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系设置
动物科学系承担着动物科学重点本科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任务,还承担着畜牧一级学科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包括“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授权博士、硕士学位点,以及育种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点的招生点,并建立了畜牧博士后流动站。现为重庆市畜牧重点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设有动物科学教学实验室(校级实验室),下设动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室、育种工程与环境控制实验室和饲草生产与草地工程实验室四个院级实验室。实验室总使用面积1440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600万元。
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实验员2人。有13硕士导师;拥有博士、硕士学位19人,其中博士学位12人,博士研究生4人。
承担的项目主要有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持计划、农业部行业专项、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星火产业项目、重庆市科委等20余项。先后建成的科研平台和基地有重庆大学牧草与草食家畜重点实验室(2000年)、重庆大学草食动物工程中心(2007年)、重庆草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黑山羊研究所等。拥有“动物农场”、“动物医院”等较为完善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与郑达集团、天友乳业、杜衡集团等数十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取得了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包括:成立了畜牧业一流博士点(2011年);南方苜蓿新品种“豫牧1”选育(2009年通过国家草种审定);育成的大足黑山羊和攸州黑绵羊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2009年);“大足黑山羊资源保护与利用”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英文、国外英文杂志、国内一流期刊论文50余篇;编辑出版了10多种教材、专著和参考书。
改革开放以来,培养了近3000名大学毕业生和200名硕士研究生。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从事行政管理、技术推广、设计研究、教学科研等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长为各级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
二、动物科学重点本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人文和专业都会和谐发展;此外,他不仅有良好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技能。是动物科学和饲料科学等领域及相关行业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2013年本科专业评估中,专家的评估意见如下:专业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基础良好,办学经验丰富;职业发展思路清晰,职业定位准确;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水平较高;实验实习等教学硬件条件基本能满足需要,管理规范,仪器设备利用率高;教师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教学过程管理规范严格,教学效果良好,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有鲜明的产学研办学特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规范;毕业生社会评价好,就业率和考研率高,学生对专业满意度高。总体评价优秀。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生产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接受与动物科学技术和饲料科学技术相关的实验、研究、调查、分析、评价、产品设计和技术开发的技能训练,具备开展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生产、饲料产品开发和畜牧业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动物科学和饲料科学技术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推广、产品设计开发、市场营销与贸易、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
主要学习的课程有:生物统计学与实验设计、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学、饲料科学、饲料分析与质量检验、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畜牧经济管理、牧草栽培与草原学、畜牧机械与饲料加工技术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有: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训练、产品和项目设计、社会实践等。
该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授予的学位为农学学士。
三、硕士专业
主要培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的硕士生和育种领域的农业推广专业的硕士生。详情请见我们主页的研究生教育部分。
第四,博士学位专业
主要培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的博士生。详情请见我们主页的研究生教育部分。
博士生导师:董、于永雄、。
动词 (verb的缩写)全职教师
教授(研究员):黄永福、董、于永雄、、、孙志红。
副教授:李洲泉、许、宋、江、吕静芝、、赵忠全。
讲师:、刘、、、那日苏、、鄂广信、胡岩、张健动物医学(本科)。
发展历史及概况: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可追溯到私立华西谢赫大学1923。经过近百年的办学历程,在几代兽医(动物医学)的不懈努力下,秉承西南大学的大学精神,学习世界,形成了“立足综合,立足专业,归属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1995成立西南地区第一个兽医产科硕士专业学位点。2005年获得兽医学(包括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西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成为重庆市品牌专业。2010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65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动物医学本科专业招生规模突飞猛进,从最初的每年30人发展到目前的90-100人。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本科毕业生和300多名研究生,他们遍布世界各地,主要从事兽医临床医疗、防疫检疫、教学科研、科技推广开发、生产经营等工作。
业务培养目标:遵循现代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遵循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本专业培养的动物医学科技人才需要具备兽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兽医临床、防疫和检疫工作, 毕业后在出入境检验检疫、动物卫生安全执法、动物生产单位、兽药研发等兽医业务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
学科基础:动物医学根据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家畜繁殖与生长的调控、重要动物疾病的发病机理与调控、家畜非传染性疾病和宠物疾病等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建立了“重庆市高等学校牧草与草食家畜重点实验室(2000年)”和“重庆市高等学校草食动物工程中心(2007年)”。五年来,* * *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持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农业部行业专项、重庆市科委等项目50余项,总资助2200多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申请专利5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65438项,二等奖65438项。
此外,动物医学教师立足社会、服务行业,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先后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开展动物疫病诊断、技术培训、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五年来,全国“三区”选派10名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常年参与畜禽疫病监测和养殖企业疫病防控技术指导,培训兽医技术人员和饲养员3000余名,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自2005年西南大学建校以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开展了“综合性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改革(相关成果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提出了前期加强通识教育,后期突出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模式。根据学生意愿,提出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选择不同模块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训练,也鼓励全体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综合素质。近年来,动物医学专业也加快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每年挑选8-12名英语基础好、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到孔府卡恩大学、泰国皇家理工学院进行2-3个月的参观学习,以此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干课程: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动物寄生虫学、兽医产科学、兽医卫生学、中兽医学。
学习时间:四年
师资力量:专业教师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实验师4人,均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22人,占73.3%,有连续一年以上海外工作学习经历的18人,占60。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7人。
教授(7人,均有海外留学经历):(博士,留美)、李玥敏(博士,留新硕士)、聂奎(博士,硕士,法国访问学者)、彭(博士,硕士)、(博士,硕士,美国访问学者)、金美兰(硕士)
副教授(12):刘力(留法硕士,硕士)、魏学良(硕士,硕士)、王浩举(博士,硕士)、吴(博士,硕士,赴瑞访问学者)、王(博士,硕士)、李能章(博士,硕士,硕士)。
讲师(7人):王伟(博士)、孙伟忠(博士)、(中美联合培养博士)、(博士、赴加访问学者)、杨玉娇(博士)、胡(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硕士)。
实验人员(4人):向恒(高级实验人员、博士、加拿大留学学者)、付青(实验人员、硕士)、(实验人员、硕士)、崔玉婷(助理实验人员、硕士)。
学生科研及就业状况:截至2015,近五年来,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得国家、学校、高校创新实验基金项目近80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2010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全国高校首届“圣泰尔”杯兽医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SCI封面论文《啶虫脒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影响的研究》获得重庆市第十二届“挑战杯”特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就业面广,适应性强,其中不乏在生物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如2013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获得者邹教授(第84届兽医专业),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干细胞研究室主任李天庆研究员(第99届兽医专业)。也有很多普通劳动者扎根基层,为企业和单位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毕业生真正做到了百折不挠。五年来,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率超过98%,位居全校第一,毕业生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92%(全国平均通过率约为12%)。近三年来,考研录取率占毕业生总数的35%以上,其中80多名学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录取,20多名学生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海外著名高校录取。
近年来培养的优秀研究生代表:
1.任,2010班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曾主持国家高校创新基金。2010进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期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硕士研究生。
2.张晓晓:2011班动物医学专业先后主持国家高校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研究生创新基金,两次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决赛三等奖,挑战杯第十三届全国累计创新银奖,两次使西南大学,
3.王一:2011班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西南大学首届学生标兵,代表学校参加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优秀大学生励志成功”报告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5由对方全额资助赴澳大利亚读博士。
4.王灿:2011班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连续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曾主持国家高校创新基金,2011年度免试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5.2014级动物医学专业学生邹红梅,连续四年全年级第一,各科平均分90分以上。她获得过三次国家奖学金,是西南大学的学生标兵,曾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基金。2014,她免试考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生。
6.林山:2014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国家二等奖学金,2014免试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
7.塞布丽娜:2015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两次国家奖学金,2015免试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
8.马倩:2015动物医学专业学生。2015免试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
9.句子英娇:2015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国家奖学金,2015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所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10.顾前冲:2015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国家奖学金,2015免试考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水产养殖学属于水产养殖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水产养殖在中国国民经济和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拥有15万人口。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自1990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70%,水产品国际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水产大国。水产品目前出口到美国。因为水生动物的饲料转化率比陆生动物高,可以有效减少食物消耗。水产养殖对解决欠发达地区人民的蛋白质供应、经济发展和改善发达地区人民的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水产养殖业也是解决我国人多地少尖锐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都离不开水产科学技术和人才的支撑。因此,水产学科对技术和人才有着巨大的产业支撑和产业需求。在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全部水产品总产量的70%。有了强大的产业支撑,水产养殖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前景光明。
历史沿革:西南大学(北碚主校区)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学部先后使用过水产学部、水产学部、水产科学学院、水产科学与水文学院等名称。
历任行政领导有:谢大靖、肖立人、吴宜君、叶远途、姚、李、;
党总支领导:崔增海、魏、李、。
1985年,西南农业大学(北碚)渔业系成立,设立淡水渔业本科专业,是当时中国西部最早获批的淡水渔业本科专业。2002年,水产学院成立。2003年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合署办公为西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后更名为水产水文学院)。2005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合并后,更名为西南大学水产学院。2006年5月,在学校学科和院系调整中,原西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北碚主校区的一部分)与荣昌校区水产系分开成立,其中原北碚主校区水产学院主体部分与原动物科技学院合并,组建新的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并成立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系(主要招收水产养殖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水产养殖学重点本科生,即一个学生); 另一部分,即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部分(即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水产系)重组为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主要招收水产养殖和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
水产专业成立以来,为我国水产行业培养了2000多名毕业生。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技术推广、研发、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其中不少人已经成长为各级政府官员和企业家。
西南大学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格局完整,重点本科和硕士项目,西部唯一水产养殖博士点,是全国高校七个水产养殖博士点之一。西南大学水产学科是“十二五”重庆市重点学科,水产养殖专业是“重庆市特色专业”。依托三峡库区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部,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教育部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展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水产科学重点实验室,学科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结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招收重点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见研究生专栏)。拥有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积约1.800平方米,配备价值约500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的水产养殖教学科研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价值300多万元的现代化鱼类养殖和产业化养殖体系(一楼30名老师负责)。本学科以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保护和水产生物技术研究为龙头,带动水产养殖和营养与饲料研究方向,以环境友好型生态渔业和无公害水产养殖为目标。学科特色突出,区位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支持计划、省部级项目等40余项。淡水池塘80:20育种与新技术2002年度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草鱼人工饲料配方优化,2003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倒刺鲃内塘驯养繁殖技术及苗种基地建设、嘉陵江几种名优鱼类产业化养殖技术集成及产业体系构建分别获得2006年和2010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编著专著,编写教材8部。
师资力量: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系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21人,专任教师17人(其中87%来自校外),研究生导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实验人员3人,其中高级实验人员1人,实验人员2人。博士7人,硕士8人,硕士1人(见水产科学部教职工名单)。教师中,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重庆市水产学会副理事长2人,教育部淡水鱼类繁殖与发展创新团队骨干成员2人。
人才培养: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水产科学理论基础和体系的专业知识,了解水产及相关生命科学领域的进展和趋势,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生产企业的教学、研发和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水产领域高层次人才。渔业科学系培养了49名硕士研究生和大约240名本科生。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5%以上,在全校名列前茅。由于长三角、珠三角和沿海地区水产及相关饲料、渔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仍然存在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历年考研录取率都达到30%以上。每年都有学生考上中科院直属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海洋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等“985”“211”高校和科研机构。每年都会有几个优秀的学生获得奖学金去欧美大学学习。
西南大学水产养殖学科形成了四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1)鱼类遗传发展与资源增殖方向
该方向主要侧重于水产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三峡库区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与跟踪监测、长江上游名优鱼类遗传多样性与种质鉴定、原物种保存;优良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生物工程育种;模式生物斑马鱼的分子发育生物学和经济鱼类的生长发育调控。本文对中华鲟、倒刺鲃、鲤鱼、黄颡鱼、模式斑马鱼等名优鱼类进行了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国际上首次确定了控制脊椎动物生长发育的IGFBP-3的发育功能;重点阐述了几种经济鱼类的遗传结构,并对重要养殖鱼类的消化生理进行了重点研究。完成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承担各类项目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journal of bio chemistry(if > 6.0)、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Biotechnology Letters、Journal of动物学、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等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同行专家评价,该方向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方向在国内具有一定领先优势。
(2)水产养殖和疾病控制
该方向主要从事水生动植物水产养殖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无公害水产养殖、自然水域生态渔业、保护性渔业、集约化水产养殖、水产动物育种、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引进与开发、水产饲料的生物培育和养殖环境的调控。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水产动物病原诊断、无公害鱼药(含中草药)开发及药理药效、水产动物疾病免疫防治及机理。在这个方向上,针对中华倒刺鲃、鲤鱼等长江上游多种名优鱼类的野生种群,开展了移植驯化、人工繁育、成鱼繁育等应用技术。研究了内陆地区池塘养殖和稻田养鱼的原理和技术,系统研究了河流网箱养殖技术。针对对鱼类危害较大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筛选出了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方剂,鱼用口服疫苗也在研究中。承担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淡水池塘80:20养殖与新技术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1。这个方向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3)水生动物的营养与饲料取向
该方向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机理和饲料配制的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水生动物营养生理、营养需求与代谢、营养与品质、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环境、重要经济水生动物人工全价配合饲料的配方与加工。对草鱼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长江上游多种名优鱼类(石鲤、长梭鱼、中华倒刺鲃、黄颡鱼等)的营养需求进行了研究。)和中华绒螯蟹进行了研究。开展了六个专题,发表了40多篇论文。草鱼人工饲料配方优化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个方向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
(4)渔业资源与环境方向
这个方向主要关注长江上游的生态和渔业资源。重点研究内容包括: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资源变化规律、渔业生产对自然水域环境质量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与机理、受损水体生态修复、渔业环境质量评价等。在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防治、水污染的生物学评价、长江上游渔业资源变化规律、水工建筑物对鱼类资源的影响评价、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机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承担项目12,发表论文20余篇。该方向具有明显的区域研究特征。
1.水产养殖本科重点专业
因为水产养殖是“重庆市级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水产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水生动植物病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成鱼、甲壳类和藻类的人工育苗、繁殖和精养的技术关键;具备内陆水域、浅海和滩涂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和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水产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础知识,了解水产科学和水产生物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水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渔业、渔政和水产品贸易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部门具有从事科研、教学、水产养殖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主要课程:鱼类学、鱼类生理学、鱼类生态学、鱼类水产养殖学、甲壳贝类水产养殖学、水生生物学、水产饲料、水生动物疾病预防、水产养殖水化学。
学习时间:四年
授予的学位:农业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