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少说为好——从百度UE总监刘超事件谈逻辑表现力

这两天被百度UE总监刘超刷屏了。这段时间我正好在向麦肯锡前顾问高山尚笑学习关于逻辑表达的知识,于是重点看了网上泄露的刘超在国际设计体验大会上的PPT内容。看完之后,我只能说,刘超的PPT简直就是一个没有逻辑表达的典型——乱七八糟,不知道说什么好。就算你没有什么干货,也可以借此机会展示一下,但请你至少把分享的内容有逻辑地梳理一下,以表达你的诚意。但刘超的PPT既没有干货,也没有逻辑表现力,观众根本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另外,口头上的话太粗俗了,难怪他被嘘。刘超的悲剧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就看一些刘超的PPT:

(1)

一个“我”,一只可爱的小熊,还有四个不知道是什么关系的字。你能看出这个PPT的主题是什么吗?为什么有些单词有冒号,有些没有?什么怎么了?炫耀自己,也请让别人知道你在炫耀自己——至少加上“我的优点”什么的,不要让观众猜中。

(2)

如何从“平面设计-GUI”这个主题跳到为什么不呢?我的思维有点太跳跃了。

(3)

你说行业变化趋势还可以,但是请拿出一张图表或者对比图来说明这里放四张MM照片是什么意思。

(4)

我对这个PPT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用户研究和一头猪有什么关系?下面的1)2)3)看起来有点像逻辑顺序,但内容好像不是一回事。

因为缺乏逻辑表达,刘超的分享很失败——内容与主题不符,有的甚至没有主题,就是随便列了几个词,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由于演讲的程序——PPT是如此的杂乱无章,他演讲的内容更加混乱,让人听不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关注一下,为什么有的文章读起来像流水一样,清晰明了,读者很容易就能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而有的文章写了很多内容,读者却越来越大,读了几遍也不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很多脑细胞都被烧死了。其实说白了,有没有逻辑表现力才是这个问题的根源。

在演讲中,让听众在十分钟内明白自己想表达什么并接受自己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刘超就是一个反面例子。一方面给观众直观印象的PPT没有逻辑,另一方面他的演讲本身也没有很好的逻辑组织。

高山尚笑在《麦肯锡教授的写作武器》一书中提出,逻辑表达是决定一篇文章能否清晰易懂的基础。一篇有逻辑表现力的文章,读起来毫不费力,通俗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一篇没有逻辑表现力的文章,序言读不下去,没有意义。因为没有逻辑表达,即使作者写出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读者也很难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信息。结果花了很大力气,却没有什么好的反馈。由此可见逻辑表达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用高山尚笑自己的话说,“逻辑表达是一切工作和业务的基础,是我们上班族的操作系统(OS)。”

同时要认识到,逻辑表达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习得。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是一本优秀的关于写作和表达中逻辑表现力的参考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高山尚笑提出,在文章中把握三个变量,可以快速提高文章的逻辑表达能力:

1.使用主谓关系明确的句型。

切记不要让读者思考写作中主语是什么,谓语在哪里。要做到这一点,要时刻注意在适当的地方用代词向读者表示,省略主语和代词会给读者带来压力。还要注意主语和谓语不要相隔太远,这样会增加读者的思维负担。

比如下面这句话,主谓不明显:

在这个例子中,主语“臣”和谓语“满意”之间有几十个字,读者看到结尾时早已忘记了前面的主语。换成下面这句话,读者的阅读负担减轻了很多。

2.连接句子时使用正确的逻辑连接词。

在一段文字中,为了有序地组织表达的内容,逻辑连接词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会给读者一种前言不搭后语、混淆视听的印象。我们常说“写文章要通顺”。其实“流利”是建立在逻辑连接词的基础上的,因为所谓的“流利”是指每条信息的上下文。刘超的PPT完全没有逻辑连词,没有明显的主次顺序,让观众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他的每一个PPT都讲了什么。同样作为对比,其他跨国公司的PPT非常注重PPT中的逻辑关系,让读者很容易抓住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微软PPT为例:

在这个PPT中,主题和解读都很好的呈现给了观众,也就是主题:为格局而解。你怎么理解求解模式?以下是解释:好的解决方案解决的问题不止一个,它不制造新的问题。(优秀的解决方案不仅解决问题,而且不会引入新的问题)。注意他用的是逻辑连词and,如果省略and,会给理解带来困难。

这个PPT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它没有用好的风格区分主题和解读,在视觉上给读者带来了麻烦。如果是我来写,我会适当拉开主题和解读的距离,然后适度增加主题,加粗,让观众更聚焦主题。

在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中,作者整理了一组高山连词,供写作过程中参考。

3、令人印象深刻的混凝土使用性能

在我们的政府工作文件中,许多抽象的词语被用来表达思想,如“多样性的……”“强化……”和“建立……”,但这种风格在我们的具体写作中并不可取。因为抽象的表现无法给人一种进入具体动作层面的概念。比如公司要加强人才引进机制。你知道大家接下来需要做什么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指令其实很模糊。“人才引进机制”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操作「强化」?看完让人一头雾水。

这与著名作家恰克·帕拉尼克(《搏击俱乐部》的作者)的建议不谋而合。查克建议初学者从现在开始至少六个月内不要使用“思维动词”。

思维动词包括:思考、认识、理解、实现、相信、想要、记忆、想象、欲望等等。

思维动词还包括:爱与恨。还有一些无聊的动词,比如“是”、“有”,要尽量避免。这里有一段摘录供比较:

李雷想知道韩梅梅晚上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出去。(不要写这样的句子)

你必须写这样一句话:

--今天早上,李雷错过了昨晚的最后一班火车,不得不支付高额的出租车费回家。当他到家时,他发现韩梅梅在假装睡觉,因为韩梅梅从来没有睡得这么安静过。在过去,韩梅梅只会把他的咖啡放在微波炉里加热。这一天,他们俩的咖啡都被加热了。

换句话说,你的角色不可能“知道”事情,你必须把细节展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知道”这些事情。你的角色不能“想要”一个东西,你必须把它描述给读者,让他们自己“想要”。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如果不注意用逻辑表现力武装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那充其量就像街头大妈说山山水水,没有边界,没有思路,然后就过去了。这样的话还是不要说的好,不然像刘超那样悲剧收场真的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