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自动放大考研的痛苦?
在学习中保持敏感。
生活的苦难可以因疲劳而麻痹,因娱乐而转移。无论如何,只要它还活着,行尸走肉就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总是要保持敏锐的触觉,保持清晰的认知和丰富的感受,这或许可以称之为磨砺。
一旦对比,就会发现为什么古人说“从善如流,从恶如崩。”
如果生活习惯了意外甚至压死骆驼,主动学习就是选择一层一层剥开我的心。更有趣的是,生活的艰辛可以倾诉,偶尔也能让人鹤立鸡群:在学习的同时,在山顶驻足,在现场驻足,只会让人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有多蠢。
生活的艰辛大多是可重复的,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如果长期持续经历同样的苦难,痛苦的体验和效果会逐渐减弱,人会进入一种习惯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受。
但是,学习的痛苦是不可重复的。学习是拓宽认知边界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学习。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的,不像生活的辛酸那样重复,所以不能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
一个是当下可以达到的喜悦和愉悦,一个是延缓满足进度的过程。
毫无疑问,很多人会选择前者。毕竟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几个人愿意主动去找自己的苦。
学习的痛苦是非重复性的。
因为生活的苦是反复的,而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如果长期持续经历同样的苦,苦的体验和效果会逐渐减弱,人会进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也不会特别难受。
学习的痛苦是非重复性的。学习总会拉你的认知边界,这需要你积极思考,而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的,不像生活的辛酸那样反复,所以你不能进入麻木的状态,而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
这也涉及到一个人对学习的理解。如果你的人生没有从学习中受益,可能很难相信学习的价值,所以为学习而痛苦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学习给你带来了好处,比如个人成长或者职业发展,你自然会把学习当成是你一生需要坚持的事情。如果你生长在一个普遍否定和忽视学习的环境中,你可能很难从学习中得到回报,所以自然不会相信。
选择短期利益
他们不是在生活的苦和学习的苦之间选择,而是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博弈中,习惯性地选择了短期利益。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虽然知道很多道理,但是生活还是很糟糕。
例如,在你完成一天的图书馆学习或课程或工作后,你应该根据今天为自己设定的标志,今晚看一小时英语。但是当我想到我今天累的一天和学习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有两个小人在说话。
一个说:今天好累,不如先打游戏,然后早点睡,明天早起学习。
对方说:对,对。
然后在约定的就寝时间玩,觉得自己精神很好,兴致很高,于是两个小人又开始聊了起来。
一个说:难得这么开心。玩晚了也没关系。
另一个说:对,对。
等到第二天早上,手机闹钟六点响的时候,没等两个小人说话,我就主动关掉闹钟回去睡觉,心里想:妈的,世界上睡觉最大。
当我再次回到办公室或者教室的时候,面对这份没有前途没有钱的工作,或者面对其他努力的同学,我突然觉得很可怕,于是我决定今晚回去看一个小时的英语。
回家或者回宿舍的时候,想到自己累了一天,两个小人又开始说话了...
这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对比。你最渴望改变的时候,其实是你忙着体验那种让你不开心的工作生活的时候,但那时候你找不到时间去改变,只能拖到后面;
当我终于有时间学习的时候,我面临着是享受玩游戏刷Tik Tok等触手可及的短期利益,还是继续努力追求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兑现的长期利益。
有些人习惯性的选择短期利益,然后每天经历这样的恶性循环,最后自暴自弃,甚至不相信自己有可能改变。毕竟会混成一个庸才~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这些年来,我看到很多同龄人走着父辈长辈的老路。年轻的时候,我总觉得读书不读书无所谓。反正我当时体力很好,维持生计没问题。从长远来看,毕竟我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的,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更好的出路在哪里。
茨威格曾在一本书里写道:她太年轻,不知道命运给的礼物早已在黑暗中定价。
如果他们能思考人生,最终会明白,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吃的苦,往往是不吃那些年学习的苦的代价。
我们都不喜欢自找麻烦。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自我提升来避免生活中的这些痛苦经历,那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呢?
其实学习并不苦。苦的是,对未来的好奇和憧憬的勇气早已被生活消耗殆尽。
人生不苦,苦的是不知道如何躲避苦难的人生。
了解更多考研咨询,请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考研圈(lekaok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