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和他的科技史在中国有什么影响?

20世纪,一位英国生物化学家首先关注中国医学,然后关注中国科技史,最后成为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世界级大师。他就是被称为利玛窦的李约瑟博士。

约瑟夫·尼达姆于1900年出生在伦敦南部的一个小康家庭。他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音乐家。1918,李约瑟按照父亲的遗愿进入剑桥大学学医。后来进入老师霍普金斯主持的生化实验室,开始从事生化研究。1926年出版了《疑似生物化学家》一书,此后又出版了多部相关著作。在霍普金斯的热情支持下,李约瑟致力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深入研究,历时10年,完成了《化学胚胎学》和《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两部巨著。化学胚胎学不仅定义和解释了一门新的学科,而且为他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李约瑟37岁的时候,也就是1937左右,三个正在读博士的中国研究生来到剑桥。他们是沈、王英来和吕桂珍。三个中国人的到来导致了李约瑟生活的重大转折。用李约瑟自己的话说,“这三个中国研究生给我的影响比剑桥给他们的影响大得多”。受这三个人的影响,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学习中文。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李约瑟,并以“李”为姓,表明他对道教及其始祖李坤(dān)的崇敬。

1942年秋,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阶段,英国政府决定向中国派遣科学家和学者。李约瑟和牛津大学希腊语教授多兹被选中组成“英国文化科学驻华使团”,代表英国皇家科学文化交流协会来华,以此来提振中国科学家的士气和在艰苦环境中的斗志。1943年2月,李约瑟到达昆明。在昆明,他以英国驻华科学代表团副团长、中国大使馆科学参赞的身份,走访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教育部医学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并结识了一批中国著名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技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943年6月,伦敦批准李约瑟提议在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李约瑟任馆长。除了李约瑟之外,还有6位英国科学家和65,438+00位中国科学家,包括李约瑟的妻子、生物化学家李大斐和他的助手、后来嫁给他的营养学家卢桂珍。为了充分发挥中英科学合作馆的作用,李约瑟煞费苦心,尽一切努力解决和改善战时中国科研机构设备和图书资料不足的问题,并经常组织中国科学家与盟国进行学术交流。李约瑟不仅用中国科学家在战时的努力和成就促使欧美科学家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产生兴趣,也让中国科学家知道了一个西方科学家是如何赞赏他们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所做的努力。

65438年8月至0943年8月,李约瑟在秘书黄兴宗等四人的陪同下,到西北进行考察,历时数月。先后到达汉中、兰州,再经酒泉、嘉峪关、玉门,最后到达敦煌。在参观千佛洞期间,他写了一篇关于敦煌壁画和千佛洞的论文,并提交给英国杂志《自然》发表。从1944到1945,李约瑟写了三份关于国际科学合作的备忘录,继续为实现他设计的国际科学合作之蓝宣传呐喊。1946年3月,李约瑟经香港回国,赴巴黎接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副主任一职。

李约瑟深知,要想透彻地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及其向西方传播的历史,就必须与同时期的西方科技进行比较研究,让两种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才能理清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脉络和线索。1953年8月,第七届国际科学史会议在耶路撒冷召开,李约瑟作了题为《科学史上的中西交流》的演讲。他认为:“在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能引起人们的兴趣。鉴于这一事实,我们会看到,交流的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对张骞时代和公元前二世纪末古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传播独特思想或技术细节的可能性的判断,就应该与后来牵强附会的判断不同。”

1954年初,李约瑟对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导论》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和心血,最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立即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关注,各国报刊纷纷发表文章对其进行评论。此后,其他各卷陆续出版:1956,第二卷《科学思想史》;1959,第三卷数学、天文与地球科学;1962,第四卷物理及相关技术,第一卷(声学、光学、磁学);1965第四册第二册(机械工程);1971年,第四册,第三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1974,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二卷(炼金术和长生术的起源);1976,第五卷,第三卷(炼金术的发展);1978,第五卷,第四卷;1983,卷五,卷五;1984第六册第二册(农业);1985第五卷第一册(纸张与印刷);1986第六册第一册(植物学);1987,第五卷,第七卷(火药与火器史),第九卷(纺织技术)。1990年,《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文全译本在北京举行。评论认为,李约瑟对科学史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区分了现代科学和传统科学。

李约瑟的杰作是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完成的。他的第一个合作者是王玲。有人认为他们的合作就像是一种幸运的机缘,让两个单纯而勤奋的读书人相遇在一起,不为世俗之事所累,真正的为学习而学习。有人说,如果没有李约瑟,王陵的人生会是另一番景象;没有王陵,科学技术史的写作绝不会如此之快,成就也不会如此之大。李与王的合作是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65438-0990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李约瑟“人民友好使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