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医的看法
中医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多久?我想我不需要在这里赘述,更不用说这个古老的巫医文化,它广泛存在于各大洲,在人类智慧和文化之初就有迹可循。其实古代人类的中医和西医,经验医学和鬼神医学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原始时代对超自然现象和万物有灵的敬畏和崇拜。后来的古埃及医学和古巴比伦医学虽然在医疗实践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离现实还是很远。随后,公认的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和他的“四体液学说”开创了西医的起源,统治了西方医学体系两千年,直到十七世纪才开始衰落。相应的中医理论雏形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以《黄帝内经》和《难经》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体系延续繁衍至今。可以说,中医理论体系对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如果中国还是闭关锁国,也许中医的进程就不会有波折,就不会有问题。也许再过几年,一种全新的理论会主导学派,南北争鸣,中医还是中医。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事实是,在清朝灭亡后的民国和近代,中医无奈遇到了自己的“头号敌人”西医。西医为什么这么厉害?有几点可以证明:第一,有一个人被称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的人”。他的名字叫路易·巴斯德——说到这里,你一定知道他是现代细菌学的鼻祖,是“细菌学之父”。为什么提到他?因为他是现代微生物学的创始人。现代微生物学直接促成了实验医学的巨大进步。第二,医学科学的进步往往依赖于材料科学和基础科学的进步,并且是齐头并进的,所以我们很自然地将其与两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进步对医学的深刻影响。由此,西学东渐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医学领域,逐渐强大成为中国近代医学结构的主体部分。
但即便如此,中国现代中医的先驱们并没有因此而怀疑甚至抛弃中医。比如代表中西医结合学院的张锡纯,可谓是一部作品。勤于实践,亲身体验,细心观察,随时记录,不断改进,是张锡纯的实践方法。此外,还有崇尚辨证论治精神的中医学术大师秦伯未,致力于现代中医教育的名老中医陈神武。然而时至今日,中医的存废之争仍在笔端,即使是寻常百姓家的显要人物,也能找到一些它的痕迹。其中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鲁迅的那句“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以及余云岫在1929提出“老医师注册原则”引起的存废之争。21世纪,像张公耀这样的人主张“废中医”,“中医之死不可避免”,却遭到了嘲讽。或许去年颁布的《中医药法》很好地堵住了一些人的嘴,但关于中医药存废的争论,肯定不会轻易消失。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医卷入这样的争论呢?为什么会有「中药黑」和「中药粉」的区别?
纵观当今所谓“黑中医”、“废中医”各派的论调,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没有脑黑。这一派理论家,其实对中医并不太了解,只是因为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才加入黑中医派,没有脑子去夸大中医的“糟粕”和“错误”。我们不需要关注这个学校。第二,伪科学。这一派理论家并不排斥中医疗效明显,但基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话题,他们认为中医属于伪科学,因此没有存在的意义。第三,RCT。另一方面,这一理论学派批评了中医和RCT教之间令人难以置信的关系,认为不符合RCT教“黄金标准”的医学实践“都是流氓”。以上三派基本可以包含我所知的这个群体的结构构成。如果还有其他的,那就另当别论了。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中医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中医和RCT的关系。
第一,中医和理科。一、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观察是指可以通过必要的方法或通过科学方法对经验知识进行评价的一套程序来进行;二是假设,即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假设组织系统的知识是系统的;第三,测试,即验证研究目标的信度和效度。基于此,我们引出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东西是科学的?科学性就是判断事物是否符合客观标准,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反映了事物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规律。了解了这两点,再来看看中医是否科学。我们知道,科学总是在进步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现、验证、证伪着物质的规律和存在的本质。所以可以说,没有完全正确的科学,也没有绝对错误的命题。也许几千年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会被证伪,更何况现代医学还有多少未知领域等待人类去探索。所以,科学不一定正确。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是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来源于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经典《周易》。它自成一体,但不言自明。可以认为中医既不可证,也不可证伪,所以可以认为中医不属于科学的范畴。所以中医是伪科学?不,恰恰相反,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医是科学的。所以不能用“伪科学”给中医戴上自我约束的枷锁。也许有一天,中医所解释的脏腑经络腧穴精气系统的天然物质基础会被发现,那时中医就会成为一门科学。
第二,中医和RCT。了解临床的人都应该知道,RCT是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实验,被临床学科奉为证明疗效的“金标准”。中药适合RCT测试标准吗?现在还很难下定论,但理论上,中医讲究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与RCT背道而驰。但是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那就是天士力药业集团在16年底宣布的复方丹参滴丸进入美国FDA的三期临床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在中医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影响至今仍在回荡。不管这份报告的研究结果是真是假(因为还有疑点),其大规模随机双盲三期试验的过程和试验指标真的是RCT中医药(主要是中成药)的成果。在本学期学习的《伤寒论选读》教材中,张仲景提到了“察脉象,知错,以证治之”这十二个字,为我们清晰地揭示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这与RCT的大样本原则是根本相悖的。这可以从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得到例证。2003年2月6日,广州进入非典型肺炎高峰期,疫情告急。广东中医界已经全面投入战斗。国医大师邓铁涛和“抗击非中医第一功臣”钟南山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针,疗效有目共睹。当然,邓铁涛先生用中医五运六气的知识来判断SARS作为一种温病和流行病的趋势,在当时也是学术奇闻。可以说,中医的显著疗效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中国并未发生类似的大规模疫情和传染病,但中医的疗效和历史英雄地位却屡遭质疑,这不得不令人遗憾。
借此机会,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中药的功效。毋庸置疑,中医的疗效是众所周知的。此外,针灸、按摩和中医正骨疗法也不可忽视。这些是中国医学史上不朽的丰碑。没有中医,就没有中国在医疗方面的学术成就。265,438+20世纪以来,国家开始重视中药的药理研究,许多中草药、动物、矿物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被发现并应用于新药的开发和成品药的改进。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中医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成果,并对自身进行分析和改进的努力。即使面对西方所谓的疑难病、罕见病甚至癌症,中医的治疗也是有优势的。
第二,中医机理。近年来,循证医学大行其道,成为当代医学界的新宠;同样蓬勃发展的系统科学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现代性。中医的整体观和脏腑经络学说,极大地证实了人体系统作为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特殊本质。相对于西方现代医学的黑箱结构机制,我们更倾向于将中医归为灰箱机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医本质上不能遵循黑箱理论和循证医学的认知方法。别忘了,中国的存在时间比黑箱理论、循证医学、系统科学理论都要长得多。应该阐述为经过长期经验和规律总结出来的医学理论,而不是观察是否符合循证医学,是否能被西方医学理论所接受。如果所有中医领域的学术专家都这样研究中医,那么中医肯定就完蛋了。我之前说过,中医的基础是疗效,疗效的根本是临床。由于科学水平和观察水平的限制,古人建立了脏象学说,试图从外表预测全貌,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事实证明,这不是一句废话所谓的学术笑柄。中医理论真的是把人体当成一个灰箱模型,以四诊辨证为基础输出有效的诊疗方案。
第三,中医防病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医防病思想一直是学术论坛的焦点,引起了中西医学界的关注。《苏文·四气调神》云:“是以圣人能治其未治之病,谓之“其也”,首次提出了治病的思想;随后在《玉机真藏论》第九篇中说:“五脏相通,皆动二次。五脏得病,皆传其胜”,进一步明确了疾病传播变化的规律。后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夫先治未病,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健脾”,作为奇闻广为流传,但他受所谓“先治未病,则知肝先传脾,先健脾”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意识到了治病防病的观念,懂得了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传播的医学理论。多么伟大的医学成就!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中医理论的本质是“治未病”。可以说这三个汉字包含了中医思想的精髓。
想一想,中医是否有作用,中医是否应该被全盘否定,中医在当前的医疗形势下该何去何从,等等,我们心里都有答案。中医有其历史性和先进性,凭借其临床疗效和理论知识,真正在现代医学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换句话说,面对这样一个由几千年的临床经验、几千年的实践和完善总结出来的有价值的医学理论体系,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全盘否定批判,从西医的角度去批判它?说白了,正是因为人体的存在,还没有探索出健康和疾病的奥秘,医学才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面对这种不明不白、晦涩难懂的操作体系,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或者是正在吸收现代诊疗方法取长补短的现代中医,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医不自满,因为中医也在发展;中医不是哗众取宠,因为有很多名家和传承人为其传道授业,引领后人的步伐。今天的中国,有着建国以来最光明的中医发展环境,需要真正愿意静下心来研究中医、温习经典的有学问的人。依稀记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序言中有这么一句话:“好好读。”也许现代中医学术圈缺少这样一群人。再者,在当前中医临床领域,虽然存在诸多困难,如医患纠纷和矛盾,中医临床现象逐渐西化,中医教育教学改革领域存在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我们有必要也有必要树立对中医的坚定信心。试想,中医几千年的风风雨雨都活了下来,怎么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今天弯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