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铸剑》简介。辽宁师范大学2009现当代文学研究生试题
鲁迅一生最反对两件事,一是骄奢淫逸,糟蹋人民的反动统治者,二是卑躬屈膝,目空一切的奴性。甚至在遗嘱中,他是这样教导家人的:“伤害别人牙齿却反对报复,提倡宽容的人,永远不要接近他。“(杰杰阁小品的结尾?”死》)鲁迅看不起那套妥协和妥协。看不到这一点,对鲁迅来说是不够的;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光说铸剑是不够的。
众所周知,《铸剑》取材于《列传》、《搜姬神》等古籍中的“三王墓”故事。这个故事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复仇的精神。试想一下:楚王指名让陆小风为他铸剑,当剑成功后,他不但不赏,反而杀了。这是多么残酷啊!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不惩罚吗?红鼻子,将军的遗腹子,真的在客人的帮助下,用父亲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大仇。这个复仇的故事,真是大义凛然;到了鲁迅的笔下,更是生动感人。
《铸剑》为什么写得这么酣畅淋漓?如前所述,这既取决于鲁迅对题材的熟悉,也得益于他半生的奋斗经历。回顾自己半生的经历,他曾说:“我看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张勋复辟,似乎我是可疑的。”(《文选》?前言)你怀疑什么?是假革命的反革命分子怀疑他们以革命的名义杀了多少无辜幼稚的革命者。他深有感触:“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哪怕搬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炉子,也差不多需要血;”而且就算有血,也不一定能移动和修改。”(“坟墓?诺拉走后发生了什么?)辛亥革命的实际失败,秋瑾被害,袁世凯屠杀“革命派”,“五卅惨案”,“女子师范大学事件”直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段为首的北洋军阀残暴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者,鲁迅的学生倒在血泊中。《铸剑》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写成的,是鲁迅革命复仇的艺术结晶。值得注意的是,1926 10的初稿在10月份写完之后,他并没有马上发表。1927当初带到广州后,还在考虑和打磨。直到4月3日1927,他才正式定稿、邮寄、出版。自然,这部小说也表现了他到广州后的新观察和新体验。当时在广州,* * *生产者与国民党右派的斗争日益表面化。“山雨欲来风满楼”,残酷屠杀* * *生产者和革命群众的“4·12”和“4·15”大屠杀已经在酝酿之中。3月20日发生在广州的“中山舰事件”,船长兼制片人李云龙被杀,是这场大屠杀的信号和序幕。鲁迅以高度的革命警觉,以更大的信心修改定稿了他的《铸剑》,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就此诞生。参考资料:
/question/3978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