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研,学长学姐们对后期考研有什么建议?或者建议。

重要的是要明确:考研考得好不如选个好的!

考研是选拔性考试,和驾考不一样。你只需要达到合格线,考研需要过五关才能笑到最后。

比如像经济管理这样的热门专业,蔡溪金融学院去年的录取比例是20比1,但蔡溪其他非金融专业却不是这样。而且,当你选择进入北大金融学院和选择进入两所学校的金融学院时,你的竞争对手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可能有很多一边的考生能考400+,而另一边的考生能稳定在340,虽然可能不一样。

所以前期收集资料的时候,要注意对学校入学考试难度的判断。

要关注的具体要点:

首先是看招生人数和免考人数比例,因为考研的考生属于统考考生,竞争的名额就是统考名额,而本专业的总招生人数——免考人数=统考名额,所以统考名额越多,机会越大。毕竟至少先要有可能。

然后看备案比例。招生比例是指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招生比例越低,难度越大,考生越容易当炮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考北大文学专业遇到的竞争对手和你考普通学校文学专业遇到的竞争对手是不一样的。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的热门专业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所以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招生比例都不一样,这个数据可以作为辅助参考,不要盲目跟随。

剩下的就是根据近几年复试的基础分数,录取分数分布,真题难度。最好看看近三五年的分数数据和真题,因为每年的情况都不一样,或多或少都有变化,或者有所谓的大年小年(大年竞争激烈,报考的人多,分数高;受新年影响,第二年报考人数普遍较少,分数较低,称为小年)。比如各大法学前几年相对容易,但去年是大年,甚至把分数线拉到330,复试200多人,然后刷掉了一大半。另外,看拟录取名单的分数得出的平均分是一个大概的保险分(初试分数越高,复试风险越低,但不代表你能以初试高分安全通过复试)。

然后看真题。这个学校注重基础吗?还是应该着眼于覆盖更广的区域?还是更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度?各有各的难处,但你可以权衡一下,哪个胜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