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学中的问题(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

作者(日本)铃木修次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发布时间:4月1989

一,文学观的差异

作者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学观是一种理想的文学态度和文学观,应该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政治问题不应该回避,而应该积极介入。但日本人的文学观是“执念于物,感之”的兴趣重要。政治如果和文学纠缠在一起,就会变得庸俗,这种倾向很强烈。作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基于这一观点,作者将在以下章节中进一步讨论。

第二,“优雅”与“讽刺”

在这一章中,作者比较了中西方对“雅”的不同理解。日本人把政治问题理解为个人生活范畴是“风”,是“风”把人类的社会问题和政治联系起来。

“雅”中国的“雅”首先考虑的是政治理念,其次才是古典美。日本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优雅”和“休闲”。在日本,是香蕉通过艺术说话,在于“优雅”。他断言,顺从自然,埋头自然,才是“雅”的理想境界。从中国人的意义上来说,日本的优雅是一种“淡化”的优雅,完全去掉了“优雅”中中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披上一件滑稽的外衣,使之成为日本的“优雅”。日本人认为,这种“淡化”的“优雅”才是真正的“优雅”。

中国的“雅”有一种批判精神,叫做“讽刺”、“讽喻”或“讽刺”。尊重文学中的讽刺,是中国对文学与政治关系问题的回答。在文学作品中,讽刺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换句话说,文学应该被视为一种可以纠正封建社会弊端的智慧。中国文学中的讽刺以更加直言不讳为目的,所以往往过于严肃,缺乏笑点的因素。日本人对“讽刺”的理解没有中国那么严格,往往蕴含着游戏精神。在日本,“讽刺”被理解为“嘲笑”。

第三,日本文学是超政治的。

在这一章中,作者分析了中日文学与政治差异的原因。原因之一是从事文学的阶层不同。中国是由官僚和文人阶层的知识分子支撑的;日本主要由宫廷女性(宫廷官员)、法师、隐士和市民继承。这些人不太关心政治。从政治上来说,大部分都是外地人。日本文学的核心是由作为政治局外人的作家的游戏精神支撑的。

其次,笔者提出了从唐代遣唐使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原因。向唐朝派遣使节的最大目的是介绍政治制度。然而,唐朝的使节并没有介绍中国所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斗争。可想而知,政治理念的引入是经过严格挑选和控制的。没有引入对政治问题的警惕,日本文化界的人很快就对政治言论做出了一些变态的心理反应,甚至在文学领域也是如此。于是,日本形成了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文学。当然,这个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然后作者提出了日本文学的传统——超政治化倾向。也是世界罕见的。日本艺术总的倾向是离开真实的地方,去寻找优雅、神秘和象征性的美。

作者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文学的基础,所以应该和政治问题有很深的关联。“超政治”绝不是文学本身的本质特征。

第四,日本抒情与中国抒情。

日式抒情往往注重捕捉吟诵的完美;中国的诗是最具描述性、逻辑性和思想性的。比如中国的诗歌中有很强的注重对仗的倾向,日本的短歌中几乎没有双重意识。

日本的抒情、叙事组织、逻辑都是不着边际的,不讲究结构。只要抓住一部分的咏和顶点咏,就成诗了。日本的抒情,无论是短歌还是俳句,从一开始就不注重解说和劝导的意识,也可以说只期待巅峰时的* * *歌。笔者认为是生活方式普遍的岛国文化造成的,日本抒情是岛国文化抒情的典型。因为这种不需要解释和说服的和歌,是一种只能出现在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社会的狭隘交流中的文学形式。

五、“风格”和“对事物的热爱”

“风格”一词是中国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中的常用词。中国文学的代表性爱好倾向包含在“文体的性格”一词中,日本文学的代表性爱好倾向包含在“对物的爱”一词中。

“对事物的爱”这个词来自于这个住所的主管。作者认为“对事物的感觉”是凝视一个不确定的物体而产生的一种感觉。这里有日本的文学精神。敏感五用,这一条和日本文学的特点是联系在一起的。

爱情和无常是日本传统文学的两大主题。可以说之所以能持续到现在,是因为存在于日本人心中的“对事物的执念”之爱。

在中国,只表达情感而不触及意志的文学不能算是优秀的文学,这种传统根深蒂固。但在日本,作者的意愿是模糊的。只有情绪,只有“关心事物和感情”的心才重要。这基本上是中国思维的传统文学观与日本思维不一致的地方。

强调“多愁善感”的日本文学,更注重羞涩、羞涩、软弱等感情。因此,在日本文学中,善于表达“感伤情怀”的女性往往在文学中占据主要地位。

对于这种差异的原因,作者从作为文学背景的风俗差异中寻找答案。面对广袤大陆上不同生活的人们,中国文学本来就是作为以教育为使命的文学而存在的。为了教育,教育者必须有理性,有逻辑,有思想。日本文学本来就是岛国文学,针对的是同宗小群体。它具有家族间语言活动的性质。所以不需要逻辑说教,但需要互相安慰,体谅。

对“风格”和“对事物的激情”的偏爱,确实能完整而典型地展现中日文学的本质区别。

第六,日本的艺术意识

日本人的艺术意识有很强的欣赏寓意或回味的倾向。自古以来,日本人有一种强烈的倾向,特别注重被认为是优雅的东西。他们认为“有意的”、“神秘的”、“象征性的”等词语是模糊不清的,模棱两可的,很难确切地知道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代表日本美女的词,一直在用。“意向性”、“神秘”、“象征性”等文学术语都是对文学作品的批评性评论,具有很强的暗示性。日本自古以来就认为充满意蕴的才是优秀的文学。日本人认为艺术中“暧昧”的含义是有艺术价值的东西。

中国文学思想的主流是“体”的精神。事实上,中国人的文学兴趣不喜欢抽象的、模棱两可的或神秘的东西。中国一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中国传统的文学意识认为,批评政治的作品包括“雅”、“讽刺”都是佳作,现实主义倾向强的作品,观点鲜明透彻的作品都是佳作;日本传统的文学意识认为,像“意向性”、“神秘性”、“象征性”等难以找出真实的东西,具有某种深刻的内涵,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日本和中国的传统文学意识确实有本质的区别。

七、头晕爱好

在这一章中,作者对日本人为什么有特别强烈的回避明确肯定事物的意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从未有过自己文字文明的民族,在应用外来文字文明时,会有些不自信。而且不自信导致了某种“害羞”和暧昧的心理,反而产生了喜欢暧昧的文化。

古代日本人认识外国时,大多只能凭视觉阅读中文书籍。也就是一直以来都是靠视觉理解的。日本人不仅依靠汉字来表达他们的联想景象,还用日本人的情感捕捉日本的风俗习惯,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当这两条视线的焦点巧妙地重合时,中国书籍所描述的世界就会有立体感。这是用现实生活的尺度去衡量和修正未知世界的事物,从而得到对未知世界的印象。而这种模糊的形象,正是因为它的模糊性而受到喜爱和欣赏。这样,日本人喜欢朦胧感的心理,可以说是一种因悲伤习惯而产生的悲伤爱好。于是,出现了日本人特有的观察事物的方式,也正是这种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方式,形成了日本文化的优势。

八、“浪漫”

中国的“浪漫”自从表现为放荡不羁之后,就变得既文艺又色情。这些现象的核心都有一颗“浪漫的心”,这是理所当然的。中国的“浪漫主义风格”始终具有奔放自由的精神,或者可以说,慷慨奔放一直是其基本特征。它来自于厌恶常规和陈词滥调的内心。

日本式“浪漫主义风格”的要素是:一是脱离政治社会生活,二是脱离经济生活和个人升迁意识。第二,它必须具有传统的古典性质。日式的“浪漫”完全嵌入了某种模式。第三,贫乏的现实生活中抽象的、概念化的心灵消遣,清晰纯粹的没有目的和欲望的消遣,在现代被视为“浪漫”。

九、“无常”的考验

在中国,从《楚辞》开始,从古诗、古歌、建安诗一脉相承的无常感,与佛教的无常观无关,而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无常感。还应该看到,为了使佛教在中国家喻户晓,佛教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固有的无常感,并使之起到了宣传和普及佛教无常观的作用。(中国固有的无常感是和佛教融合在一起的,四世纪以后才在文坛上看到。此前,文学界的无常感被认为与佛教无关。)

日本所谓的“无常”通常与佛教的无常观密切相关。

十、治国之道和娱乐

在中国的文学意识中,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文学都有一种“经营世界”的意识。认为文学必须为“经世”服务。

日本人认为,文学的起点在于“对事物的感觉”的波动。他们认为文学最重要的是写出细腻的心灵震颤。到了近代,日本人肯定了平内溥的“虚构的本质”的观点,由此产生了文学的基本观点。小说的本质是主张艺术不应被视为其他学科原理的衍生物,艺术有其内在的原理。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源于小说《上帝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