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乘客心理在铁路中的作用?
从环境心理学和交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今客运站旅客面临的不愉快和挫折的心理状态,将旅客的行为活动和心理状态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断完善客运站的设计理论,充分满足旅客作为活动主体的功能和精神需求。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运输心理学;21世纪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发展,学科越来越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相互融合、互补、共同发展。过去,我国铁路客运站的设计一直处于自满状态,设计理念和处理方法与西方国家相差甚远。航空、公路、地铁的快速发展促使我们思考其他交通方式的优势。“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始成为交通建筑设计组织功能流线布局的基本原则。基于环境心理学和运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客运市场的特点,考虑如何适应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运输季节性强、旅客出行知识不足的现状,探索设计了符合国情、体现对旅客关怀的新型铁路客运站。如何建造一座宏伟、安全、功能宜人、美观大方的客运站建筑,一直是铁路管理决策者和设计者所关心的问题,但使用受设计影响的客运站的旅客的行为和感受却很少被意识到。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行为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环境与心理的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的经验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特别是物理环境)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揭示人类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分析客运站内旅客的心理感受和压力,进而利用和改善环境,为旅客创造一个愉快的出行场所。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乘客在火车站最不想面对的就是各种拥挤带来的不快。当一个人意识到给定的空间里人太多,拥挤感就出现了。乘客进站时的拥挤、等车时的拥挤、检票时的拥挤、上车时的拥挤、出站时的拥挤基本贯穿了车站的乘客(图1,2)。“拥挤”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状态。根据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拥挤阻碍了知识的获取和环境作业任务的完成,对该区域的地域位置的认知是不正确的。情绪描述测试还显示,受试者在拥挤时容易焦虑。焦虑是个体因无法实现目标或克服障碍而受到的威胁,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增加失败感和负罪感,形成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1】乘客着急的原因是在车上找不到座位,也找不到放行李的地方。所以首先要提供充足的设施,解决乘客的心理忧虑。当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消除拥堵的原因。由于进出通道单一、单向,客运站拥挤,设计中需要在各个方向设置多个出入口,使乘客能够快速进出;铁路部门要改进运输管理方式,实施公交“小编组、高密度”运输方式,加快旅客流动频率,变“滞留”为“流动”,解决候车拥堵问题;简化客流,缩短流线,消除一切不方便上车的障碍,避免拥挤,比如每节车厢开两个门让乘客上下车;站台与车厢地板齐平,加快乘客上车速度;在站台上,乘客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所坐车厢的停车门位置,省去了乘客在站台上寻找车门的时间。比如在日本,车站的站台上有一个准确醒目的标志,通过先进的列车控制系统或司机的操纵,高速列车可以准确地停在与站台标志相同的位置,误差只有5cm(图3)。拥挤不仅阻碍了乘客预定目标的完成,而且通过在人群中更多的眼神交流和肢体接触,提高了乘客的唤醒水平,产生了不愉快和防御性的心理状态。“当个人唤醒水平随着实际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时,人们更喜欢能够降低个人唤醒水平的环境。虽然不能降低实际密度,但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形成有利于降低个人唤起的环境”[2]。比如候车座位要靠得很近,减少目光接触的可能性,在综合大厅设置列车发送信息,吸引和转移乘客的注意力。东京上野站的室内设计特色鲜明,独具匠心,醒目而艺术的标志,检票口上方的电子屏幕和大型壁画都在乘客的视线中起着主导作用。屋顶透射的阳光清晰地衬托出钢屋架和一组组筒灯,清晰地界定了场所的特征,从而消除了高客流密度的上野站的拥挤感,减少了人们的负面反应(图3)。为了避免旅客旅途中出现各种拥挤现象,需要使站内旅客迅速聚集和疏散。因此,清晰的方向感和易于识别是必要的。“环境的可识别性来源于建筑规划,建筑规划用来表现观察者从城市的任何一个观察点对城市基本结构格局的识别。如果人们很容易指出主要交通路线的方向,并判断城市中心的大致位置,那么这个城市就很容易被观察者识别。环境的可识别性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行为场所,如建筑物、楼宇、居民区等。在环境心理学中,环境的可识别性从人的空间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出发,强调人对环境的认知和识别。环境的可识别性主要是指人们对环境的空间格局和结构的理解和认知方式,以及对环境形成认知地图或心理表征的难易程度。它包括三个方面:主要交通路线方向明确,主要人流方向明确并与人们的主要活动模式相一致;环境的活动中心容易被陌生人认出;让人们容易意识到自己的实际位置。”【3】环境的易读性要求客运站内部简洁高效,每个空间都有很强的特色但穿透力强,让乘客了解这个空间中另一个空间的情况,比如用玻璃或低矮灵活的隔断来划分空间,尽量减少多余物体对视线的阻碍;设置包容性的垂直空间,使乘客获得明确的方位感,营造人看人看车的友好氛围(图5)。运输心理学是研究旅客出行目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而提出改善服务设施和服务管理手段的方法,旨在更好地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门学科。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服务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出行质量的要求也今非昔比。交通产品的消费强调追求效率,乘客不仅需要安全到达目的地,还需要快捷、舒适、经济。综上,现在乘客对以速度为代表的很多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乘客对铁路运输的要求首先是“走得快”,其次是“走得舒服”,然后才是“票价的高低”。(1)快走。交通工具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总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的竞争上。随着铁路的不断提速,高速列车将很快进入我们的出行生活。由于铁路运输量巨大,可以做到质优价廉,缩短总旅行时间在与公路、航空的较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旅行时间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摘要:从环境心理学和交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今客运站旅客所面临的不愉快和沮丧的心理状态,将旅客的行为活动和心理状态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以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不断完善客运站的设计理论,从而充分满足旅客作为活动主体的功能和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