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生物课本?
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和创新生命活动规律的历史。无数科学家探索并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生物学实验。这些经典实验不仅构成了高中生物丰富的主要内容,也为学生探索创新提供了成功的思维示范。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生物实验题,或分析解读,或推断期待,或验证设计,或创新探索,都是以经典实验为基础。
解决这类问题,既要重视对经典实验的深度挖掘和学习,又要对其进行分析、推断、拓展和创新。要充分利用试题提供的信息,根据试题要求进行科学的判断和表述。
经典实验是科学家经过深思熟虑、巧妙设计、反复实践,并被后人反复证明是正确的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实验。经典实验往往与生物发展史密切相关,是学生获得生物实验方法的重要途径。分析经典实验,在理解实验设计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对比的设置、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实验的思维方法,实现科学家不懈的追求精神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经典实验是高考实验命题的重要来源。高考生物实验题一般来自课本上的一个或几个实验;也可能来自教材理论问题或社会实际问题的实验探索;也可能是对生物学经典实验过程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比如2005年的天津卷《影响生长素再分配的引力》,本质上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延伸和深化。再比如2004年的全国卷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和2005年的全国卷一《胰岛素的作用》,都是动物激素研究中经典实验的再现。
一、经典实验的内容
第二章:1,膜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
2.材料运输方式
3.有丝分裂的过程
第三章第四节。酶的特性和反应条件。
5.水分代谢:渗透吸水和蒸腾作用。
6.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光反应,暗反应条件,产物的证明实验。
7.呼吸作用:原料和产品在不同阶段的验证实验。
8.消化过程中的酶、条件和产物
第四章第九节。与发现生物素有关的实验;与向光性和向地性相关的实验;神经传导实验
10、验证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实验
第六章:11。经典实验、杂交实验和育种过程设计来证明遗传物质。
第八章:12,生态系统设计
二、典型练习
测试点1中细胞膜成分的测定和特征
1,我探索细胞膜的组成一个研究学习小组想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得到一个相对纯净的细胞膜,并鉴定其成分。
(1)应该选择哪些人体细胞进行实验?( )
A.成熟红细胞b .神经细胞c .白细胞d .口腔上皮细胞
(2)将所选材料放入_ _ _ _ _,一段时间后细胞会因渗透作用而破裂。
(3)在(2)的实验步骤之后,通过_ _ _ _ _ _方法获得纯细胞膜。分离纯化膜组分后,加入缩二脲试剂,如果有反应,可以证明膜组分中含有_ _ _ _ _ _ _。
(4)如果将细胞膜中的磷脂提取出来,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下图能正确反映其分布()。
2.二。探索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通过细胞膜的物质与膜的流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探索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在37℃下将两种细胞融合。40分钟后,发现融合细胞膜上的红色和绿色交替均匀分布。有人认为实验尚未完成,请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①补充未完成的步骤: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请指出哪两个方面可以用来观察实验结果:
a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b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③请预测一下这个实验最有可能的结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适合在resolution I中制备细胞膜,因为其中没有线粒体、核膜等膜结构,避免了对细胞膜的干扰。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吸水爆裂,从而获得细胞膜。利用蛋白质遇到缩二脲试剂会变成紫色的特性,来鉴别细胞膜中蛋白质的存在。因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既有亲水的极性部分,又有疏水的非极性部分,所以在水溶液中呈现图A所示的分布。
ⅱ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因为组成细胞膜的大部分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可以移动。这种运动本质上是一种热运动,所以当温度升高时,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加。根据实验的研究目的——探究温度对膜流动性的影响,可以确定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此实验中至少要设置三组(温度低于、等于或高于37℃)进行相互比较。
回答
ⅰ(1)A(2)清水(3)离心紫蛋白(4)A
ⅱ①分别在细胞温度低于37℃(如0℃)和高于37℃(如60℃)时重复上述实验。
② a .同样时间后,观察细胞膜上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的分布。
b .比较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均匀分布在细胞膜上所需的时间。
③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膜流动性增强。
知识链接本课题全面再现了细胞膜的制备方法和探索其组成的方法,旨在了解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体验制备细胞膜过程中所包含的生物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1)细胞膜的组成:磷脂、蛋白质和少许糖。
①糖很少分布在细胞膜中,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膜的外表面。因此,根据糖蛋白的分布,可以判断细胞膜的内外。
②蛋白质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种类很多,如运输物质的载体和通道蛋白、识别的糖蛋白、接收信号的受体、反映抗原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催化的酶等。
(2)细胞膜的结构特征:流动性。反映细胞膜流动性的事实包括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神经元突起的形成、动物细胞质的分裂、“囊泡”的形成和细胞融合。
(3)细胞膜的生理特性:选择性通透性(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4)了解细胞膜成分的分析方法(如酶解)
①如果用脂质溶剂处理细胞,发现细胞膜溶解,说明膜中含有脂质分子。
②如果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结构也能被破坏,说明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中有蛋白质。
在试验场发现光合作用
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把绿叶放在黑暗中几个小时,然后一半遮阴一半暴晒。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了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请根据本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萨克斯看到的现象是()。
A.树叶完全变蓝了。b .阴影一半变成蓝色。c .曝光一半变蓝。叶子完全变蓝了。
(2)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的目的是()
A.消耗叶子中的水分b .消耗叶子中原有的淀粉。
c .增加叶片的呼吸强度D .提高叶片对光的敏感性。
(3)萨克斯在这个实验的设计上有很强的逻辑严密性,具体体现在()
A.没有对照实验b .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c、以曝光处为对照实验D、以遮光处为对照实验。
(4)本实验中,叶片中含有的叶绿素等色素会干扰碘溶液处理后的蓝色,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应该对叶子做什么来增强实验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实验不仅证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生的”,而且成功证明了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分析
(1)该实验通过检测淀粉的存在与否来显示植物是否经历了光合作用。在暴露的地方产生淀粉,用碘蒸气处理后会呈现蓝色,在阴暗的地方不会变色。
(2)本实验中提前将叶片置于黑暗中数小时的目的是为了完全消耗掉有机物(如淀粉),避免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实验为空白对照,其中对照组是指不进行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实验中,叶片提前处于黑暗状态,对于遮光组来说,仍然处于黑暗状态,相当于未处理,所以是对照组。暴露组,由暗态变为亮态,相当于接受了光照处理,应该是实验组。当然也可以判断这个实验研究的因素是光照,所以用光照处理的对象组(暴露组)就是实验组。
(4)有机物可以在植物体内转移。如果实验中暴露时间过长,可以将暴露的淀粉运到阴凉处。可见实验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实验结果。如果在实验中观察到遮荫也是蓝色的,原因可能是叶片在黑暗中放置时间太短(有机物没有耗尽)或暴露时间太长(有机物被转移)。
(5)叶绿体中的色素溶于酒精,所以在酒精水浴中加热可以脱色。
(6)根据单变量原理,确定不同的实验结果是由不同的自变量引起的。这个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光,所以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
答案(1)C (2)B (3)D(4)碘溶液处理前,将叶片放入装有酒精的小烧杯中,与水隔绝加热,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在酒精中,然后用清水冲洗叶片。(5)光合作用需要光。
发散类比光合作用相关的经典实验,大多是结合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进行的。解决这类习题时,需要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自变量。比如“验证光合作用需要CO2”这个实验,自变量是有无CO2,所以需要设置一组有CO2,另一组没有CO2。对于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强度,根据不同的实验材料和其他因素确定观察对象:如果①水生植物可以依赖于气泡产生的量或速率;(2)如果脱落的叶片提前沉底,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漂浮的叶片数;(3)可根据指示剂(如碘溶液)改变植物上叶子的颜色;④以水绵为实验材料。借助显微镜,可以确定需氧菌的分布。
4.下面的实验是研究植物中水的运动。将紫苏茎放入盛有红色染料溶液的烧杯中,3小时后,洗净枝条,从枝条底部不同位置切成薄片。含有染料溶液的部分显示有水通过。实验装置和结果如图所示。
(1)水分上升的主要动力来自_ _ _ _ _,茎横截面为红色的结构是_ _ _ _ _。
(2)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水向上运移的速率会有所不同。试着改变这两个条件来加快水的运动速度。
(3)给你提供几个紫苏的枝条,尝试用类似上述的实验来研究叶表面积与水分运输速率的关系。
实验步骤:
第一步: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第二步:将紫苏茎放入盛有红色染料溶液的烧杯中。
第三步:2小时后,洗净树枝,从树枝底部不同位置切薄片。
实验预期: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实验结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实验结论说明:
答(1)蒸腾,导管。
(2)增强光照,提高温度,增加风速。
(3)第一步:取紫苏两枝,一枝6叶,一枝3叶。
预计在相同时间内,6片叶紫苏茎中染液上升的长度约为3片叶的两倍。
实验结论:植物的水分运输速率与叶面积成正比。
实验结论解释:叶面积越大,气孔越多,蒸腾作用越强。
生长素在第四测试位点的发现
5.一、为了验证向光性与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
取6个小花盆,种植1个品种和生长状况相同的玉米幼苗(幼苗真叶不要突破胚芽鞘)。如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处理。打开台灯24小时后,打开纸盒,观察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的预测
在上述装置中,玉米幼苗在_ _ _ _ _保持直立生长;而玉米苗基本上停止生长的是_ _ _ _ _。
(3)对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推断
(1)根据_ _ _ _ _和_ _ _ _ _ _ _ _ _的实验记录对比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引起的。
(2)根据装置_ _ _ _ _和_ _ _ _ _ _的实验记录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根尖的存在有关,其中_ _ _ _ _属于实验组。
(3)根据对实验记录的对比分析,对_ _ _ _ _ _ _ _和_ _ _ _ _ _ _ _进行了对比分析
(4)根据5号和6号装置的实验记录对比分析,只有_ _ _ _ _ _ _ _。
(5)如果1号整个装置匀速转动(台灯不动),玉米苗的生长和弯曲将是_ _ _ _ _;如果只有玉米苗匀速转动(纸盒和台灯都不动),则苗的生长和弯曲是_ _ _ _ _。
6.Ⅱ.有人设计了以下实验,试图证明“生长素在植物形态学上只能从上端A运输到下端B,而不能反过来”。
(1)材料和器具:胚芽鞘、琼脂、刀片等。
(2)方法、步骤和结果(如图1-2-3):
(3)结论:以上实验证明“生长素在植物形态上只能从上端A运输到下端B,而不能反过来”。我们认为,仅仅这一实验步骤不足以严格论证上述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用图像表达实验过程和可能的结果)。
分析ⅰ。本课题属于实验分析,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变体表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知识储备:(1)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2)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光侧少,背光侧多)。(3)植物生长的部位,尖端以下弯曲。实验能力要求:利用单变量原理分析实验结果。
二。题目要求证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只能是从植物形态的上端A到下端B,而不能反过来。这需要两方面的证据:一是自上而下的输送成立,二是自下而上的输送不成立。题目中给出的实验结果只能说明第一方面(a→b)的证据存在,所以补充实验的设计要从第二方面(b→a)的证据入手。
答案ⅰ。(2) 3, 4, 5;2;
(3) (1) 1;3(2)1;2 2 (3)1;4(4)玉米幼苗的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有关。(5)生长并向小孔弯曲垂直生长。
发散类比
1.生长素的发现: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从这些经典实验中了解科学思想和方法,有助于了解生长素的生理功能,提高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的能力。许多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如覆盖、封闭、切割和旋转。
2.生长素的运输
(1)水平运输(侧向运输):单向刺激引起的一种运输方式,通过韧皮部进行,与植物形态方向无明显关系。比如单侧光照下,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光侧向背光侧移动;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从茎的后侧向近侧移动。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端运输。例如,茎尖分生组织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顶端分生组织合成的生长素向上运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这一点可以从上面两张图所示的实验中得到验证。
(3)主动运输:缺氧条件下生长素的运输会受到影响,同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以逆浓度梯度向下运输,并在大量侧芽中积累,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3.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因素
(1)浓度:生长素本身的浓度是影响生长素作用的最关键因素。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不同器官不同植株: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反应不同,根最敏感,芽次之,茎最弱。不同的植物对相同浓度的生长素有不同的敏感性。
测试点5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7.一、在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S型和R型细菌含量的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死老鼠体内有S和R两种类型。
B.曲线ab段减小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破坏。
C.曲线的bc段增加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引起的免疫力下降有关。
由于R型细菌的突变,D. S型细菌的数量从0开始。
8.以下是一个关于DNA研究的科学实验:
(1)1952年,hershey和Chase完成了著名的同位素标记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下图是实验的一部分:
(1)写出上述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外壳。如何标记噬菌体?请简要说明实验的设计方法以及这样设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以上实验结果表明: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3)SARS病原体(冠状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过程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过程相似。结合以上实验过程和现象,请提出获得SARS疫苗(蛋白壳)的新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感染细菌后,需要()才能合成一个新的噬菌体蛋白外壳。
A.细菌DNA及其氨基酸b .噬菌体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DNA和细菌氨基酸d .细菌DNA及其噬菌体氨基酸
(2)用紫外线处理大肠杆菌可诱导产生抗T2噬菌体的大肠杆菌,这与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变化有关。下图简要说明了处理方法:
(1)在紫外线的作用下,细菌膜蛋白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如何从混合菌株中筛选出抗T2噬菌体菌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ⅰ。死老鼠体内既有S型细菌,也有R型细菌。r型细菌先减少后增加,与小鼠的免疫力有关。新注射的R型细菌由于小鼠免疫力强,被大量杀死。随着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S型可在小鼠体内增殖,降低小鼠免疫力,削弱R型细菌的杀伤力,导致R型细菌加速增殖。S型细菌的产生是R型细菌转化的结果,而不是基因突变。
二。(1)噬菌体因其寄生生活,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中生存。所以需要先用同位素标记细菌,然后让噬菌体感染它们,这样噬菌体才能被标记。在细菌细胞中,噬菌体DNA利用细菌氨基酸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2)抗T2噬菌体菌株的产生是由膜蛋白的变化引起的,而蛋白质的合成最终是由DNA(基因)控制的,所以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为了筛选抗T2噬菌体的细菌,需要用T2噬菌体感染它们,只有耐药的细菌才能存活。
回答
ⅱ(1)(1)首先将细菌培养在含35S的培养基中;然后用噬菌体感染35S标记的细菌。因为噬菌体是寄生的,第二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
(2)噬菌体的蛋白壳没有进入细菌。
(3)动物细胞培养→冠状病毒感染→搅拌离心,上清液提取蛋白壳。
(4)C
(2) (1)基因突变
(2)用T2噬菌体感染混合菌株,并在合适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抗T2噬菌体菌株可形成菌落。
以DNA为核心命题评论这个题目,考察DNA研究的科学实验。试题展示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和大肠杆菌的突变图,要求写出相关操作步骤或分析原因。
发散类比“病毒”相关知识分类
1.病毒的结构
(1)基本结构:衣壳和核酸,其中衣壳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衣壳对内部核酸有保护作用,同时反映病毒的抗原特异性;病毒的核酸是DNA或RNA。
(2)特殊结构:被膜和棘突。
2.病毒的生理学
(1)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所以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通常,活组织或胚胎细胞用于培养。(2)病毒通过复制而增殖。
3.病毒类型
(1)按宿主分: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
(2)按遗传物质分:DNA病毒(如噬菌体)、RNA病毒(如HIV)和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
4.病毒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2)基因工程中的运输载体;(3)在细胞工程中——融化促进剂。
5.与病毒有关的常见疾病
艾滋病-艾滋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冠状病毒;疯牛病——朊病毒;禽流感-流感病毒。
考点刘基因实验
8.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雄花在上,雌花在下。黄玉米和白玉米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Y和Y控制)。纯黄和纯白玉米交替种植(如图1-2-8),收获时获得的玉米籽粒如下:
玉米粒
白色颗粒
黄色颗粒
(1)在玉米中,黄粒对于白粒是_ _ _ _ _,在黄粒的穗上,黄粒的介晶是_ _ _ _ _ _;白玉米穗上黄胚和胚乳的基因型分别为_ _ _ _和_ _ _ _。
(2)为了获得杂种F1,学生应验证孟德尔基因的分离规律。为了准确起见,他应该选择杂交实验中的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对母本的处理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3)图中_ _ _ _ _(填写标签)的长期授粉方式对植物有利,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4)黄玉米穗上种皮的基因型为。玉米的种皮遗传和细胞质遗传与母本相同。请列出至少两个不同之处。
(5)玉米作为基因实验材料有什么优势?(至少回答两点)
(6) F1如果将籽粒饱满彩色的纯玉米与籽粒无色皱缩的玉米杂交(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则籽粒饱满。F1自交后,F2代的性状和比例为:有色充实73%,有色收缩2%,无色充实2%,无色收缩23%。请回答:
(1)上述各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的分离现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
方法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和结论:
1的分析。了解两种玉米间作的杂交模式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根据后代性状可以确定黄粒为显性。2.胚、胚乳和种皮的来源是寻找其基因型的立足点。3.验证孟德尔遗传规律,实质是推断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两个纯合个体杂交,取其F1代进行试杂交,或者取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观察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例。
回答
(1) YY或YY;YyYyy
(2)白粒和黄粒授粉和套袋
(3) ⅲ型和ⅳ型;异花授粉,后代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生命力。
(4)YY ①种皮的遗传受核基因控制;②种皮特征与母本相同,显示亲本本身;③种皮后代性状存在一定的分离比例。
(5)雌雄同株花,避免人工去雄等复杂操作;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处理;玉米生长期短,繁殖速度快;它具有稳定且易于识别的相关特征。
(6)①一致是因为玉米粒色和粒形F2的分离比为3:1;
②方法步骤:
方案1: (1)取两个纯种亲本玉米杂交,得到f 1;
(2)取F1植株的花粉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碱处理。
(3)收获种子,统计不同表型的数量比例。
方案二:(1)取两个纯种亲本玉米进行杂交,得到F1。
(2)将F1植株与无色皱缩玉米杂交。
(3)收获杂交后代的种子,统计不同表型的数量比例。
(随便答一个都行。)
结果预测与结论:如果有四种表型,比例为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否则不符合。
对“遗传”的评价和探索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外显和内隐判断以及胚胎基因型的求解是基础知识;种皮、胚乳基因型与种皮、细胞质遗传的比较,体现学科内的综合,渗透知识分析和归纳能力的考查;用各种方法验证孟德尔定律,体现了知识的应用,是更高层次的能力测试。
发散类比验证基因分离现象的方法归纳
(1)测交法:让F1与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杂交,根据后代的表型种类和比例,推导出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
(2)自交法:让F2自交,观察并统计F3中各性状的比例。
(3)花粉鉴定法:花粉是父母双方产生的雄配子。F1的花粉经过特殊处理(如碘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现象。
(4)花药离体培养:花药中含有雄性配子,通过观察性状分离比可以推断出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5)其他方法:蜜蜂中的雄蜂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可以根据雄蜂的表型和比例推断出亲本雌蜂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比例,从而验证基因的分离现象。
10,(2001广东高考)有人在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从4月到7月调查了几个生态因子,几年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数据整理如下(曲线只显示变化趋势)。
请通过分析图中所示的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来回答:(E为现有植物的总有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