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的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上的名词解释
先秦:
太初: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其含义类似于太一、太极。《庄子·天地》:“太初,无有,无无名。说到它,有一个是不成形的。”《庄子·知北游》:“外不知宇宙,内不知太早。”成《玄英疏》:“道之初,本也。”《白虎依桐天地》:“初有始,后有始,形已立,名太素。”他还引用《仪威干凿度》:“始为气之始;开始是形式的开始;太素是质量的开始。”程曰:“也,始也,元气始萌,谓之始,谓之旷达,能为万物之始,故谓之始。”孔英达:“太极即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成一体,即始与初。”
太乙:宇宙形成中“见气之前”的阶段。类似于《易传》中的太极和《老子》中的浑成。列子田瑞:“夫若有形,生而无形,则天地太平。”因此,有太容易,太早,太早,和太素。太容易的人没见过愤怒。”“看不见,听不见,跟不上,所以很容易。"
《尚书·洪范》五行说:洪范说:“五行:水、火、木、金、土。水润,火炎,木直,金革,土肥。润则咸,炎则苦,直则酸,革则辣,耕则甜。”它提出了人们使用的五种物质,以“水”为首的五种物质的排列顺序,五种物质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它与农业生产有关,但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谐:和谐是指不同事物的和谐统一;同源是指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或相同。王世博在《西方周末》中首次提出了“和谐”和“认同”这一对不同而又相关的范畴。《国语·郑语》:“夫与真造化,同则不续。他等于他所称之和,故能富而返物;如果你给同样的东西,它就会被抛弃。”春秋时期,晏婴继承并发力,认为只有五味调和,才能成为美汤,进而提出君臣关系要和而不同:“所谓君能,而无论有无,臣献之与否,以使之可能;你说不,但有话要说。我提供它,去它。”(《左公二十年》)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和而不和。”(《论语·鲁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