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瞬间你对自己的大学特别失望?
为什么会这样?有几个原因。
第一,因为人性,跟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这和结婚很像。新婚夫妇会兴奋几天。过了几天,他们会发现对方的缺点那么多,生活开始平静,甚至停滞。别惊讶,大学也一样。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单位是一样的,工作也是一样的,这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还有就是围攻的一般心理因素。总觉得换个分数差不多的学校会更好,其实不一定。
第二,低估学校,高估自己。
这也是人之常情之一,在X(学校)失败是大多数人的心态。
华东五校很多人说清朝和华北水平不正常。中档985很多人说华东五校水平不正常。很多人说985水平出问题了。很多人说211的水平在一本普通的书里是不正常的。我从清北掉到985,从华东五中掉到211,从211掉到二本...
上面的说法是不是很普遍?不排除有些人确实是失常了,但大部分只是对“失常”二字的片面理解,更多的是无意识的主观意识。有调查显示,真正发挥失常、超常的人只有少数,大多数人发挥正常。这也是最常见的现象,最常见的心态。很多人会把高中最好的考试成绩作为自己的正常水平,这无形中高估了自己。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高考犯了错,重蹈覆辙会好一些。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考的正常表现就是超常发挥。
第三,想象与现实的距离。18、19岁的年轻人会对大学有更好的想象,浪漫、自由、象牙塔、书生气、多姿多彩、开放包容...当现实和想象有差距的时候,他们就会后悔。这种情况和学校没有关系,在什么水平的学校读书才是基本道理。在这个前提下,怎么选择都会有遗憾。比如追求专业深度,去工业学校,女生自然没有综合类院校多,人文气息浓厚。如果去二线城市,肯定不如一线城市繁华。如果去一线城市,选择的学校肯定不如二线城市。管理僵化,行政色彩很浓,尤其是新生吐槽多的地方,效率低,经常被指责,与他们内心对浪漫和自由的向往相冲突。这么说吧,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行政化和日常事务管理的僵化是中国所有大学的通病。哪个大学没有为此挨过骂?但如果不是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很多成绩好的穷人根本上不起大学,时代进不去。这种现象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少。
第四,志愿填报混乱。很多人在志愿填报时都很迷茫。到了大学,他们想清楚这个学校不适合自己的规划和特色,所以后悔了。比如你想深造,学校应该有很高的考研率,但是因为贪图一线城市的繁华,你只能降低办学层次,去一个很低甚至没有考研率的热门院校。
动词 (verb的缩写)专业问题
比如大部分人认为自己专业不好,男生基本都想学计算机,很多女生想学经济管理。这是因为他们在志愿填报中没有把握好专业优先的原则,这个原则和学校关系不大,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又觉得“这个专业和我想的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虽然你现在已经对自己的专业足够重视,会做好各种准备,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无论你选择什么专业,大部分人进入大学后都会有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