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印咸的演艺经历

从1927开始,吴印咸离开家乡,回到上海谋生。先后在艺海布景公司画舞台布景和摄影棚布景,在邓鸿照相馆做摄影师,在天一电影公司做布景设计师。他首先接触到新兴的电影艺术,并继续从事业余摄影创作。这一时期,他的代表性摄影作品有《追踪者》、《包袱》、《回家的路》等。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反映了吴印咸对普通工人的深切同情和正义感。1928年,他来到上海,成为一名showman。

1930,以前的同学联合开了一家红灯照相馆,就在四川北路海宁路口。

1934年,他的电影《田螺》获得瑞士摄影沙龙荣誉奖。

《小石》是吴印咸早期的摄影作品之一,反映了他的家乡沭阳县程辉门人们忙碌的身影。逆光下,人们劳作的剪影被晨露衬托在石板路上,生动记录了当时当地人的生活写照。说明吴印咸的摄影创作不仅十分注重光线、阴影、画面结构等艺术表现形式,而且用摄影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直到晚年,这幅写实的摄影作品一直挂在吴印咸书房和接待室的墙上,成为他最喜爱的作品之一。

青年时代的吴印咸把镜头对准了旧社会底层的劳动群众,表现了他们的艰难困苦,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同情。他拍摄过《饥寒交迫》、《穿越别墅的感觉》、《追踪者》等摄影作品,表现了劳动人民为生存而奋斗、期待变化的社会现实。

1935“绘画与摄影展”与徐行知联合举办,这是吴印咸首次个展,展出56件作品。

离开天一影业公司,去电通影业公司拍摄电影《风暴之子》。

随后,他拍摄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都市风光》,该片由袁执导。

摄影作品包括:尖叫、凝视他人等。

1935年,吴印咸受电影文化领军人物夏衍邀请,到上海电通电影公司拍摄由田汉编剧、徐行知导演的电影《风暴的孩子》,成为电影摄影师。影片以“九一八事变”为历史背景,展现了知识分子从消沉、彷徨到觉醒、斗争,再到革命的过程,也反映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强烈愿望。本片于1935年5月在上海首映,引起轰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激情和斗志。尤其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更是深化了影片的主题,成为风靡全国、激励人们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成为日后我国的国歌。此后,拍摄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都市风光》,导演是袁·。影片用不同的喜剧表现手法讽刺鞭挞旧中国的黑暗和迂腐。

后来又为明星电影公司二厂拍了《生死与共》和《街头天使》两部电影。前者表现革命历史的主题,后者反映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歌颂他们美丽善良的心灵,表现他们争取自由的斗争。影片上映后,在上海引起了巨大反响,收到了非常轰动的社会效果。《街头天使》成为30年代左翼电影的经典,被誉为“中国的一朵奇葩”。这部电影也是吴印咸的成名作,标志着他摄影技术的成熟,使他成为中国知名的摄影师。1980-1981年,该片在伦敦、旧金山、巴黎、法国里昂举办的“中国电影月”中展映,受到观众喜爱和舆论重视。1982年2月,《街头天使》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中国电影五十年回顾展”开幕式上放映,受到广泛好评。这个国家的著名影评人达西·拉赫写道:“新现实主义诞生于上海”。这部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可见一斑。

在拍摄电影的同时,吴印咸一直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摄影创作。在此期间,他拍摄了《呐喊》、《霹雳》等多部摄影作品。《呐喊》以呐喊的人物造型表达了被压迫者不得不反抗的内心世界。霹雳,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寓意着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期待着深刻的变革。

1936年,《生死与共》拍摄完成,随后是袁导演的《街头天使》拍摄。

1937年“八·一三”后,上海沦陷。为了生存,吴印咸在太原、上海和香港呆了一年多。就在这时候,袁给发了一封电报,号码是1938,邀请他到来商量一件重要的事情。原来,在武汉工作的中共中央代表、副同志邀请袁到延安、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敌后,拍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生活和战斗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吴印咸毅然决定接受邀请,去延安!

得到消息后,吴印咸立即离开香港,经上海前往武汉。在汉口期间,他受周恩来委托。一天晚上,他到指定地点接受荷兰著名电影导演埃文斯送给八路军的一部只有一个镜头、两千英尺胶片的“Em”胶片相机。袁从香港买了16毫米的电影摄影机和一些胶卷,买了三架照相机。他们于当年8月到达延安,直接投入抗日救国事业。在延安成立的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组(以下简称延安电影组),由任电影组队长(后为电影组组长),袁等人担起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重任,反映了中国* * *制片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斗争 以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国领导人的珍贵革命史料。

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当时延安的物质生活极其匮乏,更不用说拍电影的设备了。当拍片用的负片用完了,大家就换成正片的印本,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在拍摄的同时,吴印咸和他的同事们还拍摄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并对这些照片进行了冲洗和放大,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周恩来亲自领导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事业。

1938年9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在延安成立,团长为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政治指导员,艺术编导袁,技术摄影主任,摄影师徐,总务兼杂工。

10 10月1日,应周恩来邀请在延安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在陕西中部的皇陵打响了第一枪,这是人民电影的第一部作品。

这里的摄影作品有:宝塔山、延安俯瞰、驼铃丁咚、抗大午餐等。

1939拍摄白求恩大夫的新闻镜头。

摄影作品有:《白求恩大夫》、《红缨丝》等。

1939年,摄制组在延安拍片后,前往华北抗日战场,拍摄八路军与日寇的英勇战斗和根据地人民的活动。吴印咸亲自拍摄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白求恩大夫在中国抗日烽火前线抢救八路军伤员的纪录片和著名的摄影作品《白求恩大夫》。在晋察冀根据地,受《抗敌报》社长邓拓、军区政治部摄影部主任长沙飞邀请,撰写了《摄影常识》一书,作为培养摄影工作者的教材,提供给八路军和解放区的摄影工作者阅读。书虽然不长,却是解放区编辑出版的第一本摄影教材。这是吴印咸在炎热的夏天,在田间树下的一块大石头上,在人们家里的土炕上,在微弱的蓖麻油灯下写下的。这本书的序言分别由邓拓和沙飞撰写,由抗日报印刷出版,分发给军队和地方。其巨大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

1940年拍摄延安辛亥革命30周年庆典、延安百团大战胜利庆典、追悼会、国际青年节。

摄影作品包括:朱德、周恩来和一系列人物照片。

1942,加入中国* * *产党。

作为电影界代表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并担任会议摄影师。

摄影作品有:《艰苦奋斗》、《垦荒》、《骑兵演习》、《延安文艺座谈会》等。

1943大型纪录片《南泥湾》制作完成。

摄影作品有:整理、延安大白菜、兄妹垦荒、志同道合等。

1945,第一期摄影培训班开班,吴印咸主持教学。

摄影作品有:《毛主席谈联合政府》、《告别登机》、《回来了》、《七个会议室》、《朱德报告》、《刘少奇报告》等。

吴印咸意识到,要使摄影成为宣传、组织和鼓舞群众的有力武器,就必须发展党的摄影队伍,培养更多的摄影师。1945年初,他和摄制组的同志们克服物质条件不足,在延安宝塔山下、延河沿岸举办了第一期摄影培训班。这堂课由吴印咸主持,讲授摄影。这个培训班既讲授摄影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又突出摄影在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摄影工作者的任务,教育学员坚持摄影要为党的方针政策服务,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原则。培训班每个学员只能拿到两张过期胶片,拍完必须立即做好记录。底片和照片冲洗出来后,会对照拍摄记录进行总结,以资借鉴。吴印咸亲自编写教材,图文并茂,上面的插图和照片都是他自己拍摄、印刷和制作的。因为胶片短缺,他们往往采取“空弹射击”的训练方式——当时用于教学实习的相机,有的装了胶片,有的没有,但学员们并不知道,依然选择布景,点亮灯光,认真拍摄。当然,学生用相机装胶卷拍出来的照片,也会成为课堂评价的对象。就这样,学生们学会了拍摄和制作图片的全套技术,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1945 165438+10月,电影团奉命随东北挺进干部支队,离开延安到东北新区工作。吴印咸和摄制组的同志们开始了第二期摄影培训班。后来因战局变化而暂时中止。到1946,第二期培训班继续,吴印咸依然负责授课,讲授电影摄影技术和电影制作的基础知识。不久,吴印咸跟随叶剑英到北平军区司令部工作,摄影训练班由其他同志主持。

解放战争时期,吴印咸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在东营举办了四期颇具规模的培训班,培训各类干部数百人。在担任工厂领导的同时,吴印咸还在培训班上教授摄影课程。学生毕业后,极大地充实了电影厂各部门的力量,为以后输出摄影专业干部奠定了基础。这些在延安和东北培养起来的摄影家,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在中南、西南、西北战场工作,成为摄影报道的主力军。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新华社和其他媒体的知名摄影师。

1946 10 6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年底吴印咸任技术部主任、副主任。

65438-0947,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一届世界青年和学生节,任摄影记者。

1949—1954吴印咸接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

在担任厂长期间,东映制作了《中华儿女》、《赵一曼》、《白毛女》、《铁血战士》等优秀影片。

1952中国电影代表团参加首届印度国际电影节。

摄影作品有:喂鸟器等。

1954因病辞职。

1955参与北京电影学院筹备工作。

作品有《瓯江上的船影》、《节日里的北海》、《故宫太和殿》等。

65438年至0955年,吴印咸从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岗位上调任北京,奉命与张敏、钟敬之等同志创办中国第一所电影教育高等学府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从那以后,吴印咸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书育人上。

北京电影学院是新中国最早的艺术院校之一,也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唯一为电影艺术创作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自公司成立以来,吴印咸一直担任副总裁兼摄影部负责人。他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就是通过大学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高级专业知识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人才。因此,他非常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在这方面,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付出了很多心血。

吴印咸亲自担任领导教授摄影,为摄影系的学生教授基础摄影课程。上课伊始,他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青年学生讲述延安电影集团同志们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的精神。他说,在延安拍戏时,器材和条件的匮乏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底片不够,更困难的是没有打印机,没有电。如何才能打印出“副本”?但是,困难吓不倒片组的同志们。他们把“Em”胶片相机的镜头摘下来,把显影后的底片和未曝光的正片放在一起放进去,让它们一起穿过相机门,与太阳接触进行打印,所以他们只是打印了拷贝。

拍照也有很多困难。延安没有电。我如何能放大照片?他们建造了一个像岗亭一样的没有窗户的小房子,屋顶上有一个小洞,并在那里安装了一个带有延伸皮腔的旧相机作为放大镜。要放大的底片放在相机的毛玻璃处,镜头对着放大的纸张。在小房子外面,助手随时告知太阳光强度的变化,借助小孔透射的太阳光,通过相机镜头使相纸感光,制成照片进行宣传。

听了吴印咸讲述的这些传奇故事,摄影系的学生受到了非常生动、令人信服的教育,对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学生中的许多人继承了他们的导师吴印咸的精神,并在毕业后为中国的摄影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吴印咸还经常教育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设备之间的关系。他说,有先进的设备固然好,但我们国家底子薄。要在使用劣质摄影器材的基础上拍出优秀的作品,练好摄影基本功很重要。他以身作则。在他的“60年摄影生涯展”的每张照片的底部,都有一个相机图案,显示了作品是用哪台旧相机拍摄的。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也继承了吴印咸的这一传统。虽然几十年来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摄影师,但并没有花更多的外汇购买顶尖的摄影器材。副总裁兼部门负责人吴印咸于1966年应邀赴日、港进行摄影交流与创作,还向新华社摄影部临时借用了一台相机。

在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吴印咸的治学精神非常严谨,对同学极其负责。他非常重视用形象化的教材进行教学,并亲自拍摄和制作成套照片,以增强教学效果。为了说明不同的光线和气候对摄影造型的影响,他煞费苦心地在北京景山拍摄制作了一系列在顺光、侧光、逆光、晴天、阴天、雨天、下雪天、雾天、早晨、中午、黄昏、傍晚等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组照,给学生们讲解。在人像摄影课中,为了讲解光效对被摄对象造型的影响,他亲自在灯光室拍摄了一组照片,并认真地给学生讲解...他的敬业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学生们的真诚尊重。

吴印咸一直认为,电影学院的学生应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只有毕业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在专业训练方面,他要求循序渐进,脚踏实地的训练。学习摄影离不开实践,但他不提倡刚入学的大三学生忙于摄影创作。他认为教学初期主要是让学生练习基本的摄影技巧,后期再安排创作。他还认为,学习胶片摄影首先要学好照片摄影,先用相机锻炼,掌握照片摄影的基本规律后再进行胶片摄影的动态训练。他的教学理念无疑是对学生负责。从实际效果的检验来看,摄影系的毕业生总体来说摄影功底扎实,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尤其是60年代初的毕业生和恢复高考后的70年代毕业生,因为真正贯彻了吴印咸在教学中重视基本功的思想,普遍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吴印咸非常重视古今优秀文化的传承。他在教授摄影造型手段时,经常参考中国优秀的传统绘画理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启发学生继承传统艺术理论的精髓。他结合南齐谢赫所写的六法讲授摄影的画面构图,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一著名画论中所提到的“气韵生动”、“商位”、“物以象形”、“以类着色”等含义的理解。结合清代沈宗谦《画芥子船》中的“传神”精神,讲授人像摄影课,阐述人像摄影要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防止只注重外貌描写和表现的片面性,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吴印咸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建立的教学体系,不仅使中国的电影教育走上了全面、正规的发展道路,也是全国摄影教育的一个创举。北京电影学院虽然不是国内最早开设写真摄影课程的院校,但却是第一个拥有最齐全摄影课程的院校。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是教拍戏的,其实不完全是这样。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电影学院摄影系就开始开设相当完善的照片摄影课程,包括照片构图、照片光处理、人像摄影、风景摄影、静物摄影、彩色摄影、新闻摄影、生活摄影、暗房技术等。这些课程是在吴印咸的主持下建立的,其中一些是他亲自教授的。这些课程的开设实际上起到了双重作用:既是电影摄影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对摄影摄影的系统训练。学完这些课程后,我既可以从事影视制作,也可以从事摄影。既可以从事商业摄影,也可以从事报道摄影;我可以做一名摄影编辑,致力于摄影教学和理论研究。因为吴印咸创立的摄影教学体系相当全面完整;虽然学生掌握的摄影技巧因人而异,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全面的。很多摄影系的毕业生都投身于摄影摄影。其中十几位曾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图片类报纸《人民画报》工作,担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助理、编辑室主任、首席记者等重要职务,取得了公认的成绩。在中国青年报工作的毕业生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十大新闻摄影师”评选第一名,就是证明。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的摄影教育体系中,吴印咸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开设的课程在培养学生方面是相当全面和严谨的。正因为如此,原摄影系的摄影基础教研组在1996扩充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成为国内最早全面培养摄影摄影师的高等院校。

在摄影系任教期间,吴印咸高瞻远瞩,非常重视师资的培养。关于教师的配置,他提出了“三三制”的思想,即全体教师的三分之一在一线教学,三分之一从事艺术创作实践,三分之一致力于备课。这是一个高瞻远瞩、负责任的主张。从制度上保证了教师的艺术实践,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给教师足够的备课时间,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毫无疑问,这些说法是非常正确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摄影系几十年来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他们在摄影教育领域享有盛誉,成为摄影教学的中坚力量。

在主持摄影教学的同时,吴印咸从未忘记自己的摄影实践。先后拍摄了《红旗谱》、《白求恩大夫》等影片,担任故事片《骆驼祥子》的摄影导演,创作了大量的图片摄影作品。同时,他牵头,着力于学科教材建设,撰写出版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第一本教材《摄影理论的代表作——摄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这本书的出版受到了摄影界的极大关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仅有少量摄影作品仅集中在摄影技术层面,没有专著系统阐述摄影艺术造型理论,阐述摄影创作规律。吴印咸的这本书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特点,系统阐述了摄影艺术创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各种摄影流派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技巧,从而成为我国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最权威的经典。这本书不仅是当时唯一开设摄影艺术课程的高等院校的官方教材,也是社会上摄影爱好者不可多得的读物。该书出版后立即售罄,读者中出现了一份手稿;65438-0973年,意大利米兰的马索塔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这本书,并在西欧发行,引起了国际摄影出版社的关注,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十余年间,吴印咸潜心学习,在摄影理论、摄影实践、摄影技术和艺术技巧的研究上不懈努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电影摄影和照片摄影人才。许多人创作了造诣很深的艺术作品,有的成为电影摄影和照片摄影的领导干部和骨干力量,有的成为知名学者。年轻时,作为一名教师,吴印咸经常感到快乐和欣慰。

吴印咸以其职业道德、个人品格和艺术修养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吴印咸是中国电影和摄影界的领军人物,但他非常谦虚,平易近人,尤其关心年轻的教师和学生。摄影系的学生每次集体活动,他都给他们拍照,用自己的相纸放大,发给每个人一张。为了经济,照片当然不大。60年代初,他到桂林进行摄影创作。因为拍了很多片子,所以找了一个助教帮他一起冲洗。他自己开发了较小的135胶片,助教开发了较大的120胶片。助教很清楚,巫迪文120的片子不多,不到关键点,他都舍不得用120。任何120一定是重要的图,所以他很谨慎。可惜当时经验不多,注射显影剂的时候带进了很多气泡。我误以为药水满了,结果一个重要的片子报废了。助教看着不完整的图像,傻了眼,心虚了。就在助教惊恐万分的时候,吴印咸慢吞吞地说:“不要紧,第二卷就好了。”这样,助教就可以继续操作了。这让助教一直牢牢记住。从那以后,无论是他自己的底片,还是别人让他冲洗的底片,无论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都没有出现过一次冲洗事故。

1956 9月1日,北京电影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吴印咸任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

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吴印咸当选为理事长。

1960年,中国摄影学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吴印咸当选为副主席。

1961年,吴印咸摄影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160幅作品,随后在七个省市展出。

1963-1964年,吴印咸担任故事片《白求恩大夫》的首席摄影师,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为了培养年轻教师,他带了两个助教做助手。这部电影是该厂投产的重点影片。创作者包括许多住在上海最著名的华侨饭店和国际饭店的著名电影艺术家。有一次,摄影棚里的布景还没干,大家都休息了。吴印咸借此机会邀请摄影队的机械师(负责摄像)到他在华侨饭店的房间洗澡。这让技工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不应该,不应该,不应该。因为这个机修工是旧社会在电影厂当学徒活下来的,所以从来没遇到过这种事。首席摄影师邀请他在酒店的私人房间洗澡,恐怕是史无前例的。他咨询了吴印咸的助教:去不去?助教说吴老很随和,没有一点架子。第二天,技工确实去了。助教在旅馆门口把他迎进房间。他穿着一件崭新的蓝色华达呢中山装,这可能是他最好的衣服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技工老师傅非常担心吴印咸的处境。

1966的秋天,他特地从上海派人到北京电影学院找助教,打听吴老的近况。助教只好无奈地告诉他,吴老威望高,人缘好,造反派只是叫他看着自行车拔草。著名的摄影师和教育家吴印咸就是这样关心他人的。

当然,吴印咸始终关心着全国广大摄影爱好者和摄影教育的普及。他在高龄离开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岗位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摄影作品的写作上,到各地讲学,传播摄影知识。他认为,只有少数人有幸进入高等摄影院校求学者,更多的人应该通过“没有围墙的大学”来学习和获取知识。80多岁时,他除了写作,还到陕西、甘肃、四川、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地讲学,撰写出版了《人像摄影》、《风景摄影》、《彩色摄影》、《摄影用光》、《摄影滤镜的使用》和《摄影构图120例》。他常说要把自己的摄影经验传授给年轻人,推动摄影的发展和繁荣。直到他90多岁住进养老院,他一直用手稿、图片甚至放大镜写作...

65438-0970,国务院文化组成员,中央五七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电影系教学。

1972年,吴印咸回到延安采风。他一入住,整个饭店就传开了这个消息:“毛主席的摄影师来了!”这个头衔使吴印咸成名,并设定了他一生的背景。

1979 165438+10月中国摄影学会在京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决定命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吴印咸为副主席。

摄影作品有:作家茅盾、画家黄舟。

中国人像摄影学会成立1984,吴印咸当选为名誉主席。

摄影作品有:《宁静的海边》、《长镜头》、《翱翔》、《在澳门的军营》等。

1985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吴印咸当选为副主席。

摄影作品有:九歌剧照、玫瑰、牡丹等。

1987赴哈尔滨参加“吴印咸摄影展六十年”开幕式。

1988年4月应邀赴美访问,接受纽约国际摄影中心颁发的“摄影功勋证书”,展出作品43件。展览命名为《新中国的诞生地延安》。

7月参加第19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

6月,11,第二届上海国际摄影展举办吴印咸摄影回顾展,展出121作品。

世界摄影理事会授予吴印咸“荣誉会员”的称号。

吴印咸被写进了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名人录。

1989北京电影学院授予吴印咸荣誉教授称号。

被中国电影摄影家协会选为名誉主席。

出席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吴印咸摄影回顾展开幕式。

摄影作品包括:《火焰山》等。

1990《没有* * *生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组照获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特别荣誉奖”。

1991 1 10月,吴印咸抗日战争摄影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展出作品69件。

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吴印咸当选为协会名誉主席。

1992年3月赴深圳参加深圳摄影大厦落成时开幕的吴印咸摄影展,展出160幅作品。

5438年6月+10月,中国在第二届摄影节期间在京展出“吴印咸摄影作品及相机的使用”,展出作品165件。

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20位中日摄影家联展,展出12幅作品。

获得“政府特殊津贴”。

首届中国电影摄影奖评委会授予“电影摄影优秀奖”的“特别奖”。

北京电影学院颁发“金蜡烛奖”。

6月1993“吴印咸摄影展”在瑞士别墅博物馆展出,展出作品90件。

《吴印咸摄影作品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成立1994,吴印咸当选为名誉主席。

《吴印咸风光花卉摄影作品集》由中国广东省老摄影家协会、中国广东华侨摄影学会、中国广联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出版

3月,港澳摄影协会授予“摄影大师”称号。

他于9月7日上午去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