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第一学历歧视真的存在吗?

考研第一学历歧视真的存在吗?介绍如下:

答案是存在的,但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这种歧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同等学力考研附加条件,附加专业课;双非院校考生调剂障碍多;985/211高校的考生保研率很高,连考研都是复试热门。看自己是不是在歧视范围?

以上考研歧视,在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更为严重。但是,这些歧视性规则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研究生招生类似于导师挑选适合自己实验室的员工。指导教师有权在国家招生框架规则下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招生规则。从而挑选出适合自己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学生。在本科人数逐年增加的前提下,研究生报考人数也在上升。

然后,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要根据自己的第一学历的实际情况和研招单位的歧视性规定来确定自己的考研目标,有意识地回避和明显歧视自己所属的院校。还要结合往年考生的实际招生情况,考察那些没有明确规定歧视的院校,在实际招生过程中是否会存在歧视。

同等学力考研

这个群体,学术水平相当,一般都是专科毕业或者师范本科未能毕业的考生。研究生教育是高于本科教育的一种培养形式。同等学力的考生无法通过通常的方式获得本科学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和招聘单位有理由评估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以检查候选人是否具备研究生学习的知识结构。

就考试形式而言,可以要求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也可以是增设专业课。目前985高校的政策基本是,要求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或科研成果,要求选修专业课。如果你是同等学力的研究生,那么你就要比专业领域的其他考生付出更多,才能达到研招单位的要求。

第二轮考研

非高校的考生在考研的时候一般不会在复试中遇到具体的歧视。但是,这里会有一些误解。当双非高校的考生在复试中被刷到,尤其是他们的初试分数还很高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认为这也是考研歧视的存在。边肖不能同意这一点。进入考研复试的考生同样有机会被录取。但复试的规则和要求对985和211院校的考生是有利的。

这个主要看985和211院校考生的知识广度和实验操作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985和211院校的考生在本科阶段确实比普通院校的考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因此,在复试环节淘汰双非院校的初试高分考生,不认为是考研歧视。

当研究生达不到某志愿研招单位的复试要求时,进入调剂环节。此时正是考研歧视的重灾区。现阶段很多非院校考生很难获得985或211院校的调剂名额。而且招生院校会在转学接收文书中明确写:学校不接收非211/985院校的考生转学。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双非院校考生,几乎没有机会转到985或者211院校。

甚至一些双非高校在接受调剂时也会提出类似的苛刻条件。在此,边肖建议,如果双非高校考生进入调剂环节,可以联系本科院校的研究生院,说明自己的情况,争取调剂回我校。

我们不难理解,985和211院校的考生,由于自身素质和接受教育的环境,确实比非院校的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双非院校没有优秀的学生,甚至在高考中,他们只是从985跌入了双非院校。但是这种歧视的现实确实存在。

我们只能说,985/211院校比双非院校更容易出现优秀考生。研招单位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会制定更严格的筛选标准。那么作为一个双非院校的考生,这种情况下躺枪也是正常的。

安全研究

我们来看看保险研究的问题。一般双非院校不具备科研资格,即使有也基本只能报自己的学校或同级院校。非高校的考生几乎不可能通过提交进入985或者211。一方面,985和211院校的考生比双非院校的考生更容易拿到保研;另一方面,他们所能获得的院校提交水平也高于双非院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院校和专业的认可度和知名度,更深层次的,是知识沉淀的问题。这无可厚非,毕竟这些考生的知识面更大,实验操作能力更好。这意味着这样的考生更符合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受宠是自然的。