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

山西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历史悠久,走过了66年的风雨历程。

物理救国部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

物理系是山西大学一个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大四系。早在1902,山西大学建校初期,就开设了物理学科,“物理教材”教学,建立了物理实验室。理工科成立于1911年。7月1935,理学院成立。1936年9月,理学院正式开设物理系。当年招生19人。制定了教学计划,开设了普通物理、电磁学、热力学、声学、光学、高等数学等29门课程。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1937,学校迁至临汾。10月8日,165438,太原沦陷,省政府下令学校停课,师生各自为战,四面八方滞留。后来因为战争,没有再招生,就搁置了。

50年代振兴教育,继往开来,建新系。

太原解放后,山西大学理学院于9月重建1949。1951,开设了物理化学专业课。1953,事业单位调整,撤销山西大学建制。山西师范学院独立成立,理学院并入师范学院,设有理化专业课,物理教研组,物理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700余种。随后,积极创造条件,重启物理系的筹建工作。

9月1955,物理系成立。* * *教职工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助教7人,助教1人。那一年招收了52名专科生,学制两年。开设普通物理等课程。1956年,教职工人数增加到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7人,助教2人,干部1人。继续招收113两年制专科生。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65。同年,受省教育厅委托,举办了中学教师短期培训班。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物理系的重建创造了条件。

9月1957,1,各种条件成熟,山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正式成立。成立普通物理教研组、实验物理教研组和普通物理实验室。* * *教职工28人。其中教授1,副教授1,讲师2人,助教16,助教2人,工人3人,干部3人。当年招收本科生51人,专科生44人。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08人。当时教学活动和办公地点都设在北校区顶楼。

从65438年到0958年,教育大革命,各项工作发展迅速。教学人员的数量已经增加到35人。继续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数学系已转本科班158人,招收两年制专科生76人。在校学生人数达到329人。当时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为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积极筹建物理教学楼,设计面积10080m2。

同年,57级10多名本科生被派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深造,为系培养师资。另有12人转入中科院山西分院物理研究所。未来还会有一部分学生提前转岗。其余20人按时毕业。

省教育厅委托物理系建设山西教学仪器厂,建了厂房,购置了机床设备,抽调了工人,开始了正规生产。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下马。物理系保留了部分人员和设备,成立了物理工厂进行教学实习。

中国科学院山西分院,依托物理系建设原子能研究所。1959年3月6日,原子能研究所正式成立,开展科学研究,静电电子加速器研制成功。1961年,退出物理系。

党的组织,建立了一流的党支部,党员9人,配备了专职党支部书记,加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成立系委会,由主任和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各班学生辅导员组成。

1959,省委决定恢复山西大学原建制,重建。2月筹备委员会成立,9月1新山西大学正式成立。同时建立物理系。成立了党政部门领导小组,成立了党支部,配备了专职党政干部。当时全系教职工21人。当年招收五年制本科生111。校址位于师范大学北校区新图书馆大楼内。

50年代,物理系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科学研究初步开展,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形成了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两所大学的物理系共有79名教职员工和538名学生。209名大学毕业生已经接受了三期培训。

60年代,学院合并,一起努力创业。

从65438年到0960年,国家遇到了暂时的经济困难。学校正面临一段艰苦的工作时期。

1961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省委决定将新建的山西大学与山西师范大学合并,重组山西大学。6月26日,两校合并会议召开,宣布正式合并。同时,两所大学的物理系也合并了。然后,调整系党政领导班子,成立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同时,在教职工和学生中,建立了党支部、团支部和教学工会,配备了专职政工干部,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规道路。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断加强。

两所大学合并后,物理系规模扩大。建立了理论物理、固体物理、无线电和普通物理四个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办学实力增强。当时教职工10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68人。教辅13人,工人9人,党政干部8人。学校在校生***667人,其中五年制本科生318人,四年制本科生301人,专科生48人。

1962,稳定教学秩序,加强学科建设。同时新建了中级物理实验室,加强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射电、固体等实验室建设。同年暑假后,物理系从北校区顶楼迁至新物理楼,办学条件大大改善。

1963实施“高教60条”。加强基础课教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开设专业课,将五年制一年级学生分成三个专业组学习专业课,即理论物理专业、固体物理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专业。

1964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进行启发式教学。简化教材,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研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改尝试。试行开卷考试和半工半读。当时64级是学校理科勤工俭学试点班。我一周上四天课,工作两天。物理厂扩建,搬至学校云华村新厂房,以32台机床、3名技师、5名技师、4名学徒、8名指导教师作为勤工俭学实践基地。

1965年,毛主席的“七·三”指示得到执行。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发展生动。

60年代上半期,全系继续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党中央“八字方针”和“高教六十条”,学习毛主席“七·三”指示和“春节讲话”精神,认真进行教育改革,不断整顿教学秩序。克服教材繁杂、课时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开展启发式教学,加强基础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同时,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和科研计划,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为了提高教师水平,选派部分教师脱产学习,到北大、北师大学习提高。邀请国内著名教授到系里做学术报告。

同时,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和* * *社会主义的理想教育,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开展“学雷锋”、“学王杰”、“学焦尤鲁”、“学毛主席著作,做毛主席的好学生”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红色学院辩论赛,争做“五好学生”“优秀团员”,争创“先进团支部”“先进班集体”等活动。学生自觉“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开展勤工俭学,自己打扫卫生,自己理发,自己修理课桌等。,他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坚持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当时教师参加了“反对右倾”、“反对浪费”、“机关革命”等运动。大批师生停课下乡,参加“四清”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6开始,物理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教学、科研、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师资队伍发展到110,其中教授1,副教授1,讲师7人,助教67人,助教13人,工人165438人,党政干部10人。全系五个年级332人。当时全系教学计划严谨,教学秩序良好,师资结构合理,师资水平高,专业设置全面,教学质量好,科研规划超前,师资培训正规,党政工作班子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思想素质好,政治氛围高。整个部门一片繁荣景象。

同年5月,文革开始,全系被迫停课,停止招生。

9月27日,1968,工人军宣传队进校。

1969年8月26日,物理系成立革命领导小组,由工宣队、师生***10人组成。65438年2月26日,全体师生战备撤离,徒步到昔阳县河西村参加“队伍大扫除”和“一打三反”。少数教师和工人留在学校,恢复实体工厂的准备工作。61-63学生去部队农场锻炼,被分配工作,64、65级学生***126留在学校。

70年代拨乱反正办学,整顿教学波折。

1970年3月,10多名教师干部从昔阳调回学校扩建物理厂。先后转移技术工人10余人,两次招收学徒102人。9月,全系教职工陆续返校,在物理厂各车间参加劳动和政治学习。

1971 2月前,64、65级学生陆续被分配离校。物理厂招18学徒。下半年,全系党员参加整党工作,教师参加学习。

4月1972,恢复招生。招收工农兵学生采取“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审查相结合的办法”。第一批招收68名学生。学制三年。有三个专业,分别是物理、无线电和光电。同时成立光电教研室,改建普通物理与无线电专业基础实验室。

1973年5月,物理系恢复原领导体制。调整全部门党政领导班子,设置部门正副主任,恢复设立党总支委员会。同时开始整顿教学秩序,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基础课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同年年底,电子厂从物理系分离出来,归省电子厅和学校管理。

1975,教育整顿,教学秩序略有稳定。

1976年,招收了71名来自社会组织的学生。

从65438到0977,所有部门的党员和教师都参加了整党。

从1972到1976,招收工农兵学生五届,***415人。当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教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强调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围绕典型产品组织教学,学习电机、拖拉机、柴油机、水泵、收音机和电视机。开门办学,组织学生下乡实习。

1978年初,招生制度改革,实行高考。当年招收98名77级四年制本科生。有物理、无线电、光电、固体四个专业。同时成立了应用光电实验室,当年夏天招收了7名研究生。

同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物理教师代表与会,一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4月,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体师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6月,正式职称评审开始。首批晋升副教授3人,讲师38人。

70年代末,整个系的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规,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止1979年底,全系教职工人数发展到16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8人,助教61人,助教23人,工人18人,干部12人。在校学生总数335人,其中研究生7人。

80年代,教育改革建章立制稳步发展。

到了80年代,整个系的教学秩序、科研和管理逐渐走向正规,进入稳步发展的新时期。

从65438到0980,80年代中央提出教育要有大发展。因此,物理系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另一方面,扩大招生规模,保持每年招生100人左右;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师生进行"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全系教职工积极工作,创造条件,热情迎接教育大发展时期的到来。

同年物理系无线电教师参与计算机系筹建工作,抽调9名教师到新建系。

1981开始探索如何建立新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增加选修课,拓展和深化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贯彻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会议精神,进一步强调师生思想政治工作。

同年,光电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65438至0982,全部门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在学生中掀起“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班组”建设,开展“五讲四美”活动。

65438+1984年5月31日,激光与光纤信息传输研究所成立,开展激光技术和光纤通信研究。次年,正式更名为光电研究所。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同时担任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

同年2月30日,12,学校决定光电子物理为学校重点学科。增加固体材料分析专业。

在1985,整个部门的党员都参加了整党。

1986调整教研室,设立应用物理教研室、理论物理教研室、无线电教研室、固体物理教研室、光电子教研室,并设立机房。并分别任命了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

3月24日,1989,省教委批准成立理论物理研究所。

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多次召开老教师、中年教师、青年教师座谈会,听取教育改革意见。制定改革措施,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教师工作、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学生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促进了整个系的稳步发展。

一是加强师资培训。35名教师被派往国外学习、深造和考察。其中16名青年教师出国学习,10名被派往国内重点大学学习,9名在学校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同时,邀请了22位国内外专家来我系进行学术交流。

二是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全体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在重要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48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9篇;承担科研及应用项目8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654.38+0万余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大科技应用项目32项,国家科学发明专利2项。同时,一批应用科技成果通过了技术转移。

三是学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光学和理论物理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第四,实验室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基础物理、近代物理、应用光电技术、电子与信息系统、固体物理实验组四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700多万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新获得的。主要大型设备有:YAG泵浦染料激光器、光学多道分析仪、光纤综合数据测试设备、光谱分析仪、高温万能金相显微镜、Bhoskar计、X射线衍射仪等。

第五,资料室的藏书大大增加。藏书5000余册,学术出版物100余种。

第六,在教学中,探索如何建立新的合理的课程体系。部署教师加强基础课教学,增加实验课和选修课,要求教授、副教授上讲台,必须教好一门基础课和专业课。因此,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80年代末,物理系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教师的素质和结构、教学水平和成果、科研能力和成果都有了显著提高。当时教职工110,其中教师78人,高级职称38人,占教师总数的48.7%。在校学生人数达到430人,其中本科生404人,研究生26人。这些都为90年代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瞄准前沿,锐意进取。

物理系在80年代稳步发展的基础上,90年代进入大发展时期。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实验设备、企业管理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累累硕果。

1990 5月12日,理论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实行部门与部门相结合的领导管理体制。

同时理论物理被授予硕士学位权。

1991 5月3日,应用光电实验室成立。人员编制为5人。

同年,对专业设置、教研室和实验室设置进行了调整和规范。专业设置有:物理、光学、电子与信息系统;教研室设有:基础物理、理论物理、固体材料、光电子学、无线电电子学和德育教研室;实验室配备: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基础电子学、电子信息、应用光电子学、固体材料与发展、数字电路和微机实验室。

1993年4月,“激光加工中心”成立,正式对外开放。

1993年5月,省教委批准增设本科应用物理、本科材料物理与工艺、专科电子技术与应用。

1993 10月28日,10,“电子信息技术系”获得学校批准。

1993 12 17、光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4 14年3月4日,省教委以晋教字[1994]7号文件批准成立电子信息技术系。4月2日,电子信息技术系正式成立。

电子信息技术系是在物理系无线电专业和光学专业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论证和充分准备而成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和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两者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已经成为新的趋势。因此,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势在必行。电子信息技术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新系开设电子与信息系统、应用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应用光学四个本科专业。设置一个专业,即电子技术与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系成立后,从物理系抽调教职工4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讲师10人,助教7人,实验员4人,助理实验员1人,技术人员和干部7人。那年夏天正式招生。招收第一届本科生83人,专科生34人;从物理系调入91级至93级本科生166人,93级专科生42人。在校学生总数为325人。

与此同时,物理系的规模也相应缩小。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10人,助教4人,助教8人,技术员3人,行政干部5人。本科生130。有三个专业,分别是物理、应用物理和材料物理。物理专业分为“基地”班和师范班。

1994 165438+10月25日,国家教委[1994]15批准物理专业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主要为物理及相关学科输送研究生。“基地”以物理系、电子信息技术系、光电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了“基地”教学管理委员会。

同年,全系试行学分制。

65438-0995,光学学科获批山西省第一批重点建设学科。

1996省教委指定光电所为省重点研究所。

65438-0997,省科委、省计委、省财政厅、省教委指定光电所为量子光学省级重点实验室。

同年9月7日,学校正式批准成立山西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成立是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条件已经比较成熟。一、两系两系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能满足各层次教学科研要求,可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已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二是教学科研设施齐全,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第三,科研开发有良好的基础。学院成立后,系建制不变。学院的职能是协调和决定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研方向和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学院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发挥基础学科优势,理工科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拓宽应用方向,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9月20日,1997,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正式挂牌。同时举行庆祝大会,庆祝物理系重建40周年。500多位系友参加了庆祝大会,回顾了物理系重建4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40年来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校友们齐聚一堂,为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增加实力。

65438+65438+1998年6月07日,理论物理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光学工程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理论物理成为山西省重点学科。

1999年2月12日批准建立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同年,省科委、省计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教委批准成立省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0年代,各院系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教学科研、学科和学位建设方面。新的系、学院、研究所、研究室、实验室相继成立;新增专业和学科,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完成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科研经费400余万元,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36项;教师队伍正在向年轻化、高学历、高素质发展。中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73%,中青年教师占90%以上。他们先后获得了60多名优秀专家、优秀科技工作者、三育先进个人、劳动模范、优秀党员、优秀党员干部。在校生779人,其中本科生731人,研究生48人。这些都为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世纪,新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进入21世纪,学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000年,物理电子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同年,光学成为教育部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

2001 10 16、科技部正式批准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我院陈太一院士、名誉院长亲自指导工作并作学术报告。

致力于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理论物理、光学等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应用。

2002年5月8日,山西大学将隆重庆祝百年华诞。同时,各学院、系、所也将举行系成立66周年的庆祝活动。

百年校庆后,全院师生将继续努力,与时俱进,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开拓创新,攀登新的高峰。今后几年、十几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口径宽、基础强、素质高、实践性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高级人才;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基础,拓展应用,相互渗透,衍生新学科;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挖掘科研潜力,在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应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场论和量子力学、电磁理论、凝聚态理论等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进一步加强高技术成果转化,开展光压缩器系列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加强量子基础对高技术影响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充实和提高,使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同时,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都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到2010,山西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将进入地方高校同类学科先进行列。

2011新设软件工程专业(软件电子技术方向)。

忠诚教育,艰苦奋斗,硕果累累,古迹辉煌

物理系从1957开始重建。45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只有几个老师、几十个学生发展到拥有导师、教授等100多名教师,拥有1000多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如今,学院专业全面,学科领先,人才雄厚,成果众多,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一定声誉。

学院的建立已初具规模。在45年的不断发展壮大中,物理系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衍生成立了光电所、理论物理所和电子信息技术系,并不失时机地联合成立了物理与电子工程研究所,建成了崭新的物理大楼,展现了物理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标志着物理学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学院有124名教职工。其中,省级科技英雄2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1人;教授26人,副教授15人,讲师31人。高级实验员4名,实验员5名;副研究员1人。博士生23人,硕士生96人,本科生939人,***1058。站内有2名博士后。

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就。45年来,学科和学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两个系7个本科专业,4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合格实验室,1个省部级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和科研体系。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经过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从基础到前沿,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学研究进入前沿。全院教师发表论文1000余篇,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得省、国家奖励100多项。许多论文和科研项目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有的达到国际前沿和领先水平。特别是光学和理论物理的研究已进入该学科研究的世界前沿,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先进的设备和充足的书籍。大型仪器设备100多台套,总资产2500多万元。资料室藏书6000多册;中外学术期刊300多种,3600多册。

人才培养遍布全国。45年来,培养了5366名不同层次的物理人才。其中专科生572人,本科生4511人,硕士生239人,博士生44人。此外,还有2168成人教育学生。这些物理人才遍布全国,很多都是出国留学或者参加工作。许多人成为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各条战线上的模范人物,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回首往事,近半个世纪过去了。45年来,从重建科到新院,历届党政领导,全体师生都是忠于党的教育,立志努力。前辈奋斗,后辈拼搏,继往开来,开拓创新,赢得了今天的巨变,成就了无数,创造了辉煌的历史遗迹,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在继续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师生,在新世纪一定会昂首阔步,再创辉煌,把山西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建设得更先进、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