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短袖
这种压力和彷徨,都盘旋在深秋的城市上空,也在每个大学生的心里。
我们选取了“2019年度中国软科学最佳大学”榜单中排名前十的大学,梳理了这些大学2018年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以及武汉每年百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从数据表现来看,广东每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最多。为什么每年都有无数应届毕业生选择广东作为发展城市?
纵观十所高校的就业报告,发现毕业生要么愿意留在高校所在省市,要么愿意去周边发达省市,并不奇怪。
这种现象在上海和广东尤为明显。上海交大、复旦、中山大学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的比例在70%以上。浙大的比例也达到了59.69%。
除了留住最多本地毕业生,上海也成为“收割”长三角生源的大赢家。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更愿意留在当地,其次是最热衷于去上海的人。其中,22.2%的中科大毕业生去了上海,超过了留在安徽的比例(21.8%)。
在清华和北大,2018届毕业生中,只有40%左右留在北京就业。当然,这仍然是参观人数最多的地区,其次是广东。
在本科类别中,两校毕业生去广东的比例超过留在北京的比例。但值得指出的是,清华和北大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签约三方就业的人数很少,分别为202人和1,41。硕士、博士毕业生是就业主力,留在北京的仍占较大优势。
除了“本地”和“就近”的规律,北京、广东(有广州和深圳两个一线城市)、上海都会挤进毕业生去的最多的地区的前列。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众多的工作机会和高薪仍然是一个地区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
武汉为什么留不住大学生?
武汉,这个全国大学生最多的城市,被视为潜力无限的新一线城市,也面临着“留不住大学生”的窘境。
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广东(26.74%)、湖北(25.56%)和上海(10.05%)的本科生数量最多。研究生的相关数据没有具体披露,但普遍指出研究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以广东、上海、北京、浙江为主,中部地区以湖北为主。
教育资源方面,武汉有7所大学,211。统计显示,2065年研究生13.8万人,08年438+08人,大学生96.9万人。
这座拥有百万大学生的城市,一直担心留不住年轻人。
武汉从2017开始实施“百万大学生来华留学就业创业”工程,希望留下更多的人才。
但从各省就业报告的统计口径来看,问题可能更多的是“湖北为什么留不住大学生”。除了武汉,湖北几乎没有其他城市可以卖。2018年,武汉市GDP为1.48万亿元,而排名第二的襄阳市GDP仅为4309.8亿元。
另一个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新一线城市是南京。2018年,南京普通高校在校生7216万人,研究生654380+03万人。同年,南京GDP为1.28万亿元,低于武汉,仅次于江苏排名第二,苏州GDP为1.85万亿元,省内无锡、南通、常州、徐州、扬州、盐城、泰州超过5000亿元。
去广东,去广东企业!
以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为例,为什么武汉大学生选择广东多于距离差不多的北京,或者更近的长三角?
首先和学生有关。作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的“龙头”城市,武汉吸引了许多来自该地区的学生。从广东高校情况来看,211的高校只有4所,与广东省经济体量差距最小的江苏省为11,北京和上海分别为26所和10。
与其经济实力相比,广东或许可以称得上是大学生的“洼地”,与武汉百万大学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供需对接”。
另一方面,武汉很多大学和理工科的专业正好和广东的电子信息和各种制造业相匹配。
为什么广东的吸引力在上升?当然,首先广东的大企业比较受毕业生青睐。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全国排名前10的高校中,广东企业华为的毕业生最多。这八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没有披露完整具体的数据。
在10高校中,华为在浙大的招聘人数最多,达到444人。浙大排名第二至第六的网易、浙大、国家电网、海康威视、阿里巴巴的总招聘人数只有563人。
除了华为,其他广东企业也表现很好。2065,438+08年上海交大10以上员工的单位(非医疗)中,前六名分别是华为、SAIC、腾讯、招商银行、上海交大、中兴通讯,总部在广东的企业占据4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