
目前中国中产阶级的收入很难界定,但在大多数人认同的成熟标准中,要有一套像样的房子,一辆车,月收入1/3可以随意挥霍。
按照瑞士瑞信银行银行的国际中产标准,要想在京沪过上体面的中产生活,一个家庭至少要储备900万元,才能保证全家的生活质量。
这就是中产阶级,和很多普通家庭宣扬的小康、小资是不一样的。
周末还可以看电影,逛街,去高档餐厅。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不眨眼地在巴黎街头喂鸽子,支付美国夏令营的费用。
中产家庭除了拥有坚实坚不可摧的家庭经济基础和固定资产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较高的职业价值或社会地位、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良好的风度。
这些特征将中产阶级与“暴发户”区分开来。
在中国,中产阶层往往是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者、重要的技术和科研工程师、拥有尖端技能的高素质人群或某些行业的新锐人士。比如熊选昂的父母是外交官。
事实上,任何国家的中产阶级,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都属于知识型精英家庭的组合,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稳定的中坚力量。
而这些家族也确实会如熊玄昂所说,不断孵化出“冠军”和“精英”。可以说,中产阶级和精英家庭出来的孩子,基本都是精英。
从这个命题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家庭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已经不是“穷孩子”的时代了。
这样的话,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点难过。但是,从古至今,《贫寒之子》之所以被传为佳话,是因为它精而贵,是因为它真的稀缺而难,本质上是一种悲剧性的幸存者偏差。
为什么这么说?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陈亮及其团队合作研究了一个命题:
150年间中国的精英都来自哪些家族?
最后,通过建立强大的精英数据库,他们得出结论:
1865—1905,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从1906到1952,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当地专业人士和商人的子女,尤其是在江南和珠三角。
1953—1993,大约4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无产阶级工人的子女;
从1994到2014,超过50%的教育精英来自各地区生产性家庭和特殊重点高中。
从以上四个时间段来看,明显来自“资产阶级”家庭的精英有三个阶段,有人可能会指出第三个时间段作为反驳的证据。
实际上,在1953到1993时期,打破了阶级社会上层阶级子女的垄断,普及了基础教育,建立了统一的高考制度,使大量的无产阶级和工人子女在精英阶层中的比例从零大幅提高。
当一切趋于稳定,教育这个“资产”的阶层又会凸显出来。高端教育和优质教育资源仍然掌握在中上阶层家庭手中,所以这些家庭注定孵化出精英。
02
为什么穷人家孵化不出来?
熊玄昂的话很有意思。
他说自己身处北京这样拥有一线教育资源的“大国”。他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有很多教育的“捷径”,是农村的孩子享受不到的。
请注意“捷径”二字。换句话说,高考结束其实是有“捷径”的,而不是一味的学习课本和题海战术。
无独有偶,2013年的北京市文科状元孙晶岩,在被问及她做了多少题时很反感,她和一个语文得了148满分的人提出:
现代高考,尤其是语文科目,早已不是题海战术所能控制的,更多的是日常教育的积累。
在采访中,孙晶岩还分享了许多家长对她的阅读教育。为了买很多书,给她带来了很好的语感。最终,她的成功是“自然而然”的。
换句话说,这些教育界的精英学生从小就接受了全面的教育,他们有名师来建议如何只做“一道题”就能掌握同类题。这是一条“捷径”。
他们有大量的阅读作为自己的素养,这是一些普通家庭或者农村学生做不到的。
我在教育圈听说过这样一个情况:同样考上北大的文科生,大城市的学生说起外国作家和名著里的侃侃的话,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回答不出半句话,只能把课本上规定的段落背下来。
我高中的时候,学校请了三个城市的状元给学生讲课,一个湖北某地,一个河南南阳,一个广州。
河南高考状元戴着厚厚的啤酒瓶,一字一句地读着他准备的稿子,告诉他如何刷题,如何熬夜好好学习,如何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从他在北京大学的生活来看,他过得并不轻松。
广州高考状元是个漂亮的姑娘。她几乎不是在说准备高考。她讲的是自己是如何“幸运”,无意间成为高考状元的。
说到高考,她的观点是不要太在意,平时不要压力太大。她分享更多有趣的事情,关于她如何在高中参加实习,如何在国外旅行,而她的大学生活仍然很轻松。
这样的女孩在当时对我们来说完全是一种震撼!
到了提问环节,没有人关心尖子生,大家都在向女生提问。看着眼镜哥一个人坐在那里,我当时第一次感受到了阶级差距,虽然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尖子生,一个小县城”的概念。
普通家庭的孩子和中产家庭的孩子差距这么大。即使同样是高考状元,一个呆板呆板不善于表达,另一个却能如此出色娴熟的控制观众的情绪,赢得大家的好感。当很多人蜂拥而至找女生提问签名时,我离开了会场。
更可悲的是,尖子生是高考最后的余晖。
在后来的高考尖子生中,普通家庭的孩子将不再是尖子生,甚至没有机会坐在舞台上感受我们这些无知少年的恶意。
这就是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在教育上的区别。
如果你以为就这些,还想用“学不会成功”、“北大学生卖猪肉”之类的话来反驳,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精英家庭注定孵化不出精英,而穷人家的孩子往往孵化不出贵子。
一个家庭的硬经济实力和父母的软实力,为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眼界、执行力、胆识和勇气奠定了基础。
上大学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个现象:
家境不好的学生眼里只有兼职,甚至可以因为家教最多50块钱一小时而放弃学业。
家境殷实的孩子,可以花300多块钱买一本国外进口的书,环游世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当然,教育是小视野,创业是大视野。
在一项非官方调查中发现,贫困家庭的孩子更愿意接受稳定的工作,毕业后靠月薪生活,而精英家庭的孩子更敢于奋斗,甚至借钱创业。
这些都是他们出身的家庭带给他们的眼界、胆识和勇气决定的。
此外,他们强大的出身家庭也会将这些教育精英纳入他们强大的人际圈,为他们提供一切有利的资源,这与穷人家的孩子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精英家庭孵化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冠军”,更是一个高度自信、综合素养和能力的精英。
03
中产家庭不可忽视的软实力。
单纯的富裕家庭能生出优秀的孩子吗?
不完全是。中产家庭除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还有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观、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和生活品味。
所以他们孵化的是综合型精英,这是他们个人软实力决定的。
而这也是暴发户很少培养出优秀孩子的原因。
钱是重要的区别,但家庭的软实力才是本质原因。
寒门崛起需要给孩子的一些软实力,不是有钱就能实现的。
比如看书,去博物馆,可以让孩子从小接触到这些,培养他们的软实力,让他们以后有见识,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这些远比父母只知道挣钱,只能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重要,因为那些物质条件缺乏软实力作为骨架,最后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身边就有月入2万多的情侣。他们在招标部工作,经常要加班到半夜两三点才开始招标项目。两人的孩子6岁,上幼儿园大班,很乖。每天下课后,他们都会很听话地完成自己的红画作业。
唯一遗憾的是,孩子们每天下课后都是72岁的爷爷来接。
爷爷因为自己身体原因,放学后把孩子放在二儿子的情趣用品店,由孩子的“姐夫”照顾。于是,“不懂事”的孩子整天在情趣用品店做功课。
后来,孩子成了典型的坏孩子。他无意在学校学习,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他的父母被认为是小康中产阶级,但他们从小就没有让孩子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条件再好也无法取得好成绩。
所以,即使家庭条件富裕,培养孩子的软实力也很重要。
目前国内很少有人谈家风,但其实在古代贵族家庭和西方很多贵族家庭,都是非常关注家风的。他们从小就教育每一个孩子家风,这样家业才能基业长青。
相反,国内财富少于三代的批评,也是因为很多富豪家族不重视家风等软实力的培养,以至于即使再坚实的基础,最终也会崩塌。
04
硬实力跟不上,教育也没用。
这种社会财富分层,教育资源阶层固化,是事实。不愿意承认的人只是掩耳盗铃。
拒绝、否定、不接受,不代表不存在。认清事实对个人和孩子的生存发展更有意义和价值。
既然中产阶级孵化精英,是否应该追求中产阶级的道路?通往中产阶级的路有多远?答案是很远。
中产阶级大多是上一代带出来的,只要不出意外,最终还是会带出来下一代。
这是一个家庭硬实力和教育素养的积累和代代相传。
作为一个“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小资”的阶层,我们没必要盲目追求中产。因为中国每一天,每一年,都有很多家庭死在追求中产的路上。硬实力补不上的时候,要懂得服软。
在我认识的人中,曾经有这样一个家庭:
夫妻月收入在一万五左右,家里还有一套没有房贷的房子。虽然不是中产,但属于体面家庭。
后来因为周围的朋友都送孩子出国留学,夫妻俩觉得不好意思,脑子一热,就把房子拿去贷款,给儿子申请了高价的外校。
三年后孩子回国,家里还有五十多万未还的债务。有意思的是,这对夫妇的孩子在海外什么都没学到,硬实力也不够。很多知名公司在三两轮面试中就被刷掉了。
夫妻抱怨孩子在国外不好好学习,孩子却抱怨在国外天天忙着当狗,想想都心酸。最后,这个三口之家花了很长时间省吃俭用来还债,也耽误了儿子的婚姻进度。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作为中产阶级以下的人,认清现实其实比盲目攀比更重要,尤其是在教育方面。
带孩子出国看展览是好事,但如果不是,简单照搬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意义不大,因为这些方式对孩子自身能力是跨越式的。
缺乏基础和积累,这种跨越式的尝试,很难达到中产阶级一样的效果。
就像上名校一样,如果孩子本身太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跟不上别人的节奏是常有的事,甚至只会产生自卑心理。
这也是为什么社会普遍对凤凰女这个凤凰男没有好感的原因。大概率来说,很少有人能在阶级飞跃这件事上表现出色。
当然,有很多优秀的例子让你陪我一起死,我当然承认,但那是少之又少,很难。
就像天涯很流行的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穷人家的孩子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中产阶级孩子的起点,这才是真理。
只是这些家庭需要认清现实。能够在给定的条件下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已经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了。这是家长,尤其是孩子应该认识到的。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愿意全心投入,也不能有“鼓励幼苗”的心态。
因为你想要的结果不是简单的一次卖房就能达到的,抱着必然有收获的态度给孩子施加压力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看历史资料,这种情况就更可悲了:
南宋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为0.000647%,明代为0.000055%,清代更低,为0.000031。然而,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一票难求。
但与此同时,那些科举世家人才济济,捷报频传,家族的影响力有多大不言而喻。
相对于科举时代,我们其实处在一个阶层最容易崛起的时代。
阶层固化是事实,阶层最容易崛起是另一个事实。这也是我称这个时代为伟大时代的原因。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靠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了。
那么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呢?
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自己。
如果你没有阶级上升的欲望和持续的行动,你怎么能希望一个孩子变成凤凰,一代人改变你家庭的命运?
靠自己成功,不如靠自己的孩子成功。
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娟子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