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侯祠的对联到神童
今年在成都出差,趁着会议休息去了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又称“汉昭烈祠”,始于公元223年刘备惠玲时修建。1961年被国务院申报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纪念诸葛亮最著名的地方。我对武侯祠记忆最深的是赵范的一副对联:“若能攻心,则弄巧成拙,自古知兵不好战;不审时度势,宽严相济,以后还得深思。”?联语中,第一段题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吉日”,下一段题为“川盐茶使者赵所撰”。我在庙里找到后,仔细看了很久。赵范的对联不仅书法好,文采好,而且见解深刻。n年前在一本书上看到,印象深刻。2004年,我根据它写了一篇作品,发表在《艺术报》上。这对联真是治蜀真言。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觉得只要有三味,治理天下并不难。《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我想齐对国家和孩子教育的推动大概也是如此,对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神童陷阱
记得2005年《南方周末》发表过一篇文章——《从出家看第一神童的命运》,文章说:“从65438年到0978年,中国各地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波。据当时的报道,宁博两岁半就能背出30多首毛泽东诗词,三岁就能数出100。四岁学了四百多个汉字,五岁上学,六岁开始学习中医入门和使用中草药,八岁就能下围棋,背水浒。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男孩就全国皆知了。”“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以19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讲师。然而,这是他能创下的最后一个纪录。1982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后放弃考试。第二次,他向前迈了一步,完成体检,放弃了。第一个?有三次,他更进一步,拿到了准考证,但进考场前就临阵退缩了。”2002年,宁波去五台山出家,不久被中科大找回来。和尚没挺过来。第二年,他终于成功了。巧的是,他的同学从政,后来得了精神病,时好时坏。"最后,他被自己囚禁在他和母亲住的房间里。"
神童陷阱,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人类社会总是有一种制造、发现和传播神童的狂热欲望。神童没有错。80年代神童的故事顺应了中华民族渴求人才的普遍心态,而现在却迎合了家长们希望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人头地,赢在起跑线上的宏大梦想。然而古往今来,有多少所谓的神童成为了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人呢?更有甚者,神童过早介入成人世界,过多肩负知识传递的任务,突然忽略了人类全方位的生态建设,缺乏发展的后劲,往往成为转瞬即逝的流星。离开少年班16年后,宁波曾私下回忆:“那时候我还只是个不懂世事的孩子,长期受的教育就是顺从和自我否定,所以痛苦充满了我的内心。那些年我都在压抑自己的个性。‘神童’剥夺了我很多应该享受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大文豪王安石在《王文官文集》中说,晋西人方仲永,生于五年,“指事如诗,文理可观。然而,十多年后,神童成了一个神话,钟勇“从每个人身上消失了”。“从钟勇到宁波,历史总是无情地惩罚‘不审时度势’的人。究其原因,宁波儿的关键在于缺乏以游戏为乐的生活,而方仲永的遗憾在于无法继续正常的教育。
第二,失去的童年
神童陷阱的出现,根源在于童年的消失。进一步说,一方面是童年生态和文化的消失,另一方面是另一种陌生的生态和文化突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无所适从。
王西海先生在博士论文[2]中说,儿童是同时生活、玩耍和学习的。他认为儿童的生活不同于成人,是独立的;孩子通过游戏获得自己的发展;同时,孩子生来就有学习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可以非常有效地学习。我们知道,孩子在入学前主要是通过生活获得经验,但入学后却要通过书本上的人物、图画,以更抽象的形式获得经验。在人性与义务教育的争斗中,孩子进入了两难的境地。Buioc Wald教授在《本能的缪斯》中指出,充满缪斯天性的儿童文化和没有缪斯兴趣的学校文化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他在书中列出了一个文化冲突的对比表(如下图),很有意思。
文化冲突对照表
在这种文化冲突中,儿童本能的生活体验和独立的学生模式被迫改变,真正的生存发展活动被异化和人为规划。这种疏离和规划是对孩子天生本能的粗暴干涉。这种干扰有利的一面是,儿童必须改变学习方法,否则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会变得缓慢而低效,而儿童自然经验的获取方式确实是合理的。但是,人类知识的解决不能停留在童年阶段。我们需要抽象思维和抽象知识来完善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学会如何在人类创造的混乱的经济社会中游泳。按照所有父母的想法,他们的孩子不应该只是游泳,而应该与巨浪搏斗,骄傲地站在潮流上。化身三六而来的汉高祖,一曲《云飞中风起,海中贾伟归》,唤醒了很多人对子女“成龙”的期待!我们把学校文化积极的一面捧得太高,却对孩子天生学习本能的破坏视而不见。正因如此,一些学者自豪地制定了一套让孩子立刻“自觉自愿”的“学习”计划和制度,让教育成为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此外,我们发现这种简单的知识传授是不够的。我们把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变成了主课,把音乐、劳动、体育和艺术变成了辅课。后来主课加了英语,初中加了一门理科。虽然我们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连小孩子都知道那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梦想。有一天我对儿子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五讲四美三爱很重要。”?儿子说:“我知道,书上有。”我很高兴,说:“没想到现在会说这个!”" ?儿子随口回了两个字:“陈词滥调!“因为你也看到了,无论是课时的安排,还是入学考试的科目,都是有轻重缓急的。在一定程度上,成人世界言行不一的文化习惯过早的反映在孩子身上,我们永远不能认为这是一种进步!
第三,完善教育和做中学
面对问题,我们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勇敢面对,努力解决。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完善的教育理念,边做边学。
完美教育是全人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旨在培养学生追求人的本质的情感和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其目的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人格健全、有理想、有追求、有热情、有情感、乐观、和谐、向上、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全人教育是教育最本质的属性。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这是一种新的主动的、实验性的课程观,是一种解决问题、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杜威认为,孩子们应该通过做,通过经验和实践来学习。学习应该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快乐性、科学探究性和体验性的学习。杜威说:“教育的问题是抓住他的活动并给予指导。通过指导和有组织的应用,他们将走向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变得分散,或让他们变得仅仅是冲动。”
为了更清楚,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许锡良先生在《教育的本质是回归人》中说:“爱迪生在美国发明了录音机之后...有些教授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学会了偷懒的方法,那就是把自己讲课的内容提前录下来。到了上课时间,他们让助教把他们的录音放在教室里,学生们就在下面听。听了一会儿,同学们觉得特别无聊。所以,我也想了一个效仿的办法,买了一个录音机录下教授的讲课。后来,一个教室里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讲台上放着录音机,下面每个座位上都放着录音机,接收讲台上录音机的广播。教室是空的。这是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先生几年前在南京东南大学演讲时讲的一个例子。”我在做课程虚拟社区建设的研究项目时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在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传承是口口相传,教育的形式是零距离、整体的生态传播。印刷文明时代,文字和纸张承载着文明的延续和传播,教育形式从书院式转变为班级授课式,但依然是密切的人际交往;当人类进入IT时代,人们非常兴奋。在教育领域,最时髦的做法就是想办法把课堂从现实搬到网上,戒掉网络空间的瘾。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或者说教育传播的两个强势主体,变成了无法亲近的虚拟个体。就像我们在用QQ交流的时候已经发现的,我们搞不清楚经常和我们聊天的到底是人还是狗。上面关于录音机的例子说明了这个道理。没有人与人之间直接而全面的交流,单纯靠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会走进死胡同。完美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过程。因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传播了人的情绪、喜好和性格特征,互相传递了更本质的东西。对塑造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热情、有情感、乐观、和谐、向上、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中学”的理念告诉我们,从录音机里传出来的教授的声音真的不能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台冰冷的机器。没有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无法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也就谈不上枯燥无味、自发快乐的体验式学习。但学生比教授更有创造力,他们的黑色幽默深刻地表达了对异化的教育形式的不满。
第四,每个孩子都是神童。
赵范对联说:“能攻其心,则弄巧成拙”“不审时度势,则宽严相济。”对于教育来说,“攻心”就是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如果用强制的方法,就谈不上“攻心”。那么如何“攻心”呢?这就需要教育者很好地“审时度势”,因为“不审时度势,宽严相济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可以不厌其烦地说,教育的宽严相济不是症结所在,我们工作的关键是“审时度势”,即科学地分析学生的真实生态和这个生态所处的现有环境,做出科学的判断。
我们曾经说过,历史和现实中的神童只是学习生态异化的结果,是大众眼中难以忍受的苦果。如果留出一点时间让这些神童体验YOYO球的乐趣,恐怕必修的课外兴趣班会少一些;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大吵大闹,哪怕怕弄坏一些家具;对于这些智力超群的神童来说,缺少的是在游戏中积累的人生快乐体验,因为这比学习知识有意义得多。如前所述,宁博的关键在于终身缺乏游戏乐趣,方仲永的遗憾在于无法继续师范教育。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对于在课堂上学习有困难的智力差的孩子来说,找到他们的兴趣并鼓励他们是一个极好的方法。也许这些孩子的兴趣并不那么高尚,也不那么符合大人的胃口,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失去的兴趣。如果有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对玩感兴趣,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我们可以更肯定地说:恭喜你,你的孩子还是很优秀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一部分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在此期间,父母应该做些什么?首先是“审时度势”。也就是观察我们的孩子缺少什么,多余什么。在哪些方面可以更严格,在哪些地方可以为孩子松绑。如果有家长会用SWOT方法来分析就更好了,虽然这种方法通常是企业战略管理中使用的经典方法。三次放弃考研后,宁博跟别人解释,他想证明自己不考研也能成功,那才是真正的神童。然而,王的班主任和他周围的许多人都认为他只是过分害怕失败。可惜当时没有一个可以让宁博信任的人给他指出来,否则宁博或许可以避开神童陷阱,成为像78级少年班同学,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一样成功的人。二是“变态”。这是借用一个变态的所谓“国学大师”的噱头语言。所谓“蜕变”,就是改变心态。就是当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的孩子,以小人之心对待君子之腹的时候,才会对同一件事情产生误解。只有改变心态,摒弃旧观念,把眼光放长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三是“攻心”。?孙子兵法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改变心态才是* * * *。这个时候,我们用一个小动作或者一句轻语就能和孩子很好的沟通,就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别担心,他会听你的。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的好家长。有一次,儿子骄傲地给我讲了他在学校的一系列“职责”,我认真地记了下来。分别是:学习委员、校合唱队领队、四年级理科领队、四年级理科领队、405班领队、校模联组长、405班理科领队、405班英语领队。再小的工作,只要是认真的,都是极其重要的。我表达了我的感激,并和我的儿子分享了他的快乐和骄傲。还有一天晚上我和他聊到曹植,我引用了南宋的一篇佚名文章《石八斗之才》,说:“谢灵运尝曰:‘天下只有一石,独占八斗,我不得不战,天下分一斗。”“儿子说他也想打一架,我同意了,但是跟他说你要努力才能打赢这场架,儿子满意的睡着了。我相信,这是一次很好的“攻心”,我的儿子会为了这个天赋而努力。虽然我们知道他永远得不到,但这并不重要。
我们的家长有没有见过孩子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学了很多漂亮的YOYO球技?你看到了。你称赞了吗?我们的父母见过一个孩子在几个小时内学会独自骑自行车的吗?你看到了。你为此感到骄傲吗?我们的父母见过孩子认真看漫画书的吗?你看到你鼓励你的孩子继续读一些更有趣的书了吗?如果我们用变化的眼光看孩子,会发现孩子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你会看到孩子的作文里经常会有让你感动和激动的句子。你会看到你的孩子画了一幅极好的或壮丽的图画,你会看到你的孩子写了几个非常漂亮的钢笔字。你会发现他(她)唱歌好听,跳舞好听,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甚至长得越来越可爱。最重要的是,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我们无法企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