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传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的祖父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七七事变后,全家留在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到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至1945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师从王竹溪、郑华池等著名教授。1945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6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于1950年6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拿到学位后的第9天,他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入新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理论设计工作,后历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发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被誉为“两弹之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物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参与指导了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的设计原理和选定的技术途径。他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

邓稼先、周撰写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综述》是一部开创性的核武器理论设计基础著作,总结了数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项工作不仅对今后的理论设计有指导作用,也是培训研究人员的入门教材。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研究人员,他还写了许多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形同心爆轰波理论等方面的讲座。甚至在承担院长重任后,工作之余就开始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国防科研的发展,他甘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他经常在关键时刻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不顾个人安危,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鲜为人知。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他的事迹。

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58以来,组织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物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出了中国自主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主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了核试验前的起爆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的设计原理,选择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65438年至0979年,邓稼先任核武器研究所所长。1984年,在大漠深处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二代新型核武器试验。第二年,他的癌症扩散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的请求是参观天安门广场。7月6日,1986,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到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