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背景,怎么找老师做科研?

国内工科本科生做科研比较普遍。于是很多同学在大二甚至大一的时候就开始纠结如何找老师做科研。

其实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找老师做科研一般有几个渠道:第一,A老师的课是必修课,跟老师课后,或者课间,他主动学习,跟老师沟通,然后得到跟老师做项目的机会;第二,A老师的课是有限制的或者是选修的,但是学生可以选修这门课。这时候的大致思路和前面的情况差不多;第三,A老师的课是其他相关专业甚至不相关专业的课程。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协调好时间,“逃课”。同时要积极和老师沟通,表现出对他的研究的浓厚兴趣,那么科研机会自然也就随之而来。

其实比起找老师做科研,大多数学生往往忽略的是,我该不该找这个老师做科研?

学生在找这个老师之前,首先要明确学生愿意从事和继续的研究方向。

如果方向是某个方向,或者相关方向,但是需要考虑,毕竟以后申请出国择校应该是很久以后的事了。如果你更深入的了解你的专业,你的兴趣又会发生变化,但是相关的科研经历对你的申请可能就没有那么显著了。所以最好现在就把这个方向定为以后申请的主要方向。

如果还没确定方向,建议和选择做科研的老师,或者这些老师好好谈一谈。对于工程来说,多考虑几个方向并不是坏事。但方向是尽早做决定,时间不等人,机会不等人。

确定方向后,选择老师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在选择老师之前,一定要对老师的背景资料,近几年的科研成果,项目的数量和水平有个大概的了解。理解不同的教授有不同的研究风格,有的可能只是打酱油;有的职称高,但研究产出不高;有的老师做东西快,纸做得产量高。同时,学生和这些教授相处的好不好,能不能有一个好的项目,或者做出好的成果,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所以在找老师的过程中,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教授身上。一开始可以多找一些教授,通过上课和交流,逐渐了解这些教授的风格、能力、气质、性格,再决定是否和他一起做研究。

事实上,大部分高校的教授,尤其是工程系的教授,还是欢迎本科生积极加入他们的科研项目的。所以,其实找教授做科研的难度不在于争取机会有多难,其实自己的动力和兴趣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