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一下山东聊城和聊城大学!
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就在这里生活,从事农业生产。市内已发现八座龙山文化城,距今约六七千年。它们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市。由此可见,古吉水西岸是当时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农业和手工业相对发达。商朝早期的大臣伊尹,曾致力于新奇事物,协助商汤灭夏杰,被世人誉为智者。周内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闪现。
春秋时期,聊城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市。计然,辅导员。战国时期,聊城是诸侯征战之地。不时有著名军事家孙膑、著名学者卢忠廉等声名远播。
秦汉时期,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铜、铁和铝是主要的生产工具。水井被用来解决饮用水和灌溉问题。富裕的家庭乘车和骑马旅行,铜镜和熏炉成为必需品,可以制作工艺高超的陶器。名人很多,比如西汉的清官殷琦,东汉的开国功臣谢弼。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多。部分统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著名的人才有曹植、三国将领程羽、魏翔、华歆等。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杨迪开凿京杭大运河,方便了城内交通和水利,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临清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名人,如马周、吕才、张杲、程、陆遂、。北宋名臣王旦,南宋忠臣王伦,医学家程无忌。
明清时期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从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朝永乐九年(1411),汇通河多次开通。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给聊城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临清和聊城成为沿线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城内烟花横十余万户”,商贾云集,商业繁盛,风帆如林,芦苇交汇,车马川流不息,货物堆积如山。外商会馆临江而立,建筑高大,寺庙闻名。清朝康熙皇帝四次来谈,乾隆皇帝九次留在聊城。城市商业贸易繁荣,农业、纺织、印刷、制笔、手工业生产、砖窑、食品、造船、水运发达。当时比较有名的民间工艺品有木版年画、葫芦、聊城毛笔、茌平剪纸、临清哈达、东庄中堂画、金银制品等。当时有八批水果,魏氏熏鸡,瓜大,北京腐乳,甜腌瓜,高唐罗汉糕,五香驴肉,大枣等等。清末,同盟会成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聊城教育发达,有书院、私塾、学习型图书馆三种办学模式。1905年,聊城有林东、光岳、龙湾、阳平、文琪、社西六个书院。杨一曾,清代中国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3705册,224600余册。聊城发生的人和事,在《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中都有记载。明清时期,聊城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名人,如余和,明末大将左良玉,抗税领袖王朝佐,心学大家穆孔辉,“右江六君子”之一的,博览群书的书法家邓中岳,画家崔班,清代状元董立元,求习武的等。
20世纪20年代前后,有棉花研究所、作坊和实验工厂,修筑道路,建立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和师范学校,是鲁西的政治文化中心。后来由于军阀混战和日本入侵,农业、工业、商业等各行各业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1937“七七事变”后,聊城地方党组织配合国民党第六区巡视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抗战,建立华北最早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和收复了大片土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先后支援刘邓军队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陈粟的军队往返于黄河南北,东北野战军渡河作战。654.38+07万人参军,3000名干部走南闯北支援新区建设。组织了数万人的运输队和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涌现出许多抗日民族英雄,如范竹贤、张自忠、金方昌等。这里也有许多著名的革命烈士,如党员赵一正和王银生。还有各行各业的名人,如著名学者张、,杂技演员李和泥人李。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城成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化步伐,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外经贸快速增长;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旅游业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状况良好。科技、教育和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新时期的模范人物:全国劳动模范、、齐、等,山东劳动模范、张淑芬等,东昌府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支德海等获得“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甚至还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全国领导干部模范孔繁森同志。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领导干部模范孔繁森同志的故乡,山东省卫生城市。聊城从1999开始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2003年3月19至28日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聊城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旅游资源丰富。聊城有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47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光岳楼、山陕会馆、临清运河钞口、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曹植陵墓。宋代铁塔、鳌头矶遗址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聊城市独具“江北水城”特色,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威尼斯”。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优秀美丽“江北水城”的战略定位,建设了一批美丽项目,水城特色日益鲜明。2002年,旅游业接待外国客人6532人次,国内客人5265438+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2亿元,其中外汇收入296万美元。市内主要旅游景点有东昌湖、光月楼、山陕会馆、宋代铁塔、古运河、帝江乐园、凤凰园科技观光园、梦幻乐园、长东公园、马家河休闲度假区、临清运河钞口、景阳岗龙山文化遗址、曹植陵墓、景阳岗、海源阁、舍利塔、鳌头矶遗址、狮子楼、海会寺、古阿井、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全市人均居住面积27.3平方米,职工总数32.98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9001元。全年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7%。聊城社会秩序稳定。聊城的接待条件日臻完善,有了一批高档宾馆饭店;陆路口岸、海关、商检等涉外机构健全。供水、供热、供气、污染治理等市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功能得到质的提升,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水利、交通、能源、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
聊城历史悠久,有2500年的历史。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文物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光岳楼、山陕会馆、阳谷景阳冈、东亚曹植陵、临清前关、佛塔、清真寺、角头集等。近年来,聊城在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去年在茌平发掘了一个教学作坊。
聊城大学是山东省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位于有“江北水城”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学校创建于1974,前身为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分校。1981经国务院批准转制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学校的名誉校长是东方学者季羡林先生。现任党委书记是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是宋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校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有权制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和教育学硕士学位的资格条件。现有21个学院,3个教学部,45个硕士点,62个本科专业,1个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1个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省级研究中心。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70人,其中教授201人,副教授268人,博士1人,硕士594人。学校有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中7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得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8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38人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带头人,33人被评为山东省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季羡林、张新实、薛群基等著名学者被聘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校占地3000多亩,校舍面积8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4.38+0.8亿元。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1.3万册,电子图书1.78万册。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网络中心、体育馆等设施。校园环境优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荣获省级“花园式单位”、“文明校园”等称号。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几年本科毕业生考上研究生的平均比例为21%,部分专业超过60%,年末就业率在87%以上。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5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44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21项。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和全省高校教学和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促进教学,学术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49项,省级项目156项。45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提名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夏衍电影文学奖。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和交流合作。
建校30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山东,聚焦鲁西,面向全国,积极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形成了“尊教、博学、诚信、奋进”的办学精神。目前,学校正在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努力把聊城大学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