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思想的总结与比较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所以他的哲学常常被我们称为“唯心主义”。不管考什么都最好这么说。本义是“所见”,即形。理念不是简单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个体事物,作为存在基础的现实。(注意普遍性。传统哲学实在论的特征)他从两个方面解释了思想如何派生事物。一个是“分而治之”,一个是“模仿”(具体概念在哲学课本上是知道的。)

总之,观念是事物的* * *阶段,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事物模仿的模型。他把世界分成了思想的世界和事物的世界。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综合体。(具体可以通过理解日语隐喻、线隐喻、洞穴隐喻的概念来理解划分世界的方式。)

他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生活在天上观念的世界里,拥有所有的知识,只是在屈从于肉体之后,才忘记了一切(回忆)。只有通过适当的训练,我们才能回忆起我们所看到的。后来,他自己也发现了这个理论的一些缺陷,并提出了一个更加精炼的灵魂转向理论来调和自己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认为,现实是由永恒的观念或形式组成的,在空间和时间上先于个体事物。在亚亚的哲学视野中,他批判了唯心主义,这是他们深刻的哲学分歧的反映。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回顾了以前的哲学,在第九章中提出了“九个论点”来批判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强调了运动和本体两个重要原则。

他认为柏拉图在理念上预设了一个分离,两个世界的分离是唯心主义的基础。但这种分离并没有解决问题,甚至连它自己都无法解释。可见他是从本体论上批判的。此外,它还批判了目的论和运动的合理性。在他看来,观念不是最高本体,只是用来控制材料的形式。要了解亚洲,请参考他的四个理由,有可能的话多读原著。他非常重视运动的研究,认为本体论应该解释自然事物的运动,而柏拉图承认运动的重要性,认为运动是未知的,他的观念本身就是不运动的东西。那么这样一个不动的东西怎么能和真实的运动联系起来呢?在亚洲看来是不可行的。这种分离受到了强烈的质疑。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康德。他的理论以1770为界,包括前临界期和后临界期。(注意他批评的特殊意义,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三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讨论的是认识论,即理性知识的来源和规范。《实践理性批判》从伦理和信仰的角度讨论伦理。《判断力批判》试图解决前两次批判中阐述的必然性与自由的对立。他的理论被哲学界视为一场革命“哥白尼式的革命”(过去哲学是从物到人,他的理论是从人到物“人为的自然立法”,这意味着他从人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角度与前人完全不同。理论内容深刻,与前两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对比性不强。

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希望对你有用。如果你把这些内容都理解了,考研考上这三个人,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如果太简单,你就看不懂了。看多了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