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中有哪些情绪理论?

一、早期情绪理论(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在1884和1885中提出了观点基本相似的理论。都强调情绪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其中,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知。在他看来,悲伤是哭出来的,愤怒是打出来的。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两者都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生理反应又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和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关系,强调自主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忽略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调控。(二)坎农-巴德理论的情绪理论坎农从以下三点对詹姆斯·兰格的理论提出了质疑:第一,身体在各种情绪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差别不大,因此很难根据生理变化来区分不同的情绪。第二,身体的生理变化是由自主神经系统主导的,自主神经系统反应缓慢,足以解释情绪变化迅速的事实。第三,药物可以引起身体的一些生理变化,但药物只能激活生理状态,而不能产生一定的情绪。他的理论得到了巴德的支持。三人行建议在心理学考研中,要能区分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和坎农-巴德的理论的不同。二、情绪的认知理论(一)阿诺德的情绪理论评价-兴奋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价-兴奋理论”,她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价。从刺激到情绪的模型是:刺激情境-评价-情绪。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情境的评价会产生不同的情绪。阿诺德认为,情绪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调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的最重要条件。情绪产生的具体方式是外界刺激作用于受体,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传导神经传到丘脑,再传到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内的刺激场景进行评价,形成特殊的姿态,通过外传导神经将皮层冲动传到丘脑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再向下传到血管和内脏组织,引起血管和内脏反应。血管和内脏的反应进一步反馈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进行重新评估,从而将纯粹的认知体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感受。(二)沙赫特的情绪理论双因素情绪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于一种特定的情绪,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个体必须经历高度的生理激活,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人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有认知上的觉醒。实验表明,情绪状态是大脑皮层中认知过程预期、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子通过受体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脏器官和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对现状的评价,大脑皮层对三方面信息的整合产生情绪。这个转化过程被称为情绪唤起模型。(三)拉撒路的认知评价理论拉撒路是情绪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他认为情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感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而且调整自己对刺激的反应。情感活动必须以认知活动为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并做出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感知到的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感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评估刺激事件与自己的关系。具体来说,评价分三个层次:初评、二次评价、复评。最初的评价是指一个人确认一个刺激事件对他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只要人是清醒的,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分评价是指对人自身反应行为的调控,主要涉及人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即一种控制判断。再评价是指对人们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显示行为无效或不当,人们会调整自己的二次评价,甚至是初次评价,并相应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三、情绪理论的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和人格为基础的。三人行建议,在心理学考研中,情绪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每个情绪理论的考生都需要认真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运用。※三人考研辅导班提示: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