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报考大连化学学院考研。有必要提前联系导师吗?
目前绝大多数报考国外学校的考生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所报考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导师、学校某一学科的基本设置和学术实力、导师的研究领域和主要成果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有些考生虽然考上了,但是对以后的学习还是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在这个问题比以前更容易解决,因为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你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和了解一些学校和一些专家学者的情况。
比如去你所报考学校的网站上查询一下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了解导师的基本信息和学术实力的基本情况。如果你对某个导师感兴趣,也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可能会得到更多的信息。同时,通过一些专业网站可以获得很多信息。
大部分考生对考研复试前联系导师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复试前联系导师有多重要呢?
客观来说,作为导师,他们希望考生能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更有利于招生和指导学习。但由于导师教学科研都很忙,没有时间和精力与考生交流,只好采取回避措施。这样师生就无法有效沟通,导致导师盲目招生,考生盲目报考,甚至招生后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在入行考试前,需要和导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一般来说,联系导师有以下好处:
帮助导师认识自己。
不同于博士生的招聘,硕士生导师往往没有办法知道应聘者的能力和研究兴趣。毫无疑问,导师当然是想挑选有能力,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一方面,导师往往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如果带的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感兴趣,导师指导学生会非常不利。
比如有的学生对所选导师的研究方向毫无兴趣,导致师生关系非常紧张。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学生的能力良莠不齐,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复试前的师生互动有助于导师找到自己的优势,从而为复试的成功加分。比如有的学生把自己发表的论文、学术研究奖项、毕业论文等材料传给导师。如果导师认为学生的能力和研究兴趣非常令人满意,毫无疑问他们会赢。
帮助你自己了解你的导师。
一般来说,导师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声望很高的老教授。他们大多在某一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类导师最大的好处就是学术造诣高,大多比较谦虚,有利于学生在学术道路上的快速成长和师生关系的融洽。另一个是如日中天的青年学者。他们年轻,有开拓精神,大部分有博士学位,是学术新星。这类导师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很强的进取精神,紧跟学术前沿,热衷于在研究中开疆拓土,便于学生接触最新的研究领域,容易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显然,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学术人脉,选择一位年长的教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掌握学术前沿,那么青年学者应该排在第一位。
当然,强调的是,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考虑导师的人品和口碑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确实有一些导师整天忙于学术研究,无暇顾及学生的培养。我们经常在一些报道中看到,一个学生在读研期间只和导师见过一两次面,这并不奇怪。所以在了解导师的时候,要对他的人品和口碑有一定的了解。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如果想见老师,一定要重视与老师的面谈,做好各种准备。比如你对这门学科的理解,你对整个学科发展的认识,你将来考上研究生后要做什么,你跟老师学习时的学习态度,你将来的职业发展态度,这些都决定了你将来能否得到老师的认可。
必须强调的是,学生无论是跨专业的还是专业的,见到老师一定要强调自己的学术背景、学习能力以及脚踏实地、认真学习的精神,这是非常关键的。
但是在联系导师之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导师是否认同这种做法?
提前联系导师无可厚非,这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判断和考虑。但不得不说风险很大。如果老师认为这样可行,那么提前联系就是一个自我介绍的好机会。但如果老师认为你在走后门,你自然会忽略,更容易降低复试的印象。所以在联系导师之前,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老师是否认同这种做法。之前学长学姐的复试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
主体的性质决定了提前联系的必要性。
是否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很大程度上与学科性质有关。理工科需要和导师长期做实验,接触会很多。需要提前沟通,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性格特点。不然等发现自己不适合在实验室的时候就太晚了。联系时最好由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介绍。文科专业没必要提前联系。如果被我们大学录取,提前联系导师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其他学校的研究生,一定要慎重。有些同学真的不知道怎么和导师沟通,最好不要采取行动。
电子邮件是最安全的交流方式,所以不要“歪”
提前联系导师,方便导师了解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看这种行为背后的意图。有些同学只是想挖掘复试的题目,或者了解导师的性格以便更有利于自己顺利通过复试。这些目的很容易被导师看出,离经叛道的方式自然会引起导师的反感。导师更希望学生介绍课程、研究意向等学术信息,最好通过书信或邮件沟通,通过打电话、请吃饭、送礼物等方式建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