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考研降温?
教育部近日发布2015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继2014年人数下降后,2015年人数减少6.5万人。这股持续多年的考研热潮似乎开始降温了。“考研降温”的观点也来了。
从数据来看,考研热似乎出现了降温拐点。但连续两年研究生人数的下降只是一种“数据降温”,并非理性回归。看考研热是否真的“退烧”,要看考研热背后的驱动力是否消退了。众所周知,考研热的背后是对文凭和学历的狂热。目前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不仅以“研究生学历”为门槛,还提出“985”、“211”大专毕业等限制条件。一些热门的公务员职位,在学历要求一栏也标注了“研究生”二字。更何况工资和文凭从来就没有分开过。如果就业选择不能摆脱功利,考研热就不会消退。
尽管就业市场青睐高学历人才,但许多毕业生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就业观。出国,创业,“边工作边充电”,条条大路通罗马,考研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所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理性思考考研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值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考研热潮迟早会降温,理性对待考研是大势所趋。目前仅仅从“数据降温”就断言考研热出现降温拐点,不仅缺乏充分的论据,而且有悖于现实。在每年新增大学生人数不断创新高,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考研热有升有降是正常的。此外,文凭崇拜的惯性思维和滋生文凭崇拜的土壤依然存在,即使研究生人数略有减少,也难以撼动考研热。
考研热要降温,并不取决于人数的减少。客观来说,通过社会就业环境的改变,松动了被职位绑架的文凭,让毕业生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学历上;从主观上来说,毕业生也应该抛弃功利心,让自己的科研梦想真正回归原位。
不管考研降温与否,只要研究生能回归学术研究本身,就没必要关注考研的冷热。(编辑:杨洋)
考研政策不清楚吗?沈硕在工作上是不是很迷茫?大学专业不好选?点击最下方的官网,会有专业的老师为你解答。211/985研究生硕士学位开放网将申报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