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考上北大,作品入选教材。为什么她出国后嫁给了一个52岁的美国男人?

田晓菲成名时,我还不到一岁。

当我牙牙学语、颤颤巍巍地行走时,田晓菲的《十三岁的机遇》已被选入中国的中学课本。

那一年,北大建校90周年,年仅16岁的田晓菲,已经是这里的大三学生了。

女生写诗不奇怪,但是女生写诗考上北大就不一般了。

就读于天津市13中学的田晓菲,早年就在《天津日报》发表诗歌,先后出版了五部诗集。

田晓菲的父母在天津市文联工作,除了为女儿提供浓厚的学习氛围外,他们还有机会结识一些“著名作家”。

然而,田晓菲并没有以“小粉丝”的身份与这些人打交道,许多当地作家都与这位初中生交了朋友。

田晓菲因其诗歌创作获奖并出版了一本诗集,引起了北京大学的注意。北大怎么会错过这样的“念经天才”?

13岁那年,蔡元培“兼收礼仪之士,诸子百家”的理想圣地,为田晓菲打开了大门——他考上了北京大学西文系。

跳级和上名校是许多孩子的梦想,他们在田晓菲“实现”了。她曾经这样描述这种梦幻般的感觉:

就这样,简单而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用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从这扇凉风习习的窗户里,透射出一缕纯净的真理之光。

大二时,认识了海。

荀海生,15岁考入北京大学,大学期间开始写诗。田晓菲刚上大学时,就已经发表作品成名,并第一次用海子作为笔名。

当田晓菲遇到海子时,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教师了。

北大校友、资深诗人田晓菲,曾以自己的作品虚心求教。海子给了她一句话:

“如果你能坚持,你会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海子给田晓菲的信息似乎是写给他自己的。

田晓菲毕业那年,海子卧轨自杀。

曾经鼓励自己坚持诗歌道路的老师半途而废了。田晓菲一时看不懂海子的《回家的路》,于是暂时停笔,转向另一条平坦的人生之路——考研、读博。

同年,田晓菲前往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两年后,她被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录取攻读博士学位。

在哈佛读博士时,田晓菲认识了一位中文流利、喜欢诗歌的男导师。这位老师热爱中国文学,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宇文索安(田晓菲的笔名宇文秋水)。

翻看宇文索安的简历,我们发现这位外籍教授并不简单。他被认为是为唐诗而生的美国人。

田晓菲毕业那年,宇文所安邀请田晓菲去山上旅游。在下来的路上,他表达了对这个中国女孩的爱。

次年,他们结婚了。

那一年,田晓菲28岁,宇文索安53岁。

面对这场“老少配”,田晓菲说:“宇文所安和我有着严格的师生关系。直到毕业离校后,我才开始通过邮件交流,谈论各种话题,尤其是与文学有关的话题。”

附言

14年前,年仅35岁的田晓菲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此后,她著书立说,从事教育、教学和文化研究。

虽然田晓菲经常被中国人批评嫁给了一个美国人,但她已经在近半个世纪的年纪和丈夫在一起20多年了。每一段婚姻都值得祝福,更要命的是,她是一个为中国人在世界顶尖大学争得一席之地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